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蓄滞洪区保护性开发规划策略探讨

高湖蓄滞洪区位于诸暨城区,是浦阳江流域“上蓄、中分、下泄”防洪总体布局的重要“中分”工程,由于社会财富和生产要素的积聚,分洪条件受到严重制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施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在遵循“高湖蓄滞洪区功能不改变、分洪总量不减少、启用条件不提高”的总体原则下,通过修筑隔堤及分洪设施等,将高湖蓄滞洪区划分出首级滞洪区(简称“一区”)和除一区以外的其余范围(简称“二区”)。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水生态环境改善。高湖蓄滞洪区与城区隔浦阳江相望,占山水之秀美,得交通之便利。浦阳江流经诸暨城区的区段名为浣江,高湖汇集浣江之水而得。滞洪区改造水利工程的兴建,为浣湖地区提升环境品质、更好地融入并服务于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项目结合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泄滞洪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乡安澜,重塑吴越文明,还原西施故里,使诸暨浣湖跨入新的发展时代。
1项目现状
规划范围北起斗门电排站,东北至绍诸高速及汤
家店村,南至绍大公路,西至浦阳江,规划总用地22.3km 2。见图1。
1.1地形地貌
场地内中间低洼,宛如盆状,西面和东北面均有山脉为靠,南面则以绍大线为界,地势由中向四面逐
渐抬升,地势环境优越;设计范围内基本可分为三大区域,一区、二区及二区与规划范围之间的区域。三大区域现状地势基本平坦,一区与二区高程在
5.5~7.5m 之间,二区与规划红线之间大部分区域高程在10~13m 之间,局部有40~80m 高的小山。场
城市蓄滞洪区保护性开发规划策略探讨
【摘要】:蓄滞洪区的利用既是一种重要的防洪措施,又是促进城市发展、功能完善的重要手
段。文章基于诸暨市新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蓄滞洪区改造工程的兴建,对蓄滞洪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统一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澜为目的,重塑吴越文明、还原西施故里。规划从防护、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生态修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蓄滞洪区的合理利用方式,探索蓄滞洪区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
【关键词】:蓄滞洪区;生态环境;防洪;保护性开发;规划;水利工程【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3197(2021)01-77-04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8-3197.2021.01.025
收稿日期:2020-09-23
作者简介:郝银燕(1986-),女,规划师,从事城市规划设
计工作。
郝银燕
(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图1规划场地
绍大公
31高湖渠
道马桥江
高胡分洪闸大埂头村阳江
下季村东盛路
新江
月亮的尾巴
排江
萝卜新村
诸永高速永
高速
东盛路
现状村庄
现状工业现状道路耕地林地
其他非建设用地高压线一区边线二区边线规划红线
天津建设科技
Tianji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31卷
第1期2021年2月规划与设计Plan and Design
地内大部分区域坡度差<8%,局部坡度值在8%~15%之间。
1.2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用地主要为三类居住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水域、农林用地及少量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3现状交通
场地对外道路系统较完善。主要有北侧绍诸高速、南侧绍大公路(S31)、西侧东盛路(浣东大道)、中部诸永高速。已建成的诸永高速公路、诸绍高速公路贯穿蓄滞洪区,与绍大线(廿里村)和浣东大道交界处各设有互通口一个。场地内部村与村之间有机耕路(康庄工程)相连,南侧工业用地范围内道路较规整。
1.4自然环境
场地内水网密布,水域众多,有浦阳江、新江、电排江三条河流分支并有多个自然湖、人工湖、水塘和洼地,总面积约为650hm2,占总用地比例的29.8%。场地三面环山,自然环境条件良好。农林用地较多,总面积约为654hm2,占总用地的29.9%。耕地与水塘相互交错,形成良好的田园风光。
1.5场地建设情况
场地内包括汤家店、高湖、章金新村、甘里牌(部分)、琅山、暨东、曲陶阮、陶湖沿、浣东新村、大埂头、新江、黄家墩湖、骆家山、萝卜新村等村庄,散布在二区泄滞洪区范围外,占地面积约为315hm2。工业用地约140hm2,工厂主要集中在绍大线公路北侧,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材、医药、包装等种类为主。场地内有110kV高压走廊通过,接入场地南侧绍兴电力局双桥变电所。
2规划目标
2.1防洪目标
蓄滞洪区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蓄滞洪区首先要达到一定的防洪目标。即启用后,能够按既定目标蓄纳河道的超额水量,发挥削峰缓洪的作用[1]。
2.2经济发展目标
伴随防洪堤工程的建设,对高湖周边景观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优化高湖沿线的景观环境,提升相邻地块的开发价值。
2.3水资源利用目标
确保城市安全,水利工程优先。严格遵守蓄滞洪区分级分区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分洪节制闸、排水闸和12.2km沿湖隔堤进行空间落位,保证蓄滞洪一区2709万m3的滞洪库容并对驳岸进行景观化、生态化处理。在考虑二区滞洪功能、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打造连贯的滨湖生态休闲界面。
