流动的新市民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现状评估

2021年第1期(总第173期)
台湾研究集刊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No.12021
General No.173
流动的新市民:常住大陆台胞社会
融入的现状评估
唐桦・2,唐扬1,陈超3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免疫组化评分
3.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高中班级宠物女孩小诗摘要:针对台胞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状况,本研究建构了一套测量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
含15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得出三点基本结论:第
一,常住大陆台胞不是“实用主义的过客”,而是流动于两岸、具有较高情感认同的“新市民”体;
第二,相较于个体心理性融入,台胞在制度性层面的融入程度较低;第三,台胞社会融入在心理和
行为上呈现出悖反性。
关键词: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90(2021)01-001-14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①31条惠台措施和26条惠台措施等惠台举措,已经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一部分。常住大陆台胞体正是惠台政策的最直接受益人,同时也是两岸社会文化互动的桥梁纽带,他们的认同是两岸交流交往的坚实基础,他们在大陆的社会融入必将成为两岸融合发展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深入且全面地研究常住大陆台胞体的真实情况便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依托规范的社会研究方法,试图呈现台胞在大陆社会融入的真实图景,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台胞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核心关切是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状况,为此构建了“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共1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以期较为系统地评估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得出三点基本结论:第一,台胞在大陆社会融入已从最初的工具性、物质性需求,逐渐过渡到形成对所在城市的情感性认同。因此,他们不再是“实用主义的过客”,而是流动于两岸、对充满美好期许的“新市民”体。第二,从社会融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常住大陆台胞体的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18BZZ115)
作者简介:唐桦,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副教授,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
唐扬,男,本文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陈超,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比较政治学系副教授。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新华社北京2019年11月5日电。
-1-
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第1期
入程度来讲,相较于深层的价值观、归属感、身份认同等心理层面融入,台胞在社会规则、社区参与等制度性层面的融入程度更低。此处制度性融入是指台胞能够理解制度逻辑,并按照大陆的规章制度开展自己的活动。第三,从台胞社会融入的态度和行为来看,他们不满足于“融而未入”的状态,而是从心理上具有较高的城市认同感,参与当地发展的意愿也比较积极,但在实际行为上却并没有体现出来。这种心理和行为的悖反性,是当前台胞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文献综述
伴随惠台政策的陆续出台,针对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研究也逐渐升温。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研究,早期多集中于社会融入的过程、状况、影响因素以及构成要素的描述性分析,近来也有学者进行了指标建构和量化分析的尝试。因此,先行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现状;第二类注重探讨和挖掘影响台胞大陆社会融入的因素。下文将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本文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
(一)现状描述:概念与指标
从方法角度看,关于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现状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与社会融入相关联的概念进行现状评估;另一类是对社会融入本身进行系统的指标建构,侧重于剖析内在维度。第一类研究中,为了使社会融入更加具象和方便操作,学者运用相关联的概念工具进行了研究。严志兰以台商适应性为切入点,认为大陆台商具有大陆和台湾的“双向归属”,且会以在不同情境表达不同身份认同的策略顺利进入“圈子”,很好地融入大陆社会。①然而,有学者则提出“适应”不能等同于“融入”,故而用“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虽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但实际上他们几乎不与本地人往来,原因在于常住大陆台胞体内部形成了成熟却封闭的社会支持网络,这足以满足他们对生活的需求。②在此基础上,王茹引入更深层的“认同”概念,认为常住大陆台胞拥有“重叠认同”,但感觉自己“两面不是人”,难以被大陆当作“自己人”。③可见,这种方法的研究会得出一个基本的认知,即常住大陆台胞处于一种“融而未入”的状态。④第二类研究,针对上述研究偏重于物质层面的适应,难以全面呈现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全貌,故而有学者进行了关于社会融入指标建构的探索和研究。胡苏云以上海台胞为研究对象,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日常活动两个维度8个指标。⑤虽然两个维度划分略显单薄,但这种方法的尝试具有开拓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社会融入的内在维度划分基本形成了共识,即经济融入、生活融入、政治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四个维度。⑥方法的精细带来的是结论的精确,同样也出现了结论间的差异。有学者
①严志兰:《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的台商社会适应的策略性一一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东三栖人
南学术》2011年第5期,第126-146页。
②刘玉照:《“移民化”及其反动一一在上海的农民工与台商的“反移民化”倾向的比较分析》,《探索与争鸣》2005
年第7期,第22-25页。
③王茹:《“两岸族”台胞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两岸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认同理论的本土文化心理机制出发的
阐释》,《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第76-83页。
④王茹:《台湾“两岸族”的现状、心态与社会融入情况》,《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3期,第19-26页。
⑤胡苏云:《上海台湾人的社会融入分析》,《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25-135页。
⑥张宝蓉、王贞威:《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与满意度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5期,第1-8页;薛
认知语言学
琬丰:《台商在大陆生活适应之研究一一以昆山地区为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段皎琳:《大陆地区青年台商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一以珠三角青年台商体调查为中心》,《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3期,第63-69页;陈超、蔡一村、张遂新:《“实用主义的过客”: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建构与现状评估》,《台湾研究集刊》2018年第1期,第15-25页。
