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的溺⽔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中国⼼胸⾎管⿇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中国⼼胸⾎管⿇醉学会⼼肺复苏全国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站)管理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醉学分会、中国医疗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创伤⽣命⽀持中国总部(120)、中国⾹港圣约翰救伤队、急诊医学会、中国公众急救⾏动⼤联盟、亚洲急诊医学会(排名不分先后)。
通信作者:陈志,Email:**************
根据世界卫⽣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72000⼈死于淹溺,意味着每天每⼩时有40⼈因淹溺⽽丧失性命。在美国,每年有4000⼈因淹溺死亡。发⽣率和死亡率最⾼的是1-4岁的⼉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000⼈因淹溺死亡,⽽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则成为头号杀⼿。临床证明,第⼀⽬击者和专业急救⼈员迅速⽽有效的抢救可以改变预后。为提⾼我国淹溺抢救成功率,根据最新发表的美国⼼脏协会2015年CPR-ECC国际指南和欧洲复苏协会发布的2015年复苏指南以及国际创伤⽣命⽀持(ITLS)、国际野外医学会(WMI)及近年循证研究,结合中国⼤陆临床特点制定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1笑星大联盟
概念
国际复苏联盟(ILCOR)将淹溺定义为⼀种于液态介质中⽽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淹溺并⾮时间上某⼀点的概念,其含义是⽓道⼊⼝形成⼀道液/⽓界⾯,它可阻⽌⼈进⼀步呼吸,在这⼀过程之后,⽆论患者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淹溺概念的范畴。淹溺(drowing)可分为淹没(submersion)和浸泡(immersion)。淹没指⾯部位于⽔平⾯以下或受到⽔的覆盖,此时数分钟后即可出现窒息与⼼脏骤停。浸泡是指头部露出于⽔平⾯之上,⼤多数情况下是借助于救⽣⾐时的表现。尽管⽔花溅在脸上或者在失去意识状况下脸部下垂沉⼊⽔中会造成⽔的误吸,但⼤多数情况⽓道是开放的。两类患者都经常会出现低体温。了解这两个淹溺的不同状态,对于理解流⾏病学、病理⽣理、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常重要。
推荐意见1:如果淹溺者被救,淹溺过程则中断,称为“⾮致命性淹溺”。如果是因为淹溺⽽在任何时候导致死亡的,那么就叫做“致命性淹溺”。不再使⽤“湿或⼲性淹溺"、"主动/被动/静默性淹溺"、"⼆次淹溺"、“濒临淹溺”等名词。为保持研究数据的⼀致性,建议⽤“Utstein style”模式进⾏注册性研究。
2
病理⽣理
当患者被⽔淹没时之后,淹溺者起初会屏住呼吸,在这⼀过程中,淹溺者会反复吞⽔。随着屏⽓的进⾏,淹溺者会出现缺氧和⾼碳酸⾎症。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进⼊到肺内。然⽽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被吸⼊肺内。在很多成年⼈肺中发现⼤约有150mL的液体,这个液体量(2.2ml/kg)已⾜够引起机体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虽然吸⼊1500mL的液体量会改变机体内环境,但实际临床中极少发⽣。
