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县续志

川沙县续志
第四章 姓氏
川沙姓氏,民国《川沙县志》载录家谱15姓。19875月,川沙进行全县姓氏普查,据此新编的《川沙县志》编辑了全县523个姓氏在各乡镇的分布状况和182008中秋晚会个万人以上的大姓宗族流源,以及小姓孤姓迁入的简历。1991年全国进行地名普查,川沙地区大量的姓氏地名、聚落地名,反映大小宗族在此活动的印记。各个宗亲氏族的本源及其衍扩和发展,构成家谱族谱以外的氏族历史的轨迹。
第一 主要姓氏
一、张氏
  川沙张姓为人口最多的大姓,据统计19875月有5利益相关者理论万多人。张姓人口占乡()人口第一位的有川沙镇、王港乡、龚路乡、施湾乡、张江乡、北蔡镇等18个乡镇,冠以张姓的宅村名127个。地名不下百十处。川沙张氏来历可分四支:
高桥张氏,元初嘉定人张瑄,祖居新华村(今高桥乡境内)。当时漕粮全由内河运抵京城,张瑄向元世祖建议开拓海运。经嘉许,造平底船60艘,经海道运粮46万石至京城,始创南北运输海路。
县城张氏,南宋清河郡王张俊之后,先祖天津张家湾人。裔孙中一支迁至川沙。后分成中、南、北三支:中支始祖张海亭,南支始祖张溥,北支始祖张柄。张溥十五世孙张清泽与陆氏建张陆合祠同本堂于川沙城北。
    北蔡张氏,世居北蔡南张相公殿,后裔张居隐迁至小湾,居隐六世孙怡畴又迁九团(今龚路)家宅,遂分南北二支。清乾隆年间,张居隐后代张莲芳一支迁出老宅,在小湾北部扩新张家宅;另一支也在乾隆年间自小湾迁至合庆乡红星村西南部,聚族而居。道光年间,张居隐宗族的又一支,张祥中从小湾迁至合庆乡前哨村东部建张家宅。至民国年间,小湾张姓已有数百家。北蔡张氏宗族,自明初至民国,四五百年衍扩轨迹为:北蔡——小湾——九团——合庆。   
    张江张氏,明隆庆年间(1567~1573),始迁祖名张江,于长人乡二十保吕家浜畔的古桐里创建市舍,并置木栅以防盗贼(见《南汇县志》),人称“张江栅”,后成地名,简称张江。
张江的后裔从古桐里迁至浦东各地,形成众多的张姓支系和分宅,在川沙的有黄楼乡旗杆村西北部的张家圈,是明代后期张江宗族迁此聚族而居得名。唐镇乡吕三村北部张家宅,清康熙年间张江族人迁此聚居后得名。乾隆末年形成的王港乡暮一村北的张家宅,道光年间形成的江镇乡森林村北部的张家宅,以及民国年间形成的唐镇乡民丰村西的张家宅等,均为张江张氏族人迁至而得名。
    川沙张氏,名人辈出,代表人物:
    民国时期名闻上海滩的小说家张舍我,出身浦东川沙,靠一支笔养活一家。著短篇小说近百篇,并有《小说作法》著世,精通外文,译稿很多。
    张居隐第十六世孙张祥麟历任民国外交官,出使美国,任纽约总领事;十六世孙张新吾民国初年任农商部代总长,开创丹凤火柴公司,中国始有自己生产的火柴。
    近人张志鹤父子,川沙龚路乡人。张志鹤青年时思想激进,光绪二十九年(1903)同黄炎培等陷入南汇党狱案,亡命日本。后参与创办浦东中学,辅助黄炎培编纂民国《川沙县志》。历任川沙县教育局长、交通局长等职,清正廉洁有政绩。子,张春宇,留法学医,
以儿科称著沪上。幼子,张在森,抗战爆发,弃学从军,在浙江金衢卫会战中被日军包围,壮烈殉国。黄炎培撰文题为“国殇张在森君传”,以挽英灵。
    张闻天,川沙施湾乡人。自民国24(1935)遵义会议后,曾在中国共产党内负总责。195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1955年任国家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上书批评“”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由此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和“反党”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张闻天又被摧残迫害。197671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无锡。1979825日,张闻天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代表党中央致悼词,对张闻天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张正明,张江乡杨家镇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家,悉心楚文化研究,著有《楚文化史》、《契丹史略》。
