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3d打印课程设计
道次引导
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
答:成办二种义利: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答:(1)下士体相: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夫。分为一般和殊胜二种。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趣入增上生的修行。“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2)中士体相: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追求自己的利义,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上趣入解脱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分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差别: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道分
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前者刚刚通达细无常;
后者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已入道又分凡圣二种:资粮
道和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为圣
者中士。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
之前。
(3)上士道体相: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
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深受,而以
中国军力报告2013大悲心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即:最后初由大
悲心的摧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
的菩提心,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
上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刚刚苏醒大乘种姓的士夫,
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士夫,为已入道的上
阿尔金士。后者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
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
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电影植物学家的女儿
3、区分:
(1)一般下士和殊胜下士;
(2)唯下士和共下士;布谷鸟2012
(3)唯中士和共中士;
(4)共中士和上士;
(5)下士和中士。
答:(1)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
趣入增上生的修行。
(2)“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
(3)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
(4)共中士是为追求自己的义利,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上士是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
(5)下士是耽著三有,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中士是厌离三有,希求超出三有获得解脱。
4、释词:非律仪非非律仪
答:非律仪即非内道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别解脱律仪。非非律仪即非不律仪。非律仪和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是一种防护十不善业的律仪,比如善愿戒和怖畏戒,即所摄业者,是除三种律仪业和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业。
5、解释颂词:
(1)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2)遍观生死苦,断苦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3)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4)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答:(1)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淫行之梵行,以及在此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一切所执的布施,这此是成办善趣身和圆满行的正
因。
(2)周遍观察一切轮回生死的总苦和别苦,为了断除诸苦而修习真实之道,以及断除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是成办寂静涅槃的修行。
(3)上士道也应摄取下士道的善趣行和中士道的寂静行,因为这是上士殊胜的大乘出离道的支分或助伴的缘故。
(4)依靠通达诸法性空,而对有情生起相续不断的大悲心,以大悲为根本因而发起菩提心之后,行持无边善巧方便的菩萨行,此即是上士殊胜的出离行。6、《中观心论》中说:“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根据以上两颂,说明生起取心要欲时应当如何摄取心要。
答:将此肉身作为利乐众生的依处,由此因缘,便能修成须弥坚实。
7、说明以下修习为什么成为发起上士道的前行?
(1)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的意乐。
(2)修习三恶趣和生死的痛苦。
(3)修习皈依、忏悔、业果。
答:(1)必须观察恶趣的过患和善趣的安乐,从而发起对增上生的欲乐;观察轮回的过患和解脱的利益,从而发起对决定胜的欲求。
(2)在下士道时,应当思惟自己在三恶趣中痛苦的道理;在中士道时,应当思惟善趣中没有寂静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道理;然后内心以亲眷等有情为所缘,将心比心而体会其他有情的苦难,这样善加修习。这就是引生慈悲心的因,而菩提心又是从大慈大悲中产生。
(3)修习皈依、忏悔和业果,从多方面积集福德,净治业障,如其所应,这就是菩提心。
8、从正反面以及以比喻说明,为什么对“下中法类是发心支分的道理”我们应当获得定解而极应爱重?
答:正面:修习下、中士道的意乐,全部都是趣入发心的善巧方便。如果将中、下士道作为上士道的前行法类而修习,下、中士法类就会成为趣入大乘的殊胜方便,而且会获得无量功德。
反面:修习下、中士道容易产生唯求自己解脱的自利心,以自利心会障碍菩提心,或在此期间失去大利益。不以此定解摄持而修,就会失去殊胜的大利益。
比喻:一开始就怀着清净的信心前往拉萨朝圣,则每一步都有殊胜的功德;
相反,如果为经商而去拉萨,顺便去朝圣,就没有什么功德。
9、说出波罗蜜多大乘修行的次第。
光对鼠妇的影响
答:1.发起菩提心,由三士道次第引导:能趣入大乘乃菩提心,而要发起菩提心需要以三士道次第引导。
2.受持菩萨净戒律仪,上士道之正行。
3.修学六度。
10、如何将三士道摄为三学和二种资粮?
答:三学:学习菩萨行戒处以下,是戒学;奢摩他是定学;毗婆舍是慧学。
二种资粮:奢摩他以下是方便分的福德资粮,依于世俗谛的广大道次第;发起三种殊胜慧学,是般若分的智慧资粮,依于胜义谛的甚深道次第。应对甚深和广大二道的次第和数量决定,以及对仅仅依靠智慧和方便其中的一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5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士   上士   下士   律仪   殊胜   次第   修习   断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