研究显⽰,⽆论肺内⽔量多少,亦或是吸⼊海⽔还是淡⽔,从临床的⾓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这⼏种情况共同之处都是缺氧。此时逆转缺氧可以防⽌⼼搏骤停。很多淹溺患者在⼼搏骤停前可因低氧⽽出现严重的⼼动过缓,此时通过给予有效的通⽓以纠正低氧⾎症⾄关重要。部分病例仅靠单纯通⽓便恢复了⾃主呼吸和循环,可能和这些患者存在微弱的循环但没有被临床检测到有关。
推荐意见2:通过有效的⼈⼯通⽓迅速纠正缺氧是淹溺现场急救的关键。⽆论是现场第⼀⽬击者还是专业⼈员,初始复苏时都应该⾸先从开放⽓道和⼈⼯通⽓开始。
3
淹溺⽣存链
黄汉清3.1 概念
由于改进了急救系统,美国淹溺死亡率已从2000年的每1.45⼈/10万⼈降低到1.26⼈/10万⼈。欧洲复苏协会提出了淹溺⽣存链的概念,它包括五个关键的环节:预防、识别、提供漂浮物、脱离⽔⾯、现场急救。
3.2 淹溺的预防
根据美国疾控中⼼(CDC)对7546例淹溺案例分析,其中致命性3372例,发⽣地点中⾃然环境(江河湖海)占70%;⾮致命性有4174例,泳池淹溺占75%。男性在⾮致命型淹溺和致命性淹溺中分别是
脱氧核糖⼥性的2倍和5倍。在浴室淹溺事故中,1岁以下的婴⼉⽐例最⾼。农村有露天的⽔井时,会使幼⼉淹溺的发⽣率增加7倍。饮酒、药物、突发疾病、虐待⼉童都是淹溺可能发⽣的原因。⼀些⼈喜欢在潜泳之前为了增加⽔下时间⽽进⾏过度换⽓,这样导致⼆氧化碳分压下降,使下丘脑的负反馈呼吸调节功能⿇痹,⽽动脉⾎氧分压并不会因此⽽提⾼。当这些⼈继续在⽔中潜泳时,会因缺氧⽽失去知觉。
推荐意见3:有关部门应根据⽔源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淹溺预防措施,包括安置醒⽬的安全标识或警告牌,救⽣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应对所有⼈进⾏淹溺预防的宣传教育。过饱、空腹、酒后、药后、⾝体不适者避免下⽔或进⾏⽔上活动。⼉童、⽼年⼈、伤残⼈⼠避免单独接近⽔源。游泳前应做好热⾝、适应⽔温,减少抽筋和⼼脏病发作的机会。远离激流,避免在⾃然环境下使⽤充⽓式游泳圈。不建议公众使⽤过度换⽓的⽅法进⾏⽔下闭⽓前的准备。如有可能,应从⼉童期尽早开始进⾏游泳训练。在⼈中普及⼼肺复苏术可⼤⼤提⾼淹溺抢救成功率。
3.3 第⼀⽬击者救援
淹溺时,第⼀⽬击者在早期营救和复苏中发挥关键作⽤。但第⼀⽬击者也常常在尝试营救中受伤或死亡,特别是冲浪、急流以及⽔塘、海边等⾃然⽔域。⾮专业救⽣⼈员尽量不要实施下⽔营救。告诉淹溺者尝试抓住从岸边递过去的救援物(如⽊棍或⾐服)。如果淹溺者离岸较远,可抛掷绳索或供漂浮的物品。如果不得不下⽔营救,应借助于专⽤的浮⼒救援设备或船接近淹溺者。两⼈⼀同下⽔施救⽐
单⼈施救更安全。由于⼈⼿的握⼒有限,多⼈⼿拉⼿下⽔救援常因脱⼿导致施救者溺毙的发⽣。切勿跳⽔时将头扎进⽔⾥去救⼈,因为这样⼀来施救者可能失去与淹溺者保持视觉接触,并且有可能增加脊柱损伤的风险。
推荐意见4:当发⽣淹溺事件,第⼀⽬击者应⽴刻启动现场救援程序。⾸先应呼叫周围众的援助,有条件应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上救⽣⼈员或110消防⼈员。同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第⼀⽬击者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递⽵竿、⾐物、绳索、漂浮物等。不推荐⾮专业救⽣⼈员下⽔救援;不推荐多⼈⼿拉⼿下⽔救援,不推荐跳⽔时将头扎进⽔中。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应注意⾔简意赅,特别要讲清楚具体地点。