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男同性恋研究述评

教学研究
近十年中国同性恋研究述评
唐哲金中鸣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据文献记载,中国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出现了男同性恋,如龙阳:
《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难游录》中描述李旦
对于郑芝龙“芝龙少年姣好,以龙阳事之”;断袖:《汉书·佞幸传》中记载,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惊醒他,用小刀割断半截袖子而起;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然而,男同性恋是处于人类视野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现象,男同性恋者也一直被人们所漠视与歧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同性恋话题也变得缓和和开放了。近年来,我国男同性恋的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由于艾滋病与男同性恋的者密切相关,在防治艾滋的大旗下,学术界加大了男同性恋与艾滋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度,而对于男同性恋生存状况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却涉及不足。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重视男同性恋各方面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因此,通过对近10年男同性恋相关文献的综述,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同性恋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1男同性恋问题概况1.1文献的分布
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2005-2014年这10年来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以篇名为搜索项,以“男同性恋”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搜索,发现文献127篇。剔除与国外男同性恋研究的2篇文章(《越南同性恋的社会结构:理解歧视与HIV预防策略所涉问题的某些关键》、《西方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实际以“男同性恋”为篇名的国内期刊125篇,加上6篇硕博论文,共计131篇,相关论文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政治学、教育学多个学科,具体情况见下表。2005 ̄2014年我国同性恋研究论文学科分布由上表可知,131篇文献中,我国男同性恋主要集中在医学占60%,其次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这3个学科的研究占整体的93%。由于艾滋病是一种关注度极高的疾病,而男同性恋与艾滋病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医学尤其关注男同性恋现象;而同性恋问题本身就是当前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也关注同性恋现象;心理学则从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等方面对同性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至于除此以外的其他学科涉猎很少,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国内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比较低。1.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可以看出,131篇男同性恋相关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文献研究为辅”的形式呈现的。其中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的文章只有7篇,如:《艾滋病与男同性恋》、《中国男男同性恋的研究现状》、《青年男同性恋者的生存现状与择友偏好》、《对立与融合———中国男同性恋者的身份构建》等。其余124篇都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个案调查法(《青年男同性恋者性观念个案调查研究》)、访谈法(《男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发展的质性研究》、《已婚
流量变送器
男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社会学分析》)、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的文章超过50%。总体看来,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仍然更倾向采用实证研究来对男同性恋进行研究。
2男同性恋的研究内容2.1男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男同性恋的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主要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明尼苏达多向人格测验
(MMP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研究者自编问卷。[1]
总体看来,男同性恋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常人明显偏低,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严重者有自杀倾向,他们看待问题比较偏激,对人比较敌对,人际关系普遍敏感。于宗富和张朝(2007)、朱晓艳等(2008)用SCL-90对男同性恋者的评估现实,与全国常模相比,男同性恋者的总分和9个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
感、精神病性和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2]
陶林(2005)对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SCL-90因子上的得分进行了比较,发现男同性恋者的各
项目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异性恋者。[3]
黄凤荣(2010)用SDS和SAS发
现,男同性恋中,36.54%检出了抑郁症状,26.92%检出了焦虑症状。[4]
庾泳等(2010)的调查显示男同性恋者自杀意念较强,30.6%的男同性恋者有自杀意念,5.7%的男同性恋者有自杀的计划。[5]
引发同性恋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多种,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家庭的压力以及同性恋自身的认知态度。吴冬华和陈佳钏(2012)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性恋者的压力来自家人的反对和社会
