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家训与宋代儒学社会化

平民化家训与宋代儒学社会
发表时间:2020-12-11T06:36:37.99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3期作者:吕亚军[导读] 平民化家训是宋儒教化话语权力的体现。平民化家训的写作目的是端正基层社会风俗,其写作手法体现了社会化的趋向,其内容更是直接体现社会性。平民化家训促使儒学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为社会全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形成普遍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是儒学社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650221
摘要:平民化家训是宋儒教化话语权力的体现。平民化家训的写作目的是端正基层社会风俗,其写作手法体现了社会化的趋向,其内容更是直接体现社会性。平民化家训促使儒学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为社会全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形成普遍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是儒学社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宋代;平民化家训;儒学社会化
1、宋儒的话语权在平民化家训中的体现
家训作为一种话语权形式,其表现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家庭或家族)家长有说话的权力,而其余的人
(晚辈)不仅没有说话的权力,而且还有必须听长辈说话以及按照长辈所说的话去做的权利义务。家长即掌握着话语霸权的人,他与“听众”——子弟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而“听者”本身慢慢地也就被训练和培养成为一种顺从者。到这个时候,“听话”就不再只是一种话语角的分工,而成为了某种道德的后果和要求了。家训的内容、形式、写作手法既是这种话语霸权的表现,又可视为是实现这种话语霸权的逻辑的前提。正是在承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宋儒充分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对话语的操纵,间接隐晦地劝诱和影响子弟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希冀他们能高效的理解、内化和践行儒家的价值观,从而使对真实社会的建构自然化,最终实现其社会教化的核心目的。
1.1、在教化的内容选择上,宋代平民化家训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家庭教育的范围,而演变为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绝好体现,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人意识的中介。它不仅成为稳定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更对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传统国家大一统的维持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的说来,宋代家训的内容主要如下:(1)君权神授的知识。这类知识在家训中具体表现,家长教育子弟要忠君,为官要尽于王事,为民要安于国法。(2)有利于国家的知识。在家训中引申为爱国,维护国家的繁荣与统一。(3)强调个人自我控制与内心修养的知识。表现为家长从各个方面对子弟提出的道德要求。(4)人伦教化方面的知识,表现为正确处理家庭(族)以及社会上各种人际关系的要求。(5)具有实用性质的知识,表现为一些维持家道兴盛的“经世之术”。宋代是中国古代
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部分士人甚至认可商业作为子弟合法正当的职业。因此,家训中有许多教导子弟如何营运、如何经商的内容。(6)有关文辞、文学与经学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既与科举保持高度一致,又具有点缀装饰之功效。宋代家训中家长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学术思想,利用家训这一载体对子弟为学目的、动力、方式方法等做出明确的阐述和要求,并将许多具体的为学经验、为学技巧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子弟。
总之,平民化家训的内容既是社会外部因素的反映,更是宋儒内在自觉的产物。男生的第一次的重要性
1.2、在教化的语言方式上,宋儒擅长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段,借此使子弟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接受家训中的信息。因为比喻本身具有的使抽象实物抽象化的功能而更能促进人们对目标域的理解,而家训教育的对象大多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家训中普遍地运用比喻实属必然。戴昺以小儿学走路来告诫子弟人生不易需要步步小心。“对周尚有六十日,举足已能三五移,世路只今巇险甚,须敎歩歩着平夷。”陈著以观花来教育子弟为人不要吝啬,而要与众人分享美好的东西。“见说东家有牡丹,有花欲觅数枝看,若还溺爱悭分送,却与无花是一般。”所谓“百善孝为先”,南宋大儒真德秀作诗劝诫民众孝敬父母,就以鸟能反哺报恩来暗喻晚辈孝顺长辈是天经地义之事。“凡为人子,孝敬是先,……父母生儿,多少艰辛,妊娠将免,九死一生,哺乳三年,饮母膏血,挟持保抱,日望长成,如惜金珠,如护性命,慈鸟反哺,犹知报恩,人而不孝,鸟雀不若。”