先说区县、再说街道及门牌号码,最好约定明显城市或野外标志物等候,⼀旦急救车到来可迅速引领医疗⼈员到现场。不要主动挂掉电话,并保持呼叫电话不被占线。呼叫者应服从于调度⼈员的询问程序,如有可能,可在调度指导下对患者进⾏⽣命体征的判断,如发现患者⽆意识⽆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可在120调度指导下进⾏徒⼿⼼肺复苏。此时,120调度⼈员应指导第⼀⽬击者清理患者⼝腔异物,开放⽓道,进⾏⼈⼯呼吸和胸外按压。淹溺患者出现⼼搏骤停不推荐单纯的胸外按压指导。
3.4 专业⼈员⽔中救援
专业救⽣⼈员在进⾏⽔中救援时通常会先评估淹溺者存活的可能性。根据临床研究,如果淹没时间少
于10min,那么淹溺者预后良好的可能性⾮常⾼,⽽如果淹没时间超过25min那么预后极差。年龄、急救系统响应时间、淡⽔或海⽔、⽔温、⽬击状况对于淹溺者的存活判断并不可靠,但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冰⽔中发⽣淹没可能会提⾼存活时间窗,因⽽需要延长搜救时间。长时间淹没于冰⽔或温⽔被成功复苏且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案例偶有报道,可能和低温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有关。证据表明,淹溺者发⽣颈椎损伤的⼏率⾮常低(0.009%)。不必要的颈椎固定可能影响⽓道开放,且可产⽣并发症延误呼吸复苏。
推荐意见5:现场营救应尽⼀切可能。⼀旦将患者救出,除⾮有明显的不可逆死亡证据(⼫僵、腐烂、断头、⼫斑等),均应⽴即复苏,并在能够保持按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转送到急诊室进⼀步。
等),均应⽴即复苏,并在能够保持按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转送到急诊室进⼀步。
推荐意见6:除⾮是浅⽔跳⽔、使⽤⽔滑道、滑⽔运动、风筝冲浪、赛⾈等⾼风险情况,否则⽆需实施脊柱防范措施。不建议救⽣员在⽔中常规固定颈椎,应⽴即将淹溺者移离⽔中,特别是在淹溺者⽆脉搏、⽆呼吸时。
推荐意见7:⼀旦将患者救上岸,应在不影响⼼肺复苏的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服,擦⼲⾝体,防⽌患者出现体温过低(低于32℃)。
关典史3.5 ⽔中⼈⼯呼吸
冲浪救⽣员在深⽔区发现⽆反应的淹溺者时,可实施⽔中通⽓,部分淹溺者对这⼀措施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救⽣员需根据具体情况(如海⾯情况,到岸边距离,是否有救援船或直升机等)决定尽快将淹溺者带往岸边还是继续在原地实施⽔中通⽓直到救援船或直升机到达接管复苏。有研究表明第⼆种措施对于淹溺者的存活率更⾼。
推荐意见8:对于呼吸停⽌者,尽早开始⼈⼯呼吸可增加复苏成功率。专业救⽣⼈员可在漂浮救援设施的⽀持下实施⽔中通⽓。不建议⾮专业救⽣⼈员在⽔中为淹溺者进⾏⼈⼯呼吸。
4
岸边基础⽣命⽀持
4.1 开放⽓道
由于淹溺患者的核⼼病理是缺氧,尽早开放⽓道和⼈⼯呼吸优先于胸外按压。⼤多数淹溺患者吸⼊的⽔分并不多,⽽且很快会进⼊到⾎液循环,没有必要清除⽓道中的⽔。有些患者由于发⽣了喉痉挛或呼吸暂停(breath holding),⽓道内并没有吸⼊⽔分。⽤吸引以外的任何去除⽓道内⽔分的⽅法(如海姆⽴克⽒⼿法)是没有必要的,并可能存在潜在危险,如胃内容物返流造成⽓道异物窒息。
推荐意见9:基础⽣命⽀持应遵循A-B-C-D顺序,即开放⽓道、⼈⼯通⽓、胸外按压、早期除颤。上岸后⽴即清理患者⼝⿐的泥沙和⽔草,⽤常规⼿法开放⽓道。不应为患者实施各种⽅法的控⽔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克⽒⼿法(Heimlich maneuver )。开放⽓道后应尽快进⾏⼈⼯呼吸和胸外按压。