・2・
唐桦等:流动的新市民: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现状评估
基于对昆山的调研,提出相较于经济融入,台胞更看重人文差异和社会治安。①然而,段皎琳则认为,青年台商虽然社会参与度强、经济嵌入度深,但是其心理归属和政治认同依然是半游离状态。②陈超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在大陆的台青体,认为他们的社会融入过程并非“从经济到身份”的线性模式,而是在多维度上同时展开。③
由此可见,对于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现状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精细的过程。即便如此,多数的研究是以某地的某类台胞体为总体样本,其假说是否适用于其他体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先行文献在社会融入的指标建构方面形成的基本架构,为本文的指标体系建立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影响因素:制度与策略
先行文献对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制度性因素如何影响社会融入,另一个是常住大陆台胞在个体层面如何融入当地社会。
从宏观制度面向看,制度环境的改变是台胞移居大陆生活工作要面临的首要课题。因为制度既规范着个体的权利边界,也形塑着个体的行为偏好。从惠台政策看,政策的优惠力度和覆盖面与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成正比,尤其体现在经济融入的维度上。然而,有学者则提出“以经促政”的政策并不能扭转台胞的立场和认同。④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直接关系到台胞的生活质量,与常住大陆台胞融入状况呈正向关系,因此需进一步落实台胞的同等待遇问题。⑤从法制环境的角度看,台胞移居大陆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十分看重移居城市法制的健全与权益的保护。⑥可见,常住大陆台胞的特殊身份,既赋予了他们一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也带给他们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从微观个体面向看,先行文献主要从社区参与、企业同事关系、参与社团、社会交流等方面来分析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状况。有学者提出熟人接触(社会关系理论)、政治学习(政治社会化理论)、自我利益最大化(理性选择理论)与台胞的“中国认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⑦从社区角度看,社区安全性、接纳度和共享性对于台胞的社会融入有正向影响。⑧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社区参与,提出文体活动最能提高台胞幸福感和融入感,志愿活动次之,政治活动最低。⑨从企业场域切入则提供了不同的观点,薛琬丰指出,大陆同事的个性、企业管理环境是台干在大陆工作不适应
①薛琬丰:《台商在大陆生活适应之研究一一以昆山地区为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段皎琳:《大陆地区青年台商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一以珠三角青年台商体调查为中心》,《中国青年研
究》2016年第3期,第63-69页。
③陈超、蔡一村、张遂新:《“实用主义的过客”: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建构与现状评估》,《台湾研究集
刊》2018年第1期,第15-25页。
④耿曙:《经济扭转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响》,《问题与研究》(台北)2009年第3期,第6-32页。
⑤朱慧、任庆运、何立军:《相融共生和谐发展一一昆山台商体社会融入调研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
4期,第224-225页。
⑥严志兰:《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的共性与差异性一一基于福建的田野调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第3期,第5-12页。
⑦Chia-Chou Wang,u Constructing an Identity Scale to Analyze Changes in One China Identity:Evidence from Taiwanese
Student Delegations Visiting Mainland China,”Japanese Journal qf Political Science,2019,NO.20:209-224.
⑧肖日葵:《两岸同胞的社区融合一一以X社区两岸同胞融合为个案的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17年第4期,
第61-68页。
⑨巨东红:《社区参与和台胞台属幸福感的关系探析一一基于厦门市的社区调查》,《长春大学学报》2016年第1
期,第93-97页。
-3-
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第1期
的主要原因。①同时,有学者指出台商、台干与大陆干部员工虽然在工作中彼此依赖,实际上在升迁、薪酬方面的待遇并不对等,双方之间有一种“陌生的不信任感”。②这种工厂中的疏离也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林瑞华就提出消费能力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加深了台胞与当地人的距离感,比如台胞组建的兴趣爱好俱乐部会排斥当地人参加。③
通过上述两个面向的分析,台胞在地融入并非易事。可以确定的是,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同等待遇的落实,为台胞在大陆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深层的问题是,如何使台胞走出“小圈子”,扩展台胞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实现与当地资源的共享和互助。
综上所述,先行研究建立了测量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影响台胞社会融入因素的复杂性分析,也为后续的验证提供了启发。但不应忽视的是,先行研究更多是针对特定地域的特定体,现有的指标体系难以“对接”总体。同时,指标构建缺乏现实关照,难以全面反映和评价台胞社会融入状况。因此,本文尝试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政策形势,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以期对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状况进行详细真实的综合评价。
三、研究框架
(一)概念界定
针对社会融入的研究,不论是规范性的阐述,还是实证性的分析都涌现出大量成果,但是对融入概念的界定仍较为模糊。“社会融入”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学者们对社会分层、社会距离、社会排斥等现象的研究,其核心关切是人们对平等、民主、公民权等核心价值的追求。相关的论述各有侧重,单从文化认同角度看,同化论认为融入意味着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完全本地化”。④多元论反对本地的文化垄断,提倡尊重移民不同的原生文化和生活方式。⑤而帕森斯则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指出,个体的行动受制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志,因此融入是一个多方面协调适应的系统性过程。⑥从公民权的角度看,阿马蒂亚•森、吉登斯认为融入即是社会成员平等地参与、共享社会福利与履行相应义务。⑦还有学者突出强调融入的主观彩,认为行为和思维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取决于个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关权利。⑧在基本价值的基础上,为了方便操作,有学者指出,融入是指流动人口对流入地主流社会体系在经济、行为、文化和观念上的融入。⑨
①薛琬丰:《台商在大陆生活适应之研究一一以昆山地区为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94页。
②邓建邦:《接近的距离:中国大陆台资厂的核心大陆员工与台商》,《台湾社会学》(台北)2002年第3期,第211-
251页。
③林瑞华:《阶级不同不相为谋:大陆台湾人社会融入状况之研究》,《东吴政治学报》(台北)2012年第2期,第
127-168页。
④Hector Crevecoeur,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 and Sketches of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New York:Penguin
Press,1983.