    二、顾氏
    全县顾姓有3万多人,列川沙19875月姓氏统计的第二大姓。顾姓人数最多的乡有顾路、东沟、孙小桥、蔡路、合庆、北蔡。1991年地名普查,王港乡一心村发现顾国平珍藏
《顾氏汇集宗谱》93册,家谱记叙一世安朱、二世东海王()、三世王摇之子()顾余侯,遂姓顾,距今有2100余年。自汉至清乾隆年间,共修谱37次。历史上文化名人,明代顾鼎臣、顾炎武皆其嫡裔。川沙顾氏西汉顾余侯六十二世孙顾元倣,从高桥东南槐树头(原属嘉定县)迁居川沙城北(原属上海县),为今川沙顾氏的始迁祖。六十九世孙顾成炬,善绘兰花、菊花,后迁居小湾港北钦公塘西侧。至七十二世孙顾彰,于清同治年间在本乡开设杂货店,名顾合庆,川沙合庆镇地名由此而来。顾彰为人勤朴、宽恕,长子顾懿渊、顾占魁,学问人品均为乡里推重。川沙顾氏,自顾余侯至顾占魁,凡七十四世。
    顾氏又一支,孙小桥顾氏。始迁祖顾邦宪,官仕元末当山孤峰提点。承差海道运粮,遭飓风,船漂散,时元朝政权濒危,故遁迹居孙小桥乡中心村(原上海县长人乡十七保十五图),晚年建大圣寺,削发为僧,终老寺中,子孙繁衍寺周。20世纪90年代初,孙小桥乡境内顾家宅有21个之多,大都为顾邦宪裔孙聚居。
    顾邦宪支系,明嘉靖年间,孙小桥顾氏后裔顾某(秩名)遭人诬陷,戍边云南,子顾邦正历尽艰辛,千里寻父,而父得不到赦免令不能归;及第二次再去云南,父已死,邦正只能扶柩回乡。而与邦正同父异母的儿子留云南,成为顾氏蕃衍云南的又一支系。
    顾邦宪族的又一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位于王港乡暮二村西北部的西顾家宅。同康熙年间在北蔡镇陈桥村中部形成西顾家宅,在合庆形成顾张家宅。形成于乾隆年间的有蔡路乡友谊村东部的顾家宅、唐镇乡西南部和东北部的两个顾家宅等。
    顾氏其他支系,如元末顾肖郎从崇明迁来川沙,建宅于王港乡虹三村。其后裔于康熙年问迁王港乡一心村西部和中部分宅而居,至乾隆年间又分宅迁出龚路乡永丰村西部。另有顾作火支系,康熙年间从江苏省南京市迁至北蔡镇陈桥村定居,其宗族后又屡作迁徙,并以姓氏为宅名。
    顾氏高桥支系,顾清泰,世居宝山县江东(今高桥),乾隆六十年(1795)副贡,为署上海、清浦学篆。性孝友,工汉隶,尤能诗咏。清泰孙顾调元咸丰五年(1855)贡生,精研各地方志,著述甚富。
    高桥镇顾淇家族,顾淇父顾文源,字君华,居川沙县高桥镇。父早亡,对孀母至孝,又能厚待三族。当道者,以“孝行可风奖励之”。顾乐善好施,康熙四十五年(1706)水灾,煮粥赈饥。康熙五十一年捐设义渡,县令褒奖“恩波济众”匾额。其子顾钥,贡生考授州同,亦乐善好施。
    高桥顾氏宗族中,有在雍正(17231735)年间迁于龚路乡永利村,扩宅聚居;有在乾隆年间迁至杨园乡革新村定居;还有在光绪年间迁至合庆乡庆星村,是为高桥部分顾氏亲族的迁徙流向。
    三、陈氏
    川沙陈姓人口计2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杨思、六里、北蔡、城厢、顾路等乡镇。陈氏之来浦东,有谱可查的为汉时太邱长陈实四十五世孙陈彦良,元至正年间(134l1367)迁居浦东,距今600多年。彦良十三世孙陈世瑛,于清乾隆间修族谱,至民国年间传至裔孙陈维屏。川沙陈氏多医林高手。
    陈维屏,生于清末,殁于民国18(1929)。重医德,济贫施药,常年修补乡里道路,以方便病人。并创立“桥路同善会”,自民国1520年的5年间共修建桥梁12座,统称“同善十二桥”。陈氏父兄、子弟等均医学精通,医技高明,世代相传,是川沙不可多得的医林世家。
    陈大猷,川沙杨园乡人。清末兴新学,后创设杨园小学。
    陈企棠,精外科,兼伤科。陈庆涛,精内科,著有医学提要2卷。子叙卿,孙宝善,曾孙伯梅,都承祖业,并学有所成。这是陈氏宗族的又一个医林世家。
    陈学洙,川沙王港乡人。精外科,先世秘传,专治毒门夹疖。学洙为第七世,医技闻名江浙各地。
    陈桐侯,江镇乡人。出身医学世家,首任中医学院内经教授,著有《内经新解》、《浦东医林初集》等。
    陈歌辛,川沙北蔡镇人。现代作曲家,曾为60多部电影和话剧谱曲。子陈钢为小提琴演奏家,一曲《梁祝》,闻名中外。