推荐意见10: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低位会降低脑⾎流灌注,头低⾜⾼位则会导致颅内压增⾼。如患者存在⾃主有效呼吸,应置于稳定的侧卧位(恢复体位),⼝部朝下,以免发⽣⽓道窒息。
4.2 ⼈⼯通⽓
淹没后数分钟之内被营救离⽔的淹溺者很可能出现濒死样呼吸,这时不要将其与正常呼吸相混淆。有临床循证研究证明,将最初的2次⼈⼯呼吸增加到5次⼈⼯呼吸,可以在第⼀时间为患者提供充⾜的氧合。欧洲复苏协会推荐⾸次给予5次⼈⼯呼吸,美国⼼脏协会和国际复苏指南仍为2次⼈⼯呼吸。由于证据的有限性,本共识未能区分两者临床效果的优劣,但认为应对⽣命体征的判断进⾏简化以使复苏尽快实施。
推荐意见11:淹溺患者上岸后应⾸先开放⽓道,⼝⿐内的泥沙⽔草要及时清理。⽤5-10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5次⼈⼯通⽓,每次吹⽓1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有时由于肺的顺应性降低以及⾼的⽓道阻⼒,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通⽓。但通⽓压
⼒越⾼则可能会造成胃的膨胀,增加返流,并降低⼼输出量,建议训练有素者可实施环状软⾻压迫(cricoid pressure)以降低胃胀⽓并增强通⽓效⼒,不推荐未接受培训的⼈员常规使⽤此⽅法。在⼈⼯通⽓时,患者⼝⿐可涌出⼤量泡沫状物质,此时⽆需浪费时间去擦抹,应抓紧时间进⾏复苏。
4.3 胸外按压
如果淹溺者对初次通⽓⽆反应,接下来应置其于硬平⾯上开始胸外按压,在⽔中按压通常由于深度不够⽽⽆效。按压与通⽓⽐遵循30:2。由于⼤多数淹溺者是在持续缺氧后导致⼼脏骤停的,因此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只按压不通⽓)并不能达到复苏⽬的,应予以避免。如果现场施救⼈员充⾜,尽量避免由⽔中施救⼈员进⾏复苏,因为他们很可能已经⾮常疲劳,让他们再做⼼肺复苏则质量会⼤打折扣。淹溺患者接受胸外按压或⼈⼯呼吸时,可能出现呕吐。在澳⼤利亚⼀项长达10年的研究中,65%接受单纯⼈⼯通⽓、86%接受胸外按压和⼈⼯通⽓的患者都出现了呕吐。
推荐意见12:不建议在⽔中实施胸外按压,不建议实施不做通⽓的单纯胸外按压。注意提⾼胸外按压的质量,如有可
推荐意见12:不建议在⽔中实施胸外按压,不建议实施不做通⽓的单纯胸外按压。注意提⾼胸外按压的质量,如有可能,尽量让体⼒充沛的⼈员实施胸外按压。2015年国际复苏指南推荐成⼈按压深度5-6cm,但需警惕⽬前没有中国⼈合理按压深度的可信数据,在初始按压时要根据胸⾻弹性调节到胸壁
可完全回弹的最⼤可接受深度,避免肋⾻⾻折。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即将其翻转⾄⼀侧,⽤⼿指、吸引器等清除呕吐物防⽌窒息。怀疑脊椎损伤者应
整体翻转。
推荐意见13:根据2015国际复苏指南建议,在⼀些特殊转运情况下的转运过程中,如海滩、⼭地、绞车悬吊等,推荐使⽤⾃动体外按压设备进⾏移动中的复苏。
4.4 早期除颤
半⾃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否常规地配备在⽔上活动的场所⼀直存在争论。少量的研究显⽰淹溺患者上岸后⼼搏骤停的⼼律⼤多数是⼼室静⽌(asystole)。但是⼀旦出现可电击⼼律,AED仍然可以迅速逆转病情。故2015年国际复苏指南、美国⼼脏协会指南及欧洲复苏指南仍然建议尽快使⽤AED。第六届cctv相声大赛
推荐意见14:在CPR开始后尽快使⽤AED。将患者胸壁擦⼲,连上AED电极⽚,打开AED,按照AED提⽰进⾏电击。如果患者在⽔中,使⽤AED时应将患者脱离⽔源。但当患者躺在雪中或冰上时仍可以常规使⽤AED。