2.4生态修复目标
保证蓄滞洪区内的生态需水量,恢复并维持蓄滞洪区内的生态多样性[2]。尊重并利用现状自然生态资源,尽量保护自然河道走向、宽度,湖区的肌理。依托河道、片林、道路、农田等构筑多层级、网络化的生态格局;作为诸暨市蓄滞洪区,集滞洪与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
3规划思路
3.1防洪设施规划
蓄滞洪区主要作用是蓄滞河道部分洪水,削减河道洪峰,减轻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3]。通过建设隔堤、水闸等工程措施,将高湖蓄滞洪区内部划分出特定区域作为一区滞洪区,其余范围为二区。一区四周设置内部分洪闸与二区连通,以满足大洪水时,进一步使用要求。
一区占地面积596.87hm2,其单独使用时的滞洪量约2709万m3,可满足流域实际发生中小洪水的滞洪要求(约15a一遇洪水以下)。一区、二区共同使用时,总的滞洪能力可达5800万m3。
蓄滞洪区新建水闸10座,总净宽134m;其中分洪闸6座,总宽84m;节制闸3座,总净宽40m;排水闸1座,总净宽10m。新建泵站3座,排水涵管3处。
防洪堤岸线根据周边功能,分为都市型硬质驳岸、过渡型驳岸、自然软质驳岸三种类型。蓄滞洪区堤坝内常水位为6.2m,最高水位为11.64m,为满足防洪要求,设置堤顶标高为13.2m。
3.2经济发展规划
高湖蓄滞洪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社会经济与防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加强防洪子系统的发展,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同时注意保护和利用环境,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将防洪减灾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4]。
规划秉承生态优先、城市安全优先的原则,以养老养生、休闲体验、全民健身、生态农业作为四项主要功能,将其融入到自然山水、乡村田园之中,营造水、绿、人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成生态型、创新型的活力湖区。
功能方面统筹安排多样化的功能设施,重点发展
天津建设科技第31卷第1期文献代理
规划与设计Plan and Design
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现代滨湖体验经济,激发场地活力,共同使诸暨旅游业向休闲体验经济转型升级。
场地围绕湖岸形成三大功能组团,西部注重休闲养老服务、东部彰显生态特,南部体现运动活力,各有侧重,宜动宜静。
交通方面充分利用场地南北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增加外界与场地的交通联系,将过境式交通对场地的消极影响转变为吸引过境游客、市民的积极影响,使场地成为市民、游客入诸暨城区的首要休憩点。设置综合公交系统,增加环湖区域的交通联系,通过多种交通方式转变、衔接,实现三区功能联动。
除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之外,设有一条综合的步行和自行车小径网络,为场地提供更便利的交通。构建水上交通系统,设置水上交通工具,如汽艇、水上摩托、水上自行车、水上三轮车、皮划艇、乌篷船。3.3水资源利用规划
将蓄滞洪区内的低洼地恢复为自然湿地,作为流域生态环境的补偿,也可以保持洪水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所能发挥的洗涤、净化、补充地下水,维持湖沼,改良土壤等重要而有益的作用。茂密的芦苇和水草、成栖息和飞舞的水鸟和两栖生物,形成优美、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是未来发展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3]。高湖作为城市防洪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区域生态安全的同时为城市人提供一处
休闲、观光、体验的滨湖胜地,同时作为生态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并提高周边众的经济收入。
3.3.1塑湾营岛
依托水利工程建设并结合发展资源、道路交通、景观区位等要素条件塑造气质、功能、景观既有不同,又有整体的生态水湾和湖心岛。
3.3.2推台造谷
护理安全以山为背,以湖为基,沿多样水岸设置水上演艺平台,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活动紧密融合,如观光灯塔、水上运动乐园、观湖平台、乌篷码头等;结合湿地公园和生态绿岛,打造生态花谷。3.4生态修复规划
在提高防洪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防洪效益的统一[4]。生态保护方面,规划充分保证场地原有山、河、湖、田、村的生态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完善,划定水体保育区、山
体保育区、生态湿地培育区、生态农田保护区、滨湖协调区、建设控制协调区及滨河生态廊道,促进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3.4.1水体保育区
高湖为城市防洪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改善环境,增加城市旅游景观、提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保持高湖良好的水环境,要从管理、技术、工程措施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3.4.2山体保育区
尊重地形,对规划场地内燕尾山和东北角山体进行生态保留,丰富地区生态系统。
3.4.3生态湿地培育区
湿地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规划在场地东侧滨湖地区进行生态湿地培育,为区域提供良好的自然和谐示范。
3.4.4生态农田保护区
保护现状农田肌理,在现状农田景观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整治,塑造大地景观,保持田园风光。
3.4.5滨河生态廊道
水体及其两岸的环境是动植物迁徙的重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滨水环境在塑造城市开放空间及提供活动空间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3.4.6协调控制区
