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麻油姜末炒鸡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内容广泛。
主要任务:在统治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导思想意识(“主流文化”)的灌输和规范行为的训导。
有阶级性(政治性),社会适应性,民族特,整合特,主体际性
思想政治比较研究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的了解;唯物辩证地评价;超越地批判、借鉴
当代:1945~现在
主要表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高校:思想教育指导工作
制约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具体说来,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同时,当代科技革命,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背景、内容与理论指导)
阶段一:(二战结束后~50年代末)
配合恢复战后初期经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反美、反共两种意识形态壁垒分明。
阶段二:(60年代初~70年代末)
资本主义国家经历快速增长时期,青少年反叛,不稳定。(1967年,西德学生罢课。)
杜威教育价值理念,“价值澄清论”“道德发展阶段论”,教育目标过于一刀切,在于对每个青少年道德发展测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后期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张扬个性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阶段三:(80年代初~至今)
社会背景:“传统回归”,保证完成政治经济上的复兴,重新提倡个人与社会并重的价值观念,倡导适用于资本主义需要的美德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90年代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以反思为主,面向21世纪,迎接竞争与挑战。
当代世界思政的特点和趋势
一、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
意识形态:一个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阶层、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思想理论依据。具有两重性:阶级性与全人类、全社会性。
意识形态的分歧、差异、对抗,导致“意识形态化”,即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传播灌输本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削弱乃至肃清敌对的意识
形态的影响。
二、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
集中表现:各国都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引导发展,化解矛盾,稳定社会。
三、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四、不拘一格的形式与途径
教育思想的变化:
1.对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认识发生了变化,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人际关系的调整,实现关系的民主化,是合作的艺术)出现哥白尼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杜威为代表,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太阳”。
2.更多的使用间接的方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的影响,即所谓“渗透式”“隐蔽
式”教育。
方式:开端“无意识”到“有意识”,非常注意营造好的教育环境,不否认“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注欧美的校园的暴力。
蔡慧微博“隐蔽式”教育,没有列入教学课程,没有学分,但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类似第二课堂),如校外活动,校园环境,学校传统与文化,教职工的言传身教。
思政的环境:外在环境;环境本身作为教育因素参与教育。
3.注重以活动为教育载体,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体验)
4.教育途径上,家庭和学习居于主要地位,宗教、政党、社区、大众传媒也逐渐成为主要的途径。
五、方兴未艾的学科化活动
呼吸机维修自70年代后,日益专业化,学科化。在发扬众性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同时,专职人员的学者化是发展的趋势。
六、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阶级性、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使它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
(政治一元化,道德多元化,通过价值观实现政治一元化)
思政:以帮助国家政治服务为首位,再解决个人思想。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状况
一、人文取向(哲学背景)热管技术
教育功利主义,理性主义教育
理性主义认为教育应给以人及其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理性发展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功利主义认为教育是为职业选择做准备的,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衡量标准是实现与创造价值。
二战后,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开始走向融合:教育应该迎合社会,应当既考虑学生也考虑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教育目的;2.学校观,不再把学校当作单纯的“人力工厂”和知识生产工业,而是不但有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新文明,尤其是要探索人类发展新方向;3.教育目标上,从优先获得知识,转变为突出行为养成,学会做人;4.教育内容上,从60年代科技教育占压倒优势,转变为80年代后的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专业教育相结合;5.师生关系上,倡导“教育是合作的艺术”;6.教育方法上,反对强制和灌输,提倡陶冶与启发;7.教育研究的方法上,从追求自然科学化转向人文化。
二、社会学(青少年研究的主阵地)
1975年5月,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列为第34委员会。
三、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最活跃)
四、道德教育的模式(以实证研究为特)
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状况