基础⽣命⽀持流程:①判断意识,如果没有;②呼叫援助并启动EMS;③判断呼吸、脉搏(仅限专业⼈员);④开放⽓道;⑤给予2-5次⼈⼯呼吸(如有可能连接氧⽓);⑥开始30:2的⼼肺复苏;⑦尽快
连接AED依照提⽰操作。
5
⾼级⽣命⽀持
5.1 ⽓道与呼吸
对尚有⾃主呼吸的淹溺者,最好采⽤带有储氧⽓囊的⾮再呼吸型⾯罩给予10-15L/min⾼流量吸氧。如果氧疗⽆效,淹溺者出现意识⽔平下降或发⽣⼼搏骤停,则考虑早期⽓管插管并给予正压通⽓。肺顺应性降低需要更⾼的通⽓压⼒,此时声门上⽓道不如⽓管插管安全。肺内⽔肿液可能会从⽓道内溢出,为暴露喉部需要进⾏连续吸引。注意淹溺患者的脉搏⾎氧测量值可能出现虚假数据表现。
推荐意见15:由于常常需要较⾼的通⽓压⼒,⾼级⽓道与球囊⾯罩通⽓相⽐,在保护⽓道减少胃返流提⾼胸外按压⽐值等⽅⾯更具优势,有条件应尽快置⼊。⽓管插管与声门上⽓道相⽐可以提供更好的⽓道保护和呼吸管理。在尝试⽓管插管前应给予充分的预给氧。确认⽓管插管位置后,调节吸⼊氧浓度使SpO2维持在94%-99%之间。建议以⾎⽓分析结果确认氧合与通⽓是否⾜够设置呼吸末正压(PEEP)5-10cmH2O,如果严重缺氧则可能需要15-20cm的PEEP。如需要可进⾏胃管减压。
5.2 循环与除颤
部分淹溺患者的⼤动脉搏动极其微弱,此时脉搏检查对于⼼脏骤停的判断通常不可靠。如有可能,⼀些监护设备如⼼电图、呼吸末⼆氧化碳分压(EtCO2)、超声⼼动等辅助检查可帮助尽快明确⼼脏骤停的诊断。处于长时间浸泡的患者,由于⽔对⼈体的流体静⽔压(hydrostatic pressure)中断,⼤多数淹溺者会出现低⾎容量。此时需要快速开放静脉通道静脉输液纠正低⾎容量。如果转运时间较长,则应在院外阶段就开始执⾏。淹溺患者⼼搏骤停后的⼼律通常是⼼室静⽌或⽆脉性电活动(PEA)。发⽣⼼室纤维性颤动很少报道。但如果既往有冠⼼病史、使⽤过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或存在严重低体温的患者有可能出现⼼室纤维颤动。
掌声高军推荐意见16:如果淹溺者处于⼼脏骤停,遵循⾼级⽣命⽀持标准流程抢救。如果淹溺者低体温,则按照⽬标体温管理流程进⾏处理。院前⾸选外周⼤静脉(如肘正中、颈外静脉),紧急⾻髓腔内注射(IO)可作为替代⽅法,此时不推荐⽓管内给药。不管是海⽔淹溺还是淡⽔淹溺,如果低⾎压不能被纠正,均应给予快速的⽣理盐⽔补液。⽆论是海⽔淹溺还是淡⽔淹溺,其对⼈的的电解质的影响很⼩,通常不需要进⾏特殊。
推荐意见17:⽆论淹溺患者是否伴有严重的低体温(低于30摄⽒度),只要出现室颤就应⽴即除颤。由于缺氧和低体温的影响,除了有限证据提出可给予对初始标准剂量⽆反应的患者提⾼剂量外,⽬前没有新的证据⽀持与反对给予淹溺患者⾼剂量肾上腺素的临床收益。故推荐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成⼈:1mg,IV/IO,⼉童及婴⼉:
0.01mg/kg,IV/IO,每3-5min重复)。对于在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的患者,需要警惕药物蓄积的问题。
5.3 复苏后⽣命⽀持
肺损伤:淹溺者肺部主要的病理⽣理进程是肺表⾯活性物质被冲洗且功能紊乱,导致肺泡塌陷、肺不张和肺内分流。多重的肺损伤机制导致难治性的低氧⾎症。淹溺患者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风险很⾼。虽然尚缺乏⼤样本的随机对照分析,但有证据显⽰淹溺后早期实施保护性通⽓可改善ARDS患者的存活率。有报道体外膜肺氧和技术(ECMO)对于难治性⼼脏骤停、难治性低氧⾎症和长时间淹没在冰⽔中患者有⼀定效果,但是⽣存率仍然很低。淹溺后肺炎较为常见,预防性使⽤抗⽣素并没有显现出临床益处。
