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自由化

所谓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通过立法和国际协议,对服务和与服务有关的人、资本、货物、信息等在国家间的流动,逐渐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放松对外贸易管制的过程。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货物贸易自由化一样,也是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及社会分工的深入和扩大为前提,以实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弱化为标志的发展过程。
三、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爱森斯坦
(二)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加速调整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新兴服务行业的不断兴起,服务贸易的交易内容日趋扩大,服务品种不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智力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三)国际服务贸易地区不平衡化趋势加剧
按国家类型看,服务贸易大都是发达国家,中国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地位趋于上升,但是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上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球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中,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居前10 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服务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趋势
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服务贸易壁垒逐步降低,各贸易参加国为顺应这
一趋势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率先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但另一方面,国际服务贸易的保护程度实际上也在变相提高,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的特殊性,各国纷纷采取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保护本国的服务业。
六、中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对策原则
(一)我国的服务业立足点应当放在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上,而不只单纯为了出口创汇,增加收入。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利用自然条件、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旅游、工程建筑、劳务输出等少数几项传统服务,作为国际收支来源可以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出口战略很难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站住脚。中国不能把服务业和物质生产割裂开来。应当特别重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把服务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让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对于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劳动力虽然成本低,但文化技
术素质低,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即低附加值服务,发达国家劳动力虽然成本较高,但从事的是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创造的价值高。必须明确,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将来提高服务的技术层次积累资金创造条件。
(三)我国应该在开放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的技术层次,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作为技术转让渠道的作用。中国在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的初期,采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高技术服务较为有利。因为直接投资形式更有利于技术转让。
(四)争取国际谈判的主动权。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谈判中,目前我国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谈判中的主要目标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维护对本国服务业进行适度保护的权利,另一个是为提高本国服务业走向世界争取有利的条件。
就我国如何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受服务业发展滞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制约,我国服务贸易虽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发展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针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及法制建设以及其他方面措施提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入世后,我国服务贸易将逐渐实现良性循环,遵循国际规则来适度开放和保护国内服务市场,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正确分析和解决服务贸易中出现的问题,调整贸易发展方向,就能够逐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贸易自由化是关贸总协定  3 个主要目标(贸易自由化、透明度、稳定性)之一,指国家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各国之间自由竞争的做法。在一个自由经济体系里,政府对于私营部门进行自由交易的努力不加以干涉,而且税收是稳定的、可预见的、非限制性的。
自由贸易的主要内容是免除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一切贸易限制,不征收高关税,允许商品自由进出口。自由贸易是保护贸易的对立面,它也不同于“公平贸易”。贸易自由化需要两种因素:一是取消数量限制,二是削减壁垒关税的名义税率。无论对国别经济还是对整个世界来说,贸易自由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持阳伞的女人从经济角度而言,贸易自由化能从  3 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一,通过挖掘扩大市场后增加的收益;第二,根据比较利益学说而形成专业化;第三,通过激烈的竞争来鼓励革新,打破交易体制上的障碍。
彩石中学8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执行的是一种与保护贸易措施相结合的有选择性的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拾头,且有进一发展的趋势;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趋向。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自由化原则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世贸组织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中,贸易自由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
所谓贸易自由化原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限制和取消一切妨碍和阻止国际间贸易开展与进行的所有障碍,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等。关贸总协定的这一原则,在其之后进行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以及在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更广泛的发展。尤其是乌拉圭回合的成功结束,在其达成的众多协议中,贸易自由化不仅在其传统的货物贸易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而且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明确提出了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的原则,并希望通过成员方的努力和谈判,将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向更新阶段,早日取得成功。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在历次达成的各项独立的协议中,包括乌拉圭回合的许多协议中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削减关税、弱化关税壁垒以及取消和限制形形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这一原则又是通过关税减让原则、互惠原则以及取消非关税壁垒原则(如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来实现的。
4.国家干预与自由贸易化同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也不断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呈现出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可调节的有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此时已成主流。但在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去,要么公开的,
要么秘密的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从而达到扶持和保护本国的企业的目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上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位。
二、中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股市及时雨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一、中国现行的贸易政策:“重商主义”倾向+“贸易自由化”旗帜
