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的三种研究方法
(1)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
1、哲学层次的方法涉及的是研究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的争论在于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
2、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从国际关系研究来看,认识论的体现大致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主体与研究的客体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二是主体认识和解释客体经由怎样的途径。
(2)学科层次的研究方法:
1、传统主义和行为主义:传统主义是指通过第一手的观察和实践经验,或是看二手的外交史或其他相关图书资料,依靠判断、知觉和洞察力获得研究成果。行为主义强调“价值中立”,重视将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进入到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
2、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与行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有四个基本
假定:第一,科学是一个整体,都应使用相同的方法;第二,事实与价值之间是由区别的;第三,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是规律的,寻自然规律的方法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第四,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是依赖事实的检验。后实证主义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与话语的作用。
3、吉林省第二实验中学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理性主义的主要涵义是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运用博弈论就是一种分析理性选择的简化模式。建构主义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
(3)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说;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
2、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通过对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已知的一般知识或理论出发,通过合理
的逻辑推理,推导出未知的结论,或对个别事物做出判断。(通过研究历史上一定时期的战争现象,得出了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的一般结论。通过对历史上崛起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得出崛起的国家都会发动战争。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理出发,认为民意会制约国家领导人的战争倾向,从而推导出民主国家间无战争的结论。)
3、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研究中,通常是定性在前,定量在后。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称变量分析法)。其次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称内容分析法)。(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两国关系的现状、国家对外政策的趋向,涉及的就是定性分析)
4、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用一个特定的实例或一组情况来验证一定理论的关键概念。
5、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就是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对性研究。这种比对可以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有关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特点。(研究大国的战略竞争,人们往往会对这些国家的实力进行比对研究。
研究综合国力,就是经过比较,人们可以知道各主要大国在世界上的力量排序情况。)
  6、文献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各种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包括内容分析、历史分析和文献统计。内容分析就是用“诠释”的方法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话语;历史分析就是用历史的眼光解释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文献统计就是对文献本身或是文献中的特定用语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美国的对外战略,分析美国政府以及智库发表的各种重要文献,如历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可以知道美国的战略要点。分析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现状,对主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各种要素的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得有关研究者和选题的发展变化情况。)
中国国政理论的发展及贡献
发展探索历程:
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是以引进西方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开端的。1978~1989年是我国引进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起始阶段,一些西方理论著作在这一阶段被陆续介绍、翻译进来。
1989~1999年是大规模引进西方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等国际政治理论流派著作和尝试创立中国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阶段。期间,西方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著作大多被介绍
进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深受其影响;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学者对、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涌现了大批相关著述;中国学者尝试建立自己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相继推出了诸多国际政治理论概论、专论等,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00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发展进入理性批判和辩证吸收时期。国外译介不再完全局限于美国,英国国际社会理论、德国社会批判理论、法国历史社会学理论、拉美依附理论被大规模介绍进来;中国学者对西方理论的批判、吸收和应用增强,出现了大批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著述;加重挖掘传统外交文化的力度,注重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思想和孙子、诸葛亮、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外交思想;中国学者在国际战略、国际秩序、时代主题、国际格局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显露特。概言之,一些中国学者在努力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也注意从中国的视角研究国际政治,尝试建立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如何建构中国学派成为国际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国际政治理论的中国特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讨论的主题之一,并陆续出现了“中国化”“本土化”“中国视角”“中国学派”的提法,体现了中国国际政治理论自主性探索逐步增强
的趋势。1987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视为中国特问题讨论的发端。此后多次国际关系理论会议均以国际政治理论建设的中国特作为主题。中国学者开始更多地使用中国经验来验证西方理论,并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视角和思想。上述两种研究思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合流,就建立中国特国际政治理论基本达成共识。
2000年之后,相关讨论转向如何进行理论创建问题,中国主体意识初步显现,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开始成为理论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之相伴随,明确反对中国特的人越来越少,使用“中国学派”说法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建立中国学派的思路,学界开始注重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思想传统中发掘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思想历史资源与世界观念依据,(叶自成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邦交思想进行探索;赵汀阳从天下角度对世界政治制度进行探讨;阎学通通过对先秦文献中邦交思想的梳理和归纳,提出“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归纳;秦亚青则以关系本位为路径,提出“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此外,上海学者关于“共生论”的集体发声,体现了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性理论思考的努力。)
综上所述,在中国学派的国际政治理论探索中,四种学术倾向有所凸显,这就是哲学路线
、外交史学路线、政治思想史路线和国际关系理论路线等。许多学者提出了融合性的路径,认为可以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以及合理的概念、内涵和原理,但同时又使之具有中国学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环境特点的国际政治理论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中国重心。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第三,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第四,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
国际行为体
(一)国际行为主体虚拟实验室国际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二)特征: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类型:1、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社会中独立主权国家(192个) 2、非国家行为主体: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特征,不具备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
(四)现代国家的产生条件:
1、内因:政治变革和竞争;经济发展和利益冲突 
四川卫生厅
2、外因(战争):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国家需要高效的行政、税收制度和动员能力,国家官僚体系建立。在战争的压力下,君主和新兴商业阶层结合,使得国家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和战争工具。民族主义的出现,将政府和社会连接成为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
(五)现代国家产生的标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中心原则:一块领土上的统治者有权决定该领土内的宗教。
领土和领土之上的人民属于统治者,而统治者不必听命于一个外部权威。(民族主权)效忠的转变:每一块领土上不再有多种效忠和权威(神圣罗马皇帝——世俗权威和领导,和教皇——精神权威和领导),只有对国王和君主权威的效忠。
国家主权
(一)主权理论的产生:
1、博丹提出国家的对内主权:国家“必须有一个拥有最高权力的合法政府,保护着家家户户及其私有财产,而主权是“对所有公民和国民行驶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2、格老秀斯提出了国家的对外主权:“所谓主权,就是它的行为不受另一种权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为不是其他任何人类意志可以视为无效的。”
bbc
(二)主权的历史意义:
    1、人民摆脱了除本国政府之外的任何权力的侵犯,得到了更多的安全和秩序。
    2、主权原则消泯了宗教对战争的影响,残酷的宗教战争退出了国际关系的舞台。
    3、在主权的保护下,国家减少的趋势得到缓解。
    4、欧洲的国际关系走出霍布斯文化,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征服和奴役的现象大大减少。
(三)挑战:
1、主权面临的现实挑战:主权的最高权威受到威胁国际组织制约了国家主权,甚至出现了“主权让渡”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呼吁国家间合作与妥协 ,主权受到约束。
2、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主权过时论。窄告网>王友琴 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主权已经开始彻底崩溃。国家主权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国际政治的后维斯特伐利亚时代来临。主权弱化论。此观点认为,国家主权遭到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已经被严重削弱,它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种绝对性和至高无上性,但国家主权依然存在,远没有消失,也没有过时,在国内政治和国际事务中依然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主权多元论。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尽管依然存在,但它不再具有传统的那种绝对性,它变得可以让渡和可以分割,它同时向两个方向转移和让渡,一方面对国内的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转移,另一方面对国际组织和全球公民社会转移。新干涉主义。西方发达国家在冷战后提出的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就对传统主权明确提出了挑战。该理论不但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原则,而且宣扬“为价值观而战”。
民族主义
民族指的是现实中或想象中的文化和政治体。民族主义是指以本民族为中心的思想信条和以本民族为忠诚对象的情感。民族主义是有史以来把最多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体意识。民族主义的产生有多种因素
    生活在共同的领土上:容易产生对世界的相似看法和共同利益。
    文化上的相似性:包括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5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8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际   理论   中国   政治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