大众的不理解,以及遭受的各种不公平待遇。[7]
男同性恋对自己的性行为感到恐慌,迷茫,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狭小,缺乏周围体的认同,周围的人不愿或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也是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原因。
2.2男同性恋与艾滋的相关研究
1989年发现1例中国人感染HIV的血清样本来源于男同性恋
人,此后艾滋病在同性恋人间的性传播越来越严重。男同性恋
者的性伴侣不固定,高危行为多,且活动高度隐秘,易把HIV病毒
小提琴独奏夏夜传播给普通人,因此国内学者纷纷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有研究发现,北京MSM人2005年的HIV感染率为31.23%,与既往北京市MSM人的调查相比,没有明显的升高,但比2004年报告的全国MSM人HIV的平均感染率高2 ̄3倍。陈美芬(2013)对79名男男同性恋的血清学检测,HIV抗体阳性5例,检出率为6.33%;梅毒阳性3例,检出率为3.80%;且其中有一人HIV抗体和梅毒都是阳性。丙肝抗体检测均为阳性。发现有近三成被调查者未常用安全套,由于安全套的使用率低,因此不安全性行为所占
比例高[7]
安徽p2p网贷
。陶晓燕采用横断面调查,
对114名MS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MSM艾滋病知识缺乏,知识的来源主要通过书报、杂志;安全套
使用率低[8]
许昌学院学报。谷渊采用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42名出入酒吧的MSM进行问卷调查及自愿检测。发现调查对象年龄较轻,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但艾滋病相关知识叫缺乏,知识来源主要为电视、报纸及互联网,59.1%的人进行了HIV及梅毒检测,其中抗HIV阳性率为1%,
梅毒(TPPA)阳性率为20.8%,11.7%认为自己很可能被幡然HIV,
47.1%觉得有50%的可能性[9]
。2.3男同性恋的成因关于男同性恋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遗传因素,对于遗传是否是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国外学者们做了许多研究,这些
岩石电钻
研究都是关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比较,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报道,并在我国也得到沿用,最受注意的是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毒并明确了男同性恋人是艾滋病高危行为人之后,男同性恋的问题逐渐得到各领域学
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对于男同性恋的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10年来我国男同性恋的研究涉及到男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男同性恋者的成因,社会对男同性恋的态度,男同性恋与艾滋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但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学科综合研究少,全国性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的问
题。今后关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扩展研究的视角,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同性恋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男同性恋;研究;心理健康
278··
教学研究
考尔曼对孪生子同性恋发生状况的研究,他对85对身为孪生子之一的男同性恋和他们孪生兄弟进行了深入考察。这其中,40对是单卵孪生子,45对是双卵孪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兄弟其中一人为同性恋,其孪生兄弟100%是同性恋,且他们的同性恋倾向程度完全一致,均为真性同性恋,而双卵孪生兄弟其中一人为同性恋,其兄弟仅40%是同性恋。他的考察所引导的结论是,同性恋性定向与性行为的发生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10]。(2)社会心理因素造成,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幼儿期特殊的母子关系,是男同性恋的心理动力学原因。男同性恋者的母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他们同儿子的关系乎寻常的亲密,儿子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儿子通常取代丈夫,成为她们施爱的目标。父母二人的关系往往是母亲统治父亲,不尊重父亲。有统治欲的母亲不允许儿子对异性产生兴趣,除非是她自己。一般说来,男同性恋者的母亲都比较吸引人,她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父亲的吸引力。这样的母亲取代了父亲的角,反对男孩子中常见的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他们更
富于女性化的活动。他们的父亲未能为其子提供适当的性别角榜样,因此其子的男性自我认同就不完全。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子在青春期及其后,会试图寻一个在他父亲身上所没有的“男性力量”的人作为伴侣。
2.4对男同性恋的态度
近年来,一般人对同性恋的负性态度成为新的关注焦点(长沙市两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西方社会的心理学研究通过调查一般公众对男、女同性恋的态度来识别个人以及团体的“同性恋恐惧”,已经涉及社会的多个层面,包括精神病学界、全科医生、护理教师、医疗和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警务人员、学生等。相比较而言,在中国类似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多数关于男同性恋人的研究主要涉及艾滋病相关问题。根据国内现有的文献查阅,总体来说,社会公众对男同性恋的态度是比较严厉的。苏承(2013)的研究结果显示,765名异性恋者对男同性恋态度得分的中位数为82(70 ̄91)。其中有467人(62%)认为,男同性恋行为是正常的情感选择,156人(20%)认为男同性恋行为有违伦理。庾泳(2010)采用由Herek编制的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对长沙市两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态度比对女同性恋的态度更严厉。
总体而言,当今社会对男同性恋就是两种态度:一种是能够接受男同性恋人。另一种情况,也是比
较普遍的,就是很难接受的人,对于男同性恋,人们首先会与变态、艾滋病联系起来,所以他们会排斥甚至诋毁男同性恋。这是很多人明显的态度。
3对我国男同性恋研究的评价
3.1关于男同性恋研究的不足