虽然从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很少提及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实质,但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市场多元化”等口号以及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的现实来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倾向是勿庸置疑的。只不过中国的“重商主义”倾向更加重视出口,而非限制进口。从理论上来讲,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处于赶超阶段的国家来说,实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无可厚非。从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能够成功得说服一国政府放弃“重商主义”的冲动。对于中国这样的中央集权国家来说,“指标经济”更使得这种“重商主义”倾向发挥到了极至。事实证明,这种贸易发展模式是成功的,至少到目前来看是这样。然而,“重商主义”发展模式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能是个别性行为,而不能是集体性行为。
就目前来看,在“重商主义”信念的支撑下,中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坚定信仰者和最主要的拥护者之一。从入世之前的单边自主贸易自由化到入世之后多边约束下的贸易自由化,中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身体力行者。2004年4月6日修订通过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的《对外贸易法》第四条指出,“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加入WTO以后,中国更是高举“贸易自由化”大旗,积极参与WTO并掀起了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新浪潮。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外贸增长速度超常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做出了强烈的反应,贸易摩擦和争端将成为常态。中国外经贸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二)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信奉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实事求是”理论,尚处于学习西方主流理论阶段的中国学界也没有提出自己的外经贸理论和政策。而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的腾飞和赶超、赶超过程中外经贸应发挥的作用等问题,都不是西方学界所关注的主流。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中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和政策选择也从来都不是依据哪一个理论和政策工具。然而,研究中国的外经贸问题也可以借鉴外国有益的理论和政策实践。
对中国这样一个中央集权的并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全面性和差异性并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各种经济贸易理论和思想都能够在中国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到合理性的影子。这也是发展中大国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所在。因此,我
们提出的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其理论基础也必定是各种思想和理论的综合体。由于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也由于中国转型期的特殊国情,这些理论同时适用于中国是可能的。对于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有三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准,诸多经验研究显示它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沿着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二是动态要素禀赋理论。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按照既定的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并不
会落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4]当这些国家根据现有要素禀赋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也在悄悄的形成,要素禀赋结构在发生着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5]李荣林(2000年)发展的非均衡动态国际贸易模型则解决了比较优势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6]总之,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一国(地区)比较优势变化的动因,主要有四个:一是要素积累(Findlay,1995),二是技术进步(Krugman,1987;Lucas,1988),三是区域经济集中程度(Krugman,1991),四是政府行为的作用(Redding,1999)。[7]电子加速器
规模经济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揭示了贸易收益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即使在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分工和贸易。[8]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存在着四种潜在的贸易利益的独立来源:规模经济本身的生产效应、生产的集中、生产规模的合理化、产品的多样化。[9]克曼等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及市场规模、贸易量和贸易模式、要素禀赋、国际分工、贸易福利效应等方面的关系。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又进一步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动态规模经济通常发生在那些充满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不完全竞争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实践中,收益递增最重要的动态形式与来源是研究与开发效应和学习曲线效应。[10]规模经济包括产业层次的规模经济以及企业微观层次的规模经济。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规模经济是难以达到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规模经济也更多地体现为产业层次的规模经济。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存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政府动员资源能力,产业层次的规模经济可以使中国充分利用大国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起飞。
推动服务外包贸易发展的人才支持策略探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服务外包贸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使服务外包的优势日益突显,但是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却与时代的贸易趋向有一定的错位,服务外包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设置服务外包专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复合型的服务外包人才,是满足服务外包贸易高级生产力要素需求、支持服务外包贸易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传统的贸易模式正在向服务外包贸易转换,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业务。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形势下,服务外包的优势日益突显,服务外包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预测,在未来5至10年间全球服务外包递增速度将达到30%-40%,2010年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万亿美元。服务外包业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既是一种现代高端服务业,又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国际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人才的要求也高。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人才匮乏。通过对高级生产力要素人才的培养,支持我国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提升我国人才素质、促进现代服务业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多赢目的。
一、我国服务外包贸易竞争力及人才需求分析
在当今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面对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新的贸易模式,我国很多省份把第三产业的崛起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的重点和核心,使服务外包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到2008年,黑龙江省就有2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其中能力成熟度模型和成熟度模型集成的服务外包企业有21家,通过ISO27000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有5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哈尔滨和大庆成为服务外包的典范性城市,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哈尔滨创意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等项目急速崛起。
穿越上述数据的表象,深入到我国服务外包的内里的时候就会发现,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并未与历史机遇相契合。与一些服务外包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较而言,仍然处于服务外包的初期阶段,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缺乏理性认知,对服务外包的政策设定和智力支持不够完善,尤其是对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致使服务外包贸易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缺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贸易的发展。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却相对缺乏,我国的服务服务贸易仍然依赖于传统生产要素,