⑤Alejandro Portes,Zhou Min,“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Segmented Assimilation and Its Variants,”Annals of the A­
merican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1993,530:74-96.
⑥Carl Parsons,'‘Social Inclusion and School Improvement,”Support for Learning,1999,Vol.14(4):179-183.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⑦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一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⑧David Mutton,C.Emdad Haque,u Human Vulnerability,Dis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Adaptation Processes of River­
bank Erosion-induced Displaces in Bangladesh,”Disasters,Vol.28,No.1,2004.
⑨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第17-29
页。
-4-
唐桦等:流动的新市民: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现状评估
尽管社会融入内涵丰富,难以确切界定,但对其本质特点则有一定共识。首先从文化形态上看,它不仅表现为移居者融入当地主流文化,也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其次从价值看,它不仅内含着对个体平等权的关怀,也倡导体间的包容与尊重;最后从内容看,它不仅包括经济上的整合,也包括文化、身份以及政治的认同。本文认为陈超等学者的定义比较贴切,即社会融入是指某类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公平享有、参与并能够正面认同当地生活的状态。①以此延展至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即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能够公平享有、参与并能够正面认同所在大陆城市生活的状态。
(二)指标建构
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文对社会融入定义以及现实情境,本研究将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划分成四个维度: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
经济融入主要是指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就业工作情况。该维度下包括两个权重相同的指标: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大陆市场潜力大且产业结构完整,加之大陆惠台政策力度空前,更多台湾同胞会选择来大陆投资、创业、就业或就学,以此谋求更好的发展。如果说获得机会是台胞选择进入大陆的保险单,那么在大陆的经历是否成功则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是否留下。因此,如果台湾同胞认为在大陆的经历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则意味着比较好地融入了当地,反之则代表融入状况不佳。同样,如果台胞有意愿进一步在大陆长期发展,则意味其融入状况较好,反之则代表融入不成功。
生活融入主要是指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中对于生活习惯、节日风俗、社会规则等方面的了解和接纳情况。该维度之下有7个权重相同的指标:语言、服饰、当地文化、价值观、节日风俗、社会规则、生活习惯。首先,虽然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但广袤的国土也意味着地域之间差异明显,因此语言、服饰、本地文化、节日风俗4个指标依然会影响到台胞的融入。其次,两岸长期的分离与不同的发展路径,使得在价值观、社会规则和生活习惯方面会有较大不同。价值观是指台胞对当地人价值取向、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认可程度;社会规则是指台胞对大陆的治安、教育、医疗、交通、环境、公共服务以及法律法规的满意度;生活习惯是指他们使用新媒体的情况。
社交融入是指台湾同胞在大陆的人际交往情况和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两个指标,且权重相同。具体来说,人际关系是指台胞在大陆与同事、朋友、同学的交往情况,主要会通过大陆朋友和台湾朋友的数量对比、婚恋对象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测量。社会参与是指台湾同胞在其所属的学校或社区参与活动的情况,主要通过他们参与活动的频率和类型(文娱活动或管理活动)进行测量。
心理融入是指台湾同胞对大陆居住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该维度主要包括4个权重相等的指标:迁居意愿、身份认同、对当地的关心度、后代期望。迁居意愿指是否愿意长期居住于该城市;身份认同指是否认同自己是该城市的一员;对当地的关心,通过是否关注当地新闻资讯、是否有意愿参与当地建设等问题来进行测量;后代期望是指对于子女在大陆升学、定居的意愿。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由四个维度15个指标构成(见表1)。
①陈超、蔡一村、张遂新:《“实用主义的过客”: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建构与现状评估》,《台湾研究集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刊》2018年第1期,第15-25页。
-5-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9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融入   社会   大陆   台胞   研究   常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