从2005年至今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国内男同性恋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多是在“防艾”的大旗下展开的,对于男同性恋其他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学术界应加大对国内男同性恋体各方面的关注力度,寻求更多的研究途径。具体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
3.1.1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少
我国男同性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方面,首先,男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与艾滋病传播密切相关的特殊体,受到医学的广泛关注。其次,男同性恋问题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得到了社会学的重视。最后,男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社会边缘体,有其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心理问题,这也引起了心理学学者的关注。综上三个视角对男同性恋进行研究,有利于社会更好的理解与接纳这个体。而对于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很少涉及男同性恋问题研究,因此,男同性恋的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认可,男同性恋者也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尊重,甚至是处于被忽视,被歧视的地位。
其实,我国男同性恋的研究已经涉及很多的学科,但这些研究都仅仅只是独立的以某一个学科为出发点,如从心理学出发研究其身心状态,从医学出发研究其与艾滋病的关系,综合两种学科以上的男同性恋研究几乎没有,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研究是学术创新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并解决男同性恋问题。
3.1.2实证研究多,理论研究不足
纵观近10年的研究,我国男同性恋的研究主要还是侧重实证研究,具体而言,关于国内男同性恋与艾滋病的相关调查,国内男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很多,但以这些实证研究为基础,经过深入分析得到独立理论体系的研究很少,总而言之,我国对于男同性恋的研究尚未达到从实证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关于男同性恋的理论体系也需要寻求更多的补充与完善。
3.1.3研究内容有偏向性
综合历年的研究不难看出,随着艾滋病传播并明确男同性恋者是艾滋病的高危人后,对于男同性恋的研究重点就偏向了这个问题,相对而言,国内对男同性恋的成因研究则很少,还有对男同性恋的态度的研究,基本没有一个研究是专门针对态度的,只是在研究同性恋态度的研究中林林散散的提到。
3.1.4区域研究多,全国性研究较少
男同性恋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最大也只是局限于某个区域,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同性恋较多的地区。而全国性的、整体性的研究几乎没有。但是,部分始终不能代表整体,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为了以后研究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对我国男同性恋的问题做一个整体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2关于男同性恋研究的展望
从男同性恋研究的不足出发,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一是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着手,研究国内男同性恋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将几种学科集中,尝试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运用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二是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不能只是局限于某个地区,应该联合相关的各部门对男同性恋这一体做一个普查,这样可以使社会更好的接纳男同性恋者也是为男同性恋体提供了一个社会支持。三是注重男同性恋各方面的全面研究,而不是仅仅只针对某一问题做过多的研究,具体而言,近几年国内对男同性恋和艾滋病间的相关调查研究已有很多,学者们应加强男同性恋成因、社会对男同性恋态度以及男同性恋如何预防艾滋传播等方面的研究,这样的全面研究也是让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男同性恋者。四是加强男同性恋的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思考,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男同性恋研究理论。
参考文献
[1]唐日新.中国心理学中同性恋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2]于宗富,张朝.98名男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7(4).
[3]朱晓艳,康殿民,阮师漫,等.济南市男性同性恋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20).
[4]陶林.高中生同性恋性取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5(10).
[5]黄凤荣,黄红,庄鸣华,等.上海市52名青少年男同性恋者社会心理和性行为状况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5).
[6]庾泳,肖水源,王希,等.长沙市两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
[7]陈美芬,赵建佳,裘立晓.男男同性恋艾滋病综合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查杂志,2013(1).
[8]吴冬华,陈佳钏.广州同性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公众态度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8(5).
[9]陶晓燕,周华,蔡于茂,等.114例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9).
[10]苏承,宋振,许志隆.异性恋医学生对男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3(9).
[11]庾泳,肖水源,王希,等.长沙市两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
279
堆芯熔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91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