1.3、在教化的行为方式上,家训中的言传身教,同样也体现了宋儒的话语权。家训言传身教的效果依赖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一般地说,这种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通过震撼感染、舆论传播,使人产生敬佩、依赖和亲切感,并由此使受教育者表现出心悦诚服、自觉效仿的心理和行为。宋代名相王旦、李沆、司马光等人不但告诫子弟不要因身处富贵而骄奢放纵;更是以身体力行“俭约”的生活作风去影响教育子弟。宋代以文立国,读书对改变个人及家庭(族)的命运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家长常常更以自己的为学向学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子弟。章焕“恨少壮时学不竟力,而磨厉诸子不少休,……训之以日月之可惜,年少之不足恃。平旦盥栉以躬先之,且命其子皆早起。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汪伋“尤急于教子,以身率之,鸡鸣而起,盥颒诵书,有程点勘讹舛,手自亲之,心所未安,质之同志,笔其格言,大训朝夕,对之勉自警策,至老而不倦。以故诸子皆知务学。”其它诸如为官清廉、勤于公事,爱国忠君等等内容,家长都以自己的行动为子弟树立了榜样。圈禁by靡靡之音
2、走向社会的宋代平民化家训
宋代家训在家训发展史上表现出的最鲜明特征是家训突破了私家领域而社会化了。以往的家训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其内容、目的、作用范畴都不会超出某一个家庭或家族。但平民化的宋代家训从其写作目的以及内容上看,它不但要“修己型家”,更要“型方训俗” 即端正民间社会风俗,为社会立法。因此,家训走出了私家的空间而成为“社会话语”广泛弥散于民间社会,成为政府控制民间社会无孔不入
的权利。
桂蚕2号2.1、平民化家训的写作目的是端正基层社会风俗。
宋代有两部汇集以往家训资料的“家训总集”。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中国古代第一部家训总集是北宋中叶的孙颀(字景修、号拙翁、长沙人)所撰《古今家戒》。虽然此书现已失传,但从苏辙为其所作的《古今家戒?序》中仍可以了解此书写作的目的。“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鬬于市,莫之能正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与,虽广之天下可也。”可见孙颀作《古今家戒》是想以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来感化天下之人。而南宋刘清之所编的《戒子通录》则收集了大约170余篇家训,可称为南宋以前家训的总汇。元人虞集为《戒子通录》作序云:“意其所以谓之《通录》者,岂不以天下之为人父者,各以其爱子之心而为之戒?天下之为人子者,皆可因其所戒而省念之,如闻其父之命。亲在求诸容也,辞气之接而不能尽也,即此书以充其所未达,亲段思其精神志意之微而有不及闻也,即此书以征其所欲知。语然动息,无非受命于其亲者矣,天理宁有间断乎?”在虞集看来,《戒子通录》既是为天下父母教子而写,也是为子孙晚辈所作。是书完全可视作一部为基层社会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而作的教子通史。
2.2、平民化家训的写作手法体现其社会化的趋向。
首先,宋代家训长于挖掘历史资源,以翔实历史故事教育子弟。这种写作手法一开始就有其社会性的目的。因为用历史故事作为教导民众的生动教材,更易于被民众接受和传播,能更好地满足宋儒教化民庶的目的。如郑玉道《琴堂谕俗编》中讲孝敬父母、兄弟友爱、睦宗族、恤邻里、重婚姻、正丧服、重本业、崇节俭、崇忠信、戒忿争、谨户田等主题,郑玉道都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相关的材料,使民众易于明白和施行。司马光的《家范》也是如此。其写作方法是先收集整理儒家经典中关于伦理规范的议论,再证之以各类史传故事,反复阐述,发明经义。方昕《集事诗鉴》以古人史实,对如何处理家中的各种关系作了要求。他还在每一段史实后附有韵诗,使人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其次,宋儒充分利用了民众对因果报应的迷信,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训通过强化对为恶必受天谴,为恶后代必受报应的描述,以此教导民众去恶从善。如彭仲刚讲到人要修阴德:“人之所以能安身立家,长育子孙者,不可单恃其智力而已,必积行阴德,而后为天地所佑,鬼神之所服,则可身康强,其家昌盛,其子孙逢吉”,否则,“多行不义,不佑于天地,不福于鬼神,未有不祸败而覆亡也”。袁采则要求一般民庶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不要过于“聪明”。他告诫民众,假贷钱谷,责令还息取息,虽然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不可因此而大放。否则,“然父祖以是而取于人,子孙亦复以是而偿于人,所谓天道好还,于此可见。”他还针对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极尽心智兼并他人田产的现象提出了警示:“惟天纲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1]对于普通人希望早日致富而不择手段,他告诫不要去做诸如“贩米而加以水,卖盐而杂以灰,卖漆而和以油,卖药
