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述评

CAIXUN 财讯
升学指导测验-123-死刑的存废
国内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述评
□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付振超 / 文
从国内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情况与国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
国内外学者  耻  研究
国内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
(1)对耻、耻感的界定研究
宋富军在《论基于耻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提到耻,指羞耻心、知耻心,与荣相对。在一般表达中,耻与耻感通用,是指羞愧的主观感受。与耻相关的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违反社会基本道德的行为;二是已经或将要遭遇社会对其行为的否定或谴责;三是个体对其行为的自我否定及由此引起的自我道德训诫和相关的情感体验。
az91d镁合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始人是?
樊浩在《耻感与道德体系》中指出耻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伦理标准评价别人行为或反省自身行为而产生耻辱的羞愧心理这种羞愧心理包含了惭愧、内疚和悔恨。在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我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耻感是“道德体系的原素和原”。
张国立在《耻感的伦理价值研究》中从伦理学角度对耻作如下解释:根据个体及其行为要与个体所处的那个实体性(家庭、社会、国家)本质和实体性要求相统一的标准,当个体及其行为与他所处的那个现实性的伦理实体的公共本质或普遍性相悖时,就是“耻”。耻感就是人对自己的普遍本质即伦理实体的认同和阪依。是个体向伦理实体回归,达到“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的一种伦理机制和伦理力量。
台秀珍在《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到耻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避辱心理,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
章越松在《耻感伦理的涵义、属性与问题域》中指出耻与善恶相关联,然而,耻与耻感并不等同,耻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表征与心理元素,耻感形成于对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觉意识。耻感界定为是人们根据内在的善恶价值标准评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与现象时所生成的否定性情感体验。
(2)耻与其他相关概念的研究 知耻是树立荣辱观的基础。胡松、赖秀东的《知耻教育:大学生荣辱
观教育的新视角》中讲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八荣八耻”的关系,指出知耻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质之一,树立荣辱
观重在知耻、有耻。
耻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高兆明在《耻感与存在》中提出了两个问题,是通过本体论的维度对耻和耻感进行审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是通过耻的否定性方式表达的。另外,学者还认为耻感是积极的道德情感,他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也是道德自律的内在依据。社会风气高尚的条件之一就是有耻无违,也是法与德,自律与他律的现实统一。
耻是耻感伦理的基础。章越松在《耻感伦理的涵义、属性与问题域》中讲述了耻感的行为主体是人,调节的范围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于法律而言,耻感伦理的约束仅仅是一种柔性的、内在的软约束,因为只有人的内心生成了善恶评价标准即耻观方能起作用。
耻是遵循道德底线的依据。陈飞在《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中认为耻感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它不但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还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国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涉及不同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耻是人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道德行为必须要具备驱动力,这种道德行为的动力能够不让感性好恶来决定人的意志动机。为此,康德提出两种方式来显示这种道德动机的可能性,一种是习惯,另一种是羞耻感。同样地,舍勒在《舍勒选集》中提到人之所以有羞耻感是因为他本身的精神能使人意识到本身与作为完美存在的差距。所以,羞耻感源于较高的意识等级与较低的知觉本能的碰撞。
耻是履行责任与义务的道德基础。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羞耻分为自然的羞耻和道德羞耻这两类,罗尔斯认为耻感与人的自尊、正义感是密切相关联的。《正义论》还倡导以知耻为底线的美德伦理。知耻是作为一种底线伦理,首先,底线是善的最低层次;其次,底线对理想而言,是理想的基点,再高尚的美德伦理也应以知耻为底线。
耻是自尊、良知的特殊存在方式。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对“耻感”的见解,其认为,“对可耻行为的追侮是对生命的拯救”,“做了一件可耻事的人,应该首先对自己觉得惭愧”。可见,他很重视内省,视内省为生命存在的价值。休漠在《人性论》中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的理论是个人会因自身的思想或行为不符合正义原则而感到羞耻。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发展并延续此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知恩不报,那么这个人就是忘恩负义之人,这是极其可耻的事。在融入问题的理论中,要遵守良心原则,时刻听从心的召唤,做
轻松论坛弃荣尚耻的事。”将人的本性中的同情情感视作道德的基础,其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通过耻感我们或许能够进一步发现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机理,不仅是对善的肯定性自觉,亦是对善的否定性自觉,是对耻感的恐惧及其避免。
耻感文化是外部强制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村雄二郎在其著作《日本文化中的罪与恶》中,详细论述了西方罪感文化与东方耻感文化的区别。其认为“耻感文化”是以羞耻为道德的原动力。“耻感文化”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很在意世人对于自身行为的看法。耻感文化的最高德行是知耻,只有知耻的人才是德行高尚的人。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中,认为耻感来源于外界的干扰与强制,罪感则是人内心的活动,这种道德命令存在于人的内心,它是一种内心制裁,也就是更偏向于自律。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耻的问题有深刻研究。因此,笔者在研究耻德问题时要认真领会国内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首先,应深刻理解国内外学者对耻的问题的研究内容。其次,还要学会对耻的问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为耻德问题的研究维度提供借鉴。最后,应从实际出发,提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论。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页。 [2]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7页。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4]大卫•休漠:《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1980年版,第70页。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6页。
[6]村雄二郎:《日本文化中的罪与恶》,孙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9页。
作者简介:付振超(1991年11月8日),女,汉,山东省青岛平度市,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8:2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88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耻感   伦理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