推荐意见18:⽆论病情轻重,所有经历过淹溺的病⼈均应常规到医院观察或。危重患者⼀旦⽓管插管成功,应予妥善固定,及时吸引,维持⽓道通畅。根据临床情况给予保护性通⽓预防ARDS。放置胃管减压。常规检查胸⽚、⼼电图、⾎⽓分析等。⼤多数患者会发⽣代谢性酸中毒,此时应⾸先通过改变呼吸参数予以调节。不推荐常规使⽤碳酸氢钠。如果患者淹没于污⽔中则考虑预防性使⽤抗菌素,如果明确有感染则应给予⼴谱抗⽣素。
循环系统:⼤多数淹溺患者的循环会在充分给氧、快速晶体注⼊,恢复正常体温之后变得稳定。早期
发⽣的⼼功能障碍可加重肺⽔肿症状。没有证据⽀持和反对使⽤特定的液体、利尿剂或限制⼊量等疗法的临床效益。
推荐意见19:当考虑伴有⼼功能不全时,液体复苏不能稳定循环时,超声⼼动结果可指导临床决定如何使⽤正性肌⼒药物和缩⾎管药物。
神经预后:神经预后主要取决于缺氧的时间。淹溺后有报道尝试使⽤巴⽐妥类、颅内压监测、类固醇激素等,但都没有被发现可改善患者预后。
推荐意见20:早期积极进⾏评估和神经功能恶化。常规的⽬标是实现正常的⾎糖值、动脉⾎氧饱和度、⼆氧化碳分压,避免任何情况下增加⼤脑新陈代谢。处于严重低体温的淹溺病⼈在早期复苏时往往需要实施积极的复温措施。但⾃主呼吸和循环恢复后,为了改善神经预后则可能受益于主动性的诱导低温。推荐诱导体温的核⼼温度保持32℃-36℃之间⾄少24h。对于伴有脑⽔肿、抽搐的患者,⾸选较低温度;⽽对于伴有严重出⾎创伤的病⼈应⾸选较⾼温度。推荐检查临床症状、电⽣理、影像、⾎液标志物进⾏积极的神经学评测。淹溺复苏后患者要积极预防和处理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6
终⽌复苏
⼀些研究显⽰被⽔淹没的时间与死亡概率直接相关。5min死亡率为10%,10min为56%,25min为88%,>25min接近100%死亡率。但是也有个别报道证明长时间淹没于冰⽔或温⽔中被成功复苏。提⽰预后有利的因素如下:⽔温低于10度、⼥性、3岁以上⼉童、开始有效复苏的时间少于10min、快速恢复⾃主⼼跳、核⼼温度低于35度、格拉斯哥评分⼤于6、瞳孔有反应。但是没有哪个单⼀指标可以准确预测预后。很多情况下现场做的决定到后来被发现是错误的。
推荐意见21:推荐对所有淹溺患者实施尽可能的医疗救治⾏为。不做复苏应有如⼫斑、腐烂、断头、⼫僵等明确不可逆的依据。在持续⾼级⽣命⽀持条件下30min内未出现任何⽣命迹象可考虑终⽌复苏。医疗⼈员亦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复苏时间。不建议进⾏没有意义的过度救治,这种⾏为浪费了急救医疗资源,降低城市总体抢救成功率。
持笔:陈志、秦俭、张⽂中
共识专家(排名不分先后):李巍张⽂中李⽴环敖虎⼭付⼩兵于学忠秦俭陈⽟国姜保国熊⽴泽曾红黎檀实赵晓东马正兴马岳峰史若飞刘红梅张雁李⽃陈辉雷燕妮陈志⾼丁郭增勋彭宏伟胡南王仲吕传柱张国强朱继红郭树彬曾红科周荣斌孙长怡赵斌张新超黄⼦通蔡维谋潘新标陆⼀鸣左明章聂绍平廖晓星朱华栋何忠杰曹钰尹⽂赵丽王天兵孙海晨李今年郭永钦公保才旦孙⽂会⽥继安乔伍营李发兴朱勤忠李尚伦张福林江旺祥王少平于成应旭旻李树林都定元⽜天平沈正善靳飞虎盛学歧魏彤常黎明唐新宇何恩奇
朱虹陆峰肖⼒屏刘世伟马青峰马浩南王梅⾼恒妙熊辉王国兴郭伟杨艳敏马青变黄公澍唐维海刘智齐新阮海林张剑锋严鹏飞李兵李少波李虹李樱李章平李湘民陈长⽔苗挺范玮玮⾦铭周波赵砚丽胡雁东黄志勇曹利⽥曹秋梅燕重远⽥毅陈彦单毅王旭东伍福⽣陈德胜彭继茂吴⽂豪林建黎信兴李⾦政
参考⽂献(略)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3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37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淹溺   患者   呼吸   复苏   可能   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