    四、黄氏
    高桥黄氏,据《江东志》“黄氏祠堂记”所载,黄氏始祖是春申君黄歇之后。黄氏家族在高桥的渊源,可上推至北宋年间。高桥地区,宋代属昆山县l临江乡。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杭州盐场官黄绅创建法昌寺于清浦(今高桥乡新建二队),黄绅死后葬在寺旁。当时以法昌寺为中心,周围有三庵鼎立,人烟相当稠密,因而黄氏自古至今为高桥第一大姓。
黄氏祠堂记叙:“清浦阀阅,多由南渡而来,唯黄氏世居兹土”。足证黄氏宗族早于北宋时来清浦(高桥)聚居。查高桥地区以“黄家宅”命名的地名有线性相位11个,如黄家湾就是成化时黄祚独筑海塘一段而得名。还有黄家竹园、沙港黄家宅、黄家祠堂、黄家楼下等地名和宅村。中分宅、窑墩摺、莫家桥、老宝山城东门十四图等地均有黄家宅。明代清浦人孙继统说:“黄氏之为我乡鼎望,其来旧矣”,此说确属不谬。
有关战争的资料    高行黄氏,高行黄氏的始祖名彦,字元一。宋南渡时为康王侍卫亲军,随康王至临安(今杭州)。经六世至黄文明,文明在兄弟三人中居长,高行黄氏奉为始迁祖。自黄文明始又经八世传至黄学禄,与兄侍泉同迁高行南镇,此后黄氏在高行世代蕃衍,成为望族。清初,高行文风鼎盛,时吴中七子中有高行黄文莲。在高行南镇的黄云师,敦本济贫,性格宽和,多有善举,人称东黄;黄文圃称西黄。
    川沙城厢镇黄氏,黄文明十八世孙黄典谟,光绪初年从高行迁居川沙城内“内史第”。黄典谟有6子,三子绎林,生子黄炎培。自文明至炎培,凡二十世。
   川沙黄氏宗族代表人物:
   黄炎培(18781965),生于川沙。教育家、政治家。民国初年曾赴美考察教育,热心办学,民国6(1917)5月,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主纂民国《川沙县志》。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生平著述丰富。子女76女,都学有所成。
    黄自(1904~1938),川沙城厢镇人,黄文明二十一世孙,黄炎培侄。后致力于《和声学》、《音乐史》等音乐教材的编写,英年病逝。音乐家贺绿汀、陈田鹤等曾均聆其教。
    黄兢武(19031949),黄炎培次子,黄文明二十一世孙。清华大学毕业,曾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硕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担任中央银行稽核。上海解放前夕,为捍卫人民财产遭残杀,葬乐乡公墓,后移葬于川沙革命烈士墓。
    黄万里,黄炎培第四子。水利专家,参与治理黄河等水利工程,长期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著有《治黄论》等。1992925日,清华大学盛会庆贺黄万里80岁诞辰、执教50扬州大学职前教育周年。
  五、陆氏
  陆氏为浦东望族,列川沙万人大姓之第五位。聚居地以高桥、张桥、张江、龚路、东沟、
金桥等地为最多。探本溯源,川沙支系,自战国至民国年间74世。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陆乡,遂以陆为姓,陆通为陆氏的始祖。陆通传四十二世至唐朝的陆龟蒙,世代为华亭人。陆龟蒙的第十五世孙德衡,迁居原高昌乡二十四保二十六图(今浦东洋泾),是为浦东的始迁祖,后世代聚族而居。德衡子陆璇,陆璇第五个儿子名陆寅,从二十四保二十六图迁居高昌乡二十二保十四图,今川沙顾路乡赵桥村。从陆寅起,陆氏子孙繁衍,多数居浦东川沙。清乾隆时《四库全书》的总纂官陆锡熊就是陆寅的第七世孙。在今川沙境内,以陆姓集居而为地名的有陆家砖桥(洋泾乡)、陆家大桥和大陆家宅(张江乡)、陆家木行和陆行(张桥乡)、陆凌村火焰山来的鼓手(高桥乡)。光绪《川沙抚民厅志》载川沙陆家坟5座,顾路乡赵桥村的陆家坟占地02公顷(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7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川沙   地名   家宅   民国   迁至   浦东   姓氏   黄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