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196
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
核农学报自一八四零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华帝国的大门以来,在中华帝国内部传承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孔孟儒家思想遭受了外部思想的猛烈冲击,并渐成土崩瓦解之势。山河破碎间,无数的仁人志士从物质技术、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多个层面不断地探索救国存亡和强国富民的办法并逐一付诸实践。所有的救国实践,它们可能实践的深度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归属的意识形态不同,然而在这些探索实践的背后却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使其串联成连贯的、线性的具有逐层渐进和时间先进性的历史发展进程,这条脉络便是现代性
“现代性”等相关概念主要包括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等,这些概念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这些词汇确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自打1840年后随着民主、科学、维新、革命等概念传入中国以来也不过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它们却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语境并且深深的改变了中国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性等相关概念首先出现于西方,在十五世纪以及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的百余年间逐渐形成比较系统性的概念合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明观念,而现代性等相关概念在西方的发扬光大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一般而言,“现
代”一词是被当做更为一般和基础的概念,指的是一种时间观念,而其他三个概念则是在“现代”这个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和深化。“现代性”一词被界定为现代时期,现代状况,指的现代这一时期的具体特点和状况。“现代化”一词界定为“现代性”的一个过程,“现代主义”则被认为是一种与一个时代人们所认为的“现代”具有种种联系的社会思潮或文化运
王德之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作者简介:王德之(1996-)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动。狭义上的“现代”一词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最初是公元4世纪的基督徒用来指称当时基督教已经广泛传播的时代,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个时间概念主要指的是大约从17世纪以来的这一段人类历史发展历程,而自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历史的飞速发展,使得在更加狭义上专指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这也是相当多的非西方国家接受现代概念并且努力走向现代的时间。“现代”一词作为一个时间概念除了具有广义和狭义上的时间指向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识,即一种进步的时间观,现代不仅仅比古代更新、更好、更进步更优越,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人类也会不断地进步,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从古代不断向现代发展进化的过程。这种进步的时间观念在时间上导致了古代与现代
的二元对立,在空间上导致了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狭义上的现代性专指17世纪以来的这段时期或这段时期的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或性质,当然并非所有的地区所经历的17世纪以来的历史演化过程都可以被称为具有现代性,它仅仅指称的西方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和具有的属性、特征和区别于西方古代以及东方封建社会的新观念和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狭义上的现代化具有特指性,特指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变到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特定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以及新文明观念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在西方语境下也指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现代性这种进步的时间观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配套的文明观念。这种进步的时间观念一方面使得西方在竞争中创造了发达的物质基础和成系统的文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西方挟发达之强势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对于除西方之外的各文明进行剥削和同化而没有愧疚之心。也正是由于西方在近两百年来的强势扩张,使得现代性等相关概念传入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现代的传统文明区域并且发生了更具实用性和物质性的词义变迁。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国家在被迫开始现代化进程之时西方已经发展了较为成熟的现代文明并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进入了大工业时代,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紧迫感,它要摆脱历史的困境追赶西方,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法和谋略却一直具有一种实用性。
总体上,由于近百年来西强东弱的格局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现代观念是以西方为榜样并不断向其学习,以至于现代化看起来
马克思主义
197
更像是“西化”或者是一个西方观念不断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在西方语境下我们看到无论是现代、现代化还是现代性,这些概念和过程都离不开资本主义及其制度,一部西方现代化历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形成自己一套成熟的文明观念和运行准则的历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于民族解放以及国家富强等总体目标得以在近百年间一脉相承,无论何种理论主义都无法否认中国急需现代化这一事实。然而也正是由于中国的积贫积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的压迫并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一直摆脱不掉西方的影子。这种压迫感在意识形态的介入下反映到现代化进程中就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那种具有“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之所以与西方语境中的现代性概念不同在于它具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内容的价值取向,它同样相信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这一线性时间观念,同样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也不遗余力的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然而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对人的过度剥削以及由此而来的贫富差距等不平等现象相反,“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致力于以消灭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目标,进而彻底消灭不平等,实现人人平等的目标。“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出现有着它的必然性。作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性,其出现即是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反叛,马克思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时期正
openext是西方社会进入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资本主义通过完善的制度和对于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创造了大工业时代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承认了资本主义对于现代性及现代化所做的重大贡献,但同时他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和组织运行方式控制着机器大工业的运行和发展,使其只能在资本主义所限定的框架内发挥其生产力,在无法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情况下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虽然大机器工业在资本主义运行模式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这些物质财富还不足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大机器工业虽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产生,却不一定将其作为自己的终极模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大机器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急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模式来替代它,这就是社会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取代资本主义的最好的社会模式却不是实现工业化的最好的模式,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时尚未实现工业化也没有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那么“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的呢?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全球形成自己的网络之时,实现社会主义不能单看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情况,要在全球资本主义网络中寻薄弱点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以拉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未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使得这些国家更加急于实现现代化以保卫和巩固自己。由此这些国家的人民创造出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正是由于这种道路是以终结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为目标,所以天然的就具有“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性质,而中国在走向社会主巨葛庄
义现代化道路之前不仅经历了西方的殖民剥削,而且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各种制度,并在选择道路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当时已经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然而却出现了种种社会危机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可以说“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想要保护自身并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极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的剥削,一九七八年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才能毫无历史负债的轻装上阵并开始了直到今天的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也是由于对七八年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某些极端做法的反思,七八年之后的现代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技术中立性,它继承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却略过了意识形态的争端,但这种略过是以确保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同时保证了现今的现代化道路依旧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反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如上文所说,中国有一种对于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即是为了实现百年国强民富的目标,也是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好的存在下去。建国之后的恢复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都是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做准备。然而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却显示出社会主义和工业化之间的内在矛盾。要实现工业化就必然要遵循工业逻辑,它需要高深技术和严格按照工业逻辑建立的规范管理,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需要权威“统治”。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把建立在科技理性基础上的科层管理和官僚制度和由此导致的必要的官僚制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性,工业化的标志和代价。在这样的工业主义逻辑即权威与科层制度又必
然的使得政治上居于主任和领导地位的工人,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和管理流程中居于被领导和服从分工与管理需要的位置。在等人看来,这种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工业化进程不仅有违社会主义工人当家做主的初衷,更会打消工人的积极性进而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因而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不能走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老路,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历次众运动都是这种持续的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技术垄断的结果。社会主义现代性当然有其内在为危机和冲突并因其过于理想化的设计和脱离生产力的激进实践而最终失败,然而这种政治实践所带有的对于公平、正义、民主的美好向往却不应被埋没乃至污蔑,尤其是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之时。
十七年时期所代表的当代文学在“纯文学”学者眼中或许过于政治化或过于意识形态化,然而站在十七年时期作家的角度来考虑,这又何尝不是近百年间知识分子对于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观念的追求推动下所必然的结果呢。略显单一的写作模式和题材选择更像是当代作家的一种积极认同下的主动选择,一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普适性道路的执著追求。
戴可普参考文献
[1]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1(05):25-32
[2] 谢立中.论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18(10)
>十长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2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4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