主要对场地内城市现状建设区以及滨湖发展区进行控制协调,通过村庄适当拆迁、厂房搬迁或退一进二等方式使其融入城市生态大环境中。
4建设控制与实施保障
4.1建设控制分析
规划建设以生态安全为基础,本着一区范围内严格控制、二区范围内适量建设、二区以外综合考虑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4.1.1一区严格控制
规划一区范围为城市防洪工程蓄滞洪一区,一区蓄滞洪库容是高湖乃至区域生态安全有力的保障,规划在一区建设范围内以生态环境修复,休闲活动场地建设为主,其间分布有少量的观景构筑物。
4.1.2二区适量建设
二区根据城市发展情况保留了大量已有设施并根据规划需要对其中的部分村庄以及厂房进行改造,
郝银燕:城市蓄滞洪区保护性开发规划策略探讨第31卷第1期
规划与设计Plan and Design
好爱情就是要算计
通过功能转化以及产业升级等方式使其融入到高湖休闲度假系统之中。另外为打造高湖活力水岸,在二区范围内划定了部分滨湖体育休闲、农业休闲体验、综合服务中心等用地进行适量建设。
4.1.3二区以外综合考虑
规划在二区范围线以外,浦阳江东侧以燕尾山为核心划定养老养生颐居用地,将此片区打造为真正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养老社区。4.2规划实施
1)整体规划、分期推进。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城市防洪安全及场地现状情况,综合部署场地内各项功能,满足市场及城市居民的需要。
兼顾城市防洪安全需要、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及项目投资回报等方面因素,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分期推进。
2)环境先行、提升价值。伴随防洪工程的建设,
对高湖周边景观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优化高湖沿线的景观环境,提升相邻地块的开发价值。3)多元融资、保障资金。将市场机制引入城市基础设卷积核
施建设,创新开发运营模式,保障项目实施的资金来源。
5结语
基于诸暨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并结合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对高湖的功能定位、空间框架、交通组织和景观塑造进行全方位深入的研究,实现确保生态安澜和提升环境品质、融入城市发展的双重目标。本规划能使蓄滞洪区从较为单纯的防洪功能向集防洪、经济发展、供水、景观、娱乐和恢复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方向转变,希望为蓄滞洪区的综合发展问题起到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1]周潮洪,冯
雨.蓄滞洪区土地合理利用模式研究[J].水利水
电工程设计,2012,31(3):35-39+56.
[2]王艳艳,刘树坤,向立云.蓄滞洪区综合利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209-217.[3]李
珂.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河海大
学,2005.[4]詹存卫,叶
明.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案例
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4):71-75.
3.3.3开启方向
常用自然排烟窗有平开窗、悬窗、推拉窗和百叶窗等。面积>200m 2的房间,应顺气流方向开启,传统的用来挡雨的上悬窗不能很好地满足自然排烟要求,因此考虑设置下悬窗。
下悬窗可使烟气向上聚集排出室外,但需要确定开启角度,若开启角度小,下悬窗的排烟优势并不明显[5];另外开启角度也会影响排烟窗的有效面积。综合考虑后,排烟窗开启角度设定为60°。有效排烟面积按图2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F P =F C ∙sin α
式中:F p ——有效排烟面积,m 2;
F c ——窗子面积,m 2
;α——排烟窗开启角度,(°)。
3.3.4控制方式
在以往的高架车站项目中,公共区仅采用手动开启装置打开自然排烟窗。但在建筑面积>2000m 2的相关场所,尚应设置集中手动开启装置和自动开启装置。本项目考虑在距地面1.3~1.5m 处设置开启装置,当接到火灾报警后,自动排烟窗应在60s 内开启。
4总结与探讨
地质学刊
相比地下车站,高架车站有其独特的工程特点。有关高架车站公共区的排烟设计在相关规范中的描述不多,在实际设计中往往要参照其他标准,合理布局及选型,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简化系统合理布局,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
参考文献:
[1]GB 51298—201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S].
[2]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S].
[3]寿炜炜,任家龙.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编制要点简介[J].暖通空调,2019,49(5):34-39.
[4]应志刚.基于空气幕和挡烟垂壁的地铁站烟气控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5):475-477.[5]韩
峥,邓
玲.浅析不同开启形式自然排烟窗排烟效果[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37(12):1649-1652.
窗扇
室外
室内
α<70°图2排烟窗
(上接第76页)
天津建设科技
第31卷第1期规划与设计Plan and Design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6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滞洪区   生态   发展   规划   进行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