而晚以他物”。“目下多得赢余,其心便函自欣然,而不知造物者随即以他事取去,终于贫乏。”而诸如一些救济贫民、修筑道路、收养弃子等善事会使人因“阴德之报”而身获寿考,家道兴隆,子孙繁盛。当然,家训中的这些内容无疑含有封建迷信的彩,但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民众的行为,使他们因害怕遭到上天的报应而不敢为非作歹最后,平民化家训中多采用日常生活中浅显的语言,或口语、或俚语、或用韵言诗歌、或直接用不晦涩的白话,讲出深刻的哲理。这种写作手法的采用主要在于其受众对象已扩展到全社会的普通民众,白话无疑能更好地满足民间市民阶层的生活需求。这类家训著作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宋代家训的大众化、通俗化与平民化。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3、从家训的内容更是直接体现了社会化趋向。
家训普遍要求子弟谨守国法,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按时完税是第一要务。及时纳税应役既是百姓对封建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衡量人们是否奉公守法的标准。因此各家族在制订家训时,一般都把反映统治者意志的完粮纳税等写进其中以警示子弟。“凡有家产,必有赋税,须是先截留输纳之资……欲将赢余分给日用,岁入或薄,只得省用,不可侵入输纳之资。”松阳人潘好谦,居乡称善士,每到夏秋之时,总是催促子弟要用最好的物品来完国家之税收。“夏秋必趣家人,具所输丝,必练治粟,必精凿,毋以盬恶烦有司。曰:吾先人之训,不敢改也。”还有家长通过诗歌形式来教育子弟按时完税。“弟兄手足穷孤竹,母子肝肠泣老莱,……此生报国无他事,力穑供输莫待催。”王十朋也以朗朗上口的诗歌来劝诫兄弟居乡要早纳租税:“屏迹山林颇自安,里闾率会有余欢,
但须及早输租税,不用低颜见长官。”
对于为官为吏的子弟,家训要求他们为官要清廉,不要因贪污而遗臭万年。庆历宰相贾昌朝劝说子弟为官不要因追求奢侈的生活而贪墨违法,“又见好奢侈者,服玩必珍,非有高赀厚禄,则必巧为计划,规取货利,勉称其所欲,一旦以贪污获罪,取终身之耻,其可求哉?”楼钥在送弟弟为永嘉酒官的诗中,希望其弟今后不要辱没楼氏家族的清白家风。“我家清白世相传,工部真清更有年,百口未曾营活计,一生惟喜种心田,吾方奉母耕绵上,子更移封向酒泉,兄弟凋零期自勉,只将家训作青毡。”
十二烷基硫酸钠3、结语
库存信息
宋代平民化的家训是儒学社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首先,宋儒赋予家训关于终极实在的崇高价值取向,使宋代家训具有了能够超越具体的地方性和族性、跨越特定的时空限制的能力,在全社会表现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普遍品性。其次,宋儒还赋予家训观念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家训中包含的观念体系,通过人们的思想、判断、行动等方面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来,这种共享性的观念体系为全社会提供了共同的意义基础,是塑造和确立共同理想,形成共同行动的前提。再次,平民化家训为制度层面秩序的构建提供了导向性。家训虽然本身并不直接对制度和秩序进行具体的规定,但其观念体系中蕴涵了个人和家(庭)族行动的普遍原则,因而对社会制度和秩序的设计发挥着导向的作用。最后,家训关于日常实践层面的规范,诸如对涉及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等行为所应遵循的伦
理原则,如诚信、自律、友爱、互助等,使人们的实践和行动具有较清晰的因果关系,是日常生活的可预测性、可信赖性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来源。正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宋儒完成了对家训的改造,使代表私人语境的家训与代表社会公共领域话语的主流意识达到高度契合,成为实现“家国同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程颢:《论王霸割子》: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朱熹:《垂拱奏札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三,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第 2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4]袁采:《袁氏世范》卷3《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第62页。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南宋理学对“君道”与“臣道”的构建研究》2019J09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亚军(1977-),女,汉族,四川乐山人,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史。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41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家训   社会   子弟   平民化   知识   民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