缺乏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级生产要素缺乏。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发展与素质提升,但是与一些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及速度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层次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以ITO、BPO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与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强。
二、支持我国服务外包贸易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趋于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
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服务外包贸易的接单层次和数量,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贸易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我国本来拥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却由于综合服务能力的落后而转变为人力资源要素的劣势。针对目前制约我国服务外包贸易发展的高级生产要素缺乏的状况,本文考虑应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发挥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以推动我国服务外包贸易发展为核心,完善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服务外包业培养专业化、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并使之就成为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定位和主要趋向。
国际服务外包贸易主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具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形式,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形式等特点。这就注定了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主要由高等教育提供,但是由于我国服务业目前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还十分薄弱,而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由于体制原因在培养模式的选择、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缺乏民办高校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地对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做出快速反映,于是满足服务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历史地落在了民办高校的肩上。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补充教育资源、吸纳扩招学生、促进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作用,其机制相对灵活,更加贴近人才资源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反映敏锐,其课程设置的理论性较公办院校低,更加侧重于实践。因此,面向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既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又是消除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因素、促进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良策。
三、支持我国服务外包贸易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适应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的人才应该是精通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语、信息技术以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服务外包贸易人力资本素质,培养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需要采取创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多途径、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才能获得服务外包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
当前高校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是企业介入的缺失,高校对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局限在宏观理论的强行灌输上,而在实践的运用上存在先天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实践工作时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劣势在现实工作中逐渐的突显出来。因此,建立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长期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culter实行“产、学、研”人才模式的症结点和关键点在于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需求点和利益点,尤其是以企业的利益点为核心,把人才的培养建立在企业的利益和需求基础上。一方面,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可以扩展自己的合作领域,建立更多的与高校之间的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文化优势,在高校中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技术形象和独特的产品优势。同时,企业也可以发挥学生劳动力低成本发面的优势,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学生的知识和文化优势则可以使企业在整体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减少培训成本和适应工作的时间,为企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现实应用性需求和对现实市场动态的敏感性,可以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以此来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外包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1.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软件.高校和企业可以在相互对接和实践中积累开发教学实训软件的经验,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教师以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为主导,以自己的教学经验
为基础,并结合学生自身的接受特点,来设计日常的教学内容,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内部规律,以及日常教学的方式。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师提供调研的对象,以及高校教学的现实需求来逐步的完善实训软件的开发。
2.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园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具有优异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快速的适应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具有现实有效性的、实践性的产业园基础上,依赖于产业园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但建立产业园过高的投资成本、专业的人才配备、不断的更新维护等因素,使一些高校无法实现建立自己的产业园,即使拥有自己的产业园,也是模仿一些服务外包企业的外在的运行模式,而且规模很小,管理也不完善,只是在实验室里摆放一些简单的办公设施、服务机具以及配套的条形码系统、RF系统等。这样的产业园过于简单,不成系统性,很难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学生所学习到的技术单一、初步,不能与现实复杂多变的工作需求相适应。如果高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园,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的投资问题和学生实践问题,于此同时,也可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员工技术培训和智力支持,实现高校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3.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性服务外包专业教师队伍
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脱离具有实践性强的高素质的实践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有宏观的
理论基础、开阔的视野,同时还应该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专职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定期安排教师走进企业,并给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在企业从事现实的工作,使教师和企业之间实现有效的对接。一方面,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工作能够强化自己的实际技能能力,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动态,以及服务外包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又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高校应在教师的选拔上施行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由于院校往往都缺乏实践型的教师,尤其是能够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因此,可以从企业、科研机构中选拔教师,建构长期有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8:28: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5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贸易   服务   发展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