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科研单位、社区、教会、特定的社会组织(介于政府与个体间起桥梁作用)
政府中是否设有专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各国差异大。
各国基本都采取政府、青年组织、青年个体三者间相互双向联结的三角形模式。
管理手段:
    法律、行政、经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一、鲜明阶级性与政治性
核心内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
二、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中实现“美国化”、废奴宣传;现实问题研究;为“振兴美国”而奋斗
三、浓厚的学术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
社会的广泛参与;方式的渗透性(所有课程可成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
1.宗教
    “公民宗教”,是美国社会的凝聚力量,美国人民的精神动力,体现美国的民族精神。
2.政党和政治活动
3.大众传播媒介
    充实政治知识,培养政治兴趣,形成、改变政治态度,巩固政治信念,参与政治活动。
4.社区与社团
    志愿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平队,美国志愿服务队,全国青年服务首创,“城市志愿队”“环保队”
5.家庭
二、学校教育(在改革中曲折前进)
主要德育课程:社会科课程,《公民》教育课,社会科中的经济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法律课程。
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
注重学校的环境与校风校纪、教师与校长。
高校的学生工作:依靠专家的非学术评议咨询,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学生社团与被视为“必修课”的课外活动,“学生是上帝”的服务工作。
对象:美国青少年
1.“愤怒的一代”,如今不再愤怒
2.90年代是难以描述的“X代”
3.危险的潜流:90年代青年极右主义思潮
成效与经验:青年普遍赞成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
原因:1.美国政府有坚定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
        核心内容:“爱美国”,制度与生活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培养为本,注意发挥其方能。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演变:
    一、日本传统德育思想与西方德育思想的论争:
        1.明治维新至二战前,“和魂洋才”论,但设“修身科”,介绍西方伦理道德,法律概念,只是后来被拖入战争;
        2.二战后,推行美式的民主教育,设“社会科”,“培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良知与习惯”;后来特设“道德时间”。(反映的是现代民主与传统军国主义两种指导思想的斗争)
        二、德育方法的嬗变
            德育方法有两种,直接的与间接的,前者的指导思想成为德目主义,后者的称全面主义。
        1.确立与实行全面主义德育原则;
    2.“道德时间”中生活指导与新价值主义;
    3.德育规范对全面主义和德目主义起统合作用(评价:避免德育流于形式,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但同时导致学生个性缺失)
内容:(特点:仅仅围绕政府政治、经济目标安排,表现出高度政治性、组织化)
一、爱国主义教育
    虔敬天皇;“忠”的教育;乡土教育
二、人生观教育
    珍爱生命;展示生命的意义;锻炼顽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与人交往,和睦、合作。
三、“和”文化教育涡轮泵
    消除“代沟”的“亲和”教育;陶冶道德心的“同和”教育;培养国际性的“大和”教育
四、劳动教育
        具有层次性、针对性。
途径
一、学校德育
    道德课(“道德时间”);各种教学中的德育(公民课);特别活动(第二课堂);学生指导(学习指导与生活指导);隐蔽课程(教师人格、校风、班风)
二、家庭教育(重视学前教育)
三、社会教育
    社区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公共设施,特别教育活动,日本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青少年问题审议会、青少年对策本部、青少年对策推进会议),企业教育,大众传媒
出现的问题:青少年个性发展问题(个人主义,缺乏个性)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国情,且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首先应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培养其国
家认同感、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和种族和谐观念,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能和平共处、团结合作,形成凝聚力。所以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
基本思路:服从、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总任务。建国初期,抓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养成意识;小康后,“富而好礼”的文明社会;跻身发达国家后,“细致刻画”个人的思想品德、塑造理想。
    团结(政治、种族、劳资)与教育(国民科学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和传统价值观)
工作途径:学校教育(德育、育)与社会性教育(各种活动,如两大工程)
:行动化,社会化,法制化,长期化
两大工程
A、社会认同工程:
一、“家”的观念的形成。克服移民心理,解决住房问题
二、种族和谐政策的成功
语言政策,宗教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混居政策,大力倡导新加坡特文化
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国家意识的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弘扬一种新加坡精神。分三个层次:归属意识;国家利益至上意识;集体精神(“”的意识)。校正系数
        经验:1.寻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点(使新加坡人与国家利益相关)
    2.把国家意识此政治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之化为日常生活观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5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4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政治   社会   思想   国家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