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中下游旅游

浅谈长江中下游旅游
[摘要]本文做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即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和上海市。该去东滨黄海和东海,长江横贯东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广阔,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油和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本文主要对本区旅游的概况、条件、资源及其特征等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区域旅游,长江中下游,地理概况,城市旅游,区域
热缩套管一、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域广大,根据其不同的地貌结构,将其分为长江中游平原、长江下游及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黄淮平原和淮南山地等几个自然地理单元。
长江中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处于洞庭和鄱阳两大盆地之中,比较宽阔,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又称苏皖平原)指由江西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的长江冲积平原,此区河漫滩、河曲、天然堤、堆积阶地以及残丘、湖泊、江心洲星罗棋布。长江三角洲西起镇江、北及通扬运河、南临杭州湾,包括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杭州湾
以北地区和上海市。
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西起武陵山,东至武夷山。江南丘陵红岩盆地分布普遍,红层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丹霞地貌。该区有许多北东走向,略具脉络的山脉和比较高大的山岭,如武夷山、雪峰山、雁荡山以及由花岗岩或其他坚硬岩石构成的黄山、九华山、衡山等。贝雷片
黄淮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表由淮河及其支流的黄河冲积物覆盖,其中云台山海拔600余米,是黄淮平原最高峰,气势雄伟,为苏北名胜之一。
混凝土本区大部分地区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降水丰沛。春秋两季为旅游旺季,尤其秋季是黄金季节,春季虽降水稍多,但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峥嵘,又无北方风沙之患,也是良好的旅游季节。本区山区和海滨地区夏季凉爽,适宜休闲、避暑。冬季与北方相比,并无严寒,因此一些景点仍不乏游人。本区降水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旺季旅游活动的开展。植被茂盛,种类繁多,形成山清水秀的明媚景。
本区民族工业发展较早,基础雄厚,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使本区成为我国重要  的
国内旅游客源地,又为当地旅游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本区物产丰富,多土特产,尤以茶、名酒和丝绸最负盛名。本区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征。
本区是我国交通便利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铁路、水运为主,公路和航空为辅的旅游交通网。
二、 旅游资源特征
(一)、名山荟萃
本区名山数量之多,为全国之冠。如峨眉山、金佛山、青城山、武陵山、衡山、武当山、大洪山、钟山、云台山、雁荡山、普陀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琅琊山等。这些风景名山融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加之宜人的气候和便捷的交通,对本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区自然保护区众多
  地形多样,气候湿润,在人类干扰小的地区保存有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建有多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卧龙、王朗、九寨沟、武陵源、神农架、天目山等。
(三)、水体多姿多彩
本区湖泊风景秀丽,且多与沿岸山景有机结合,湖光山相得益彰,如洞庭湖与君山、鄱阳湖与鞋山,西湖与周围山,太湖与沿岸山峰等,成为旅游价值较高的风景区。
  (四)遍布三国古迹和近代革命圣地 
三国时期许多政治、军事人物的生涯与长江流域的省份有密切关系,遗留众多文物古迹,尤以川鄂两省最多。
本区曾是近现代中国革命早期活动中心,也是许多革命先驱者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有大量的革命胜迹。如名人故居、武昌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五)、古典园林众多
本区气候温和,河流湖泊众多,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加之常绿阔叶树种和花卉的种类多,为造园林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六朝、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的官僚、地主巨富的享乐之地,纷纷兴建园林,成为中外旅游者观览的重要内容。
三、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旅游资源
图书馆学概论
  P224—243(中国旅游地理)
四、 单谈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互补性强。国内客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民营旅游企业发展迅速。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 
国际旅游市场薄弱,区域旅游合作有待深化
长江三角洲,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等16个城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同时,该地区凭借自身良好的经济
、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如火如荼。新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和世博经济等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要素,又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因此,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对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旅游水平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互动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
1 丰富、互补的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合作的基础
2 经济优势推动区域旅游业的深化发展
3 完善的交通体系提供了旅游合作最必要的条件
4 区域认同成为旅游合作、“团结”的内在动因
5 以往的合作基础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6 世博经济成为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1
[2]林婉如.中国旅游地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0.
[3]魏小安.目击中国旅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6.
[4]端粒酶的发现 王莹.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新思考小黑眼[J].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2008.
[5]蒋亚奇.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J].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建设的实施基础,2009.
[6] 杨载田. 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5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旅游   本区   区域   发展   平原   地区   长江   合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