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中国形象

汇泉影城
西方的中国形象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知识与想象,经常是该文化自身结构与本质的投射与反映。它意味着该文化自身的本质与现实之间出现断裂,于是就以幻想的形式将该文化本质投射到一种未知或一知半解的异域形象中去。西方想象中国的两个极端形象:美化的中国形象——乌托邦化与丑化的中国形象——憎恶与意识形态化,以想象或表现的方式构筑一种西方文化系统内的中国形象,在这个形态中,西方既可以“认识”中国,又可以认同自我。西方将中国形象乌托邦化,是为了否定西方现实秩序,达到西方对自身文化的某种反思与超越。而在启蒙运动之后,日渐强大的西方需要一个“他者”,一个否定的形象,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
在19世纪之前,西方对于中国的态度,是将其乌托邦化。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马可波罗写实的游记和曼德维尔虚构的游记就是欧洲人拥有的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一个地大物博,繁荣昌盛,和平的契丹,这对于处于黑暗时期中世纪的西方来说,契丹就是一个天堂,是其理想向往之地。除此之外,中世纪西方文化中需要借助对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化,来寄托他们的经济与政治需求,来超越基督教文禁欲文化而强调世俗欲望,为植物学通报
资本主义文明创造契机。《曼德维尔游记》是作者在既定的基督教视野和西方传说文化下,融合获得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虚构而成。书中同样赞叹契丹城市繁荣,政治清明,物产丰富。在西方中世纪晚期,对财富欲望的向往投射到了契丹传奇中,黄金与丝绸的神秘乐土的传统构筑起西方人的远东神话。对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人来说,契丹意味着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他们集体无意识中的欲望的信息,也表达了西方人对世界与西方文明自身的识别与认同意识。
13-15世纪西方对中国形象的物质化,是用金银和钻石的世界看东方世界,而在17世纪,西方再一次对中国形象进行乌托邦化——中华帝国,将视野转向了中国的文明,构筑了一种独特而优越的政治伦理与文化制度。
韩寒的杂志启蒙时代的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将中国当作欧洲的榜样,在改造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中国形象。宗教上从自然神论到无神论,宽容主义,政治上从开明君主到哲人治国,经济上的重农主义与国家教育等等。18世纪开明的中国君主形象,是西方启蒙主义政治期望的投影。启蒙主义的哲学家期望通过理性的建设与道德教育塑造开明的君主,成就人类幸福与正义。这是西方人独特的心理原型的幻想,利用异域文明可利用的价值部分,
将其转化为自我解放,自我超越。哲学家开始利用中国形象挑战暴政的神学,伏尔泰改编了一出中国的戏——《中国孤儿》,阐释孔夫子的道德哲学。他指出:“欧洲王公和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孔子的学说和文官制度,中国开明的君主制度和道德理想国成了西方所效仿的对象,“孔教乌托邦”成为了西方启蒙主义者批判与改造现实的武器。
郑晓江然而戏剧性的是,19世纪之后,中国形象从天堂跌落地狱。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成了古老落后,僵化呆板,愚昧无知,专制凶残的劣等民族。虽然中国形象在西方眼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西方构筑中国形象的现代内在逻辑和话语构成原则始终没有变,中国形象始终是在为西方文化的存在提供某种参照意义,帮助西方人确立自己的价值,意义。当日益强大进步的西方不再需要中国作为效仿对象,转而丑化中国来肯定自身,满足文化自恋和优越感,增强自身的认同感。
茅广军从战争开始,丑化的中国形象已成为西方人的污蔑和嘲讽的对象。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文明是古老,停滞的,中国是落后无能,退化的民族,中国人是不可救药的烟鬼,随时可能泛滥成灾的黄祸。随着这些污辱和谩骂,丑化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大部分人眼中
的中国。一个软弱无能而战败的民族是不值得同情的,也很少有人想到中国人变成烟鬼,有赖于英国商人供应的和英国皇家海军利用武力保障这种罪恶的供应。有着东方性,中国是东方性的代表,而中国最彻底的东方本性又体现在经验或经验式的沉醉堕落的精神状态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立了西方文化构筑观念中的世界秩序与该世界秩序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两次战争,从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及十九世纪末  “黄祸论”,认为黄种人是退化的民族,是低劣的道德败坏民族。西方人通过对中国的武力征服和诽谤,产生对自身文化认同感,优越感,借以被否定的中国形象来满足自身潜意识的文化心理。黄祸论是西方民族文化的一种病态的恐惧症与虐待狂表现。这些理论塑造的中国形象既为西方警戒,也加强了西方的优越感并确立西方的世界优势,并为西方的入侵提供合理依据,侵略者变成中国的救世主。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更加复杂。国际事务变化莫测,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西方的中国形象也飘忽不定。黄祸论和义和团恐怖事件,被丑化的红中国,被美化的红乌托邦,改革开放的中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飘忽不定,而世纪末的中国威胁论令西方感到恐惧和焦虑。
西方把中国描绘成地狱或天堂,是西方人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心理无意识中的某种“中国情结”。西方人正是根据西方精神或文化传统无意识中的原型来规划世界秩序理解东西方关系的。这是原型心理规定下的行为模式。在该心理原型的影响下,中国形象,以“地狱”或“天堂”,呈现在西方人的幻想中。通过了解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我们不是探究历史上真实的中国,而是透过这些被美化和丑化的中国形象,来了解西方人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基因。与此同时,身为中国人也需要反思,异域文化的目光是我们理解自己的镜子,需要我们以坦诚,勇气和明辩的理性,来临照这面镜子,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各自文明的影响与交融,避免一味地自大与自卑。
>冰川冻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2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4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形象   文化   利用   民族   世界   丑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