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摘要:战争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政治斗争的白热化,就有可能导致战争。汉末三国时期激烈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转化成了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争,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再现了三国的兴亡史,在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战争规模之广和延续之久,它描写战争的高度艺术技巧,在中外军事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作者在《三国演义》中对战争进行描写时,选取了一些战役做重点描写,作者并未花费在所有战争上平均用墨;在战争描写中侧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在对战争进行描写时,侧重于表现“智斗”在战争中的作用;此外,善于虚构和夸张、采取缓驰相间的叙事节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穿插一些妙趣横生的场面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可以算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巨作,它关于战争描写方面的成就是任何一部中国古代军事题材小说都无法与其相伯仲的,《三国演义》整个故事的中心始终是贯穿始终、延绵不绝的战争,通过对这一时期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描写,再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战争场景,使读者犹见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剑拔弩张为之厮杀的场面;运筹帷幄,奇策妙计迭出不穷、令人拍案叫绝!《三国演义》对于战争描写的着眼点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千军万马的攻略城池的拼杀、刀剑戟的搏斗,而是通过战争去反映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意志、情绪和他们之间尖锐的冲突,借政
治的尖锐化、激烈化来充分展现人物行动和灵魂,这是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感动人、令人百看不厌的根本原因。此外,《三国演义》通过对战争的的描写所传播的军事知识及作战经验,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安全联轴器
据此,我认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一、在数百次的的战争描写中,有侧重点的描写一些战争,而不是在所有的战争上平均用墨
(一)《三国演义》绘声绘的描写了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既有排山倒海的血战,也有惊心动魄的厮杀、既有旷日持久的两军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役,又有千出百击的小战斗。” [1]对此,作者重点择取了讨伐董卓、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几次战斗做重点来描写,其中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伐中原中的失街亭、空城计是战争描写中的重中之重。赤壁之战只是一次战役,而作者却用了文章的四十一到五十回将近九回篇幅来写这次战役。相对官渡之战来说,赤壁之战又是重点的重点。
(二)对每次战斗或战役的具体描写,对于敌对的双方或三方,作者的描写笔墨也不是均衡的
一般来说,有刘备集团参加的战争,作者总是将刘备一方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没有刘蜀集团参加时,
重点详写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方。略写在战争中被动失败的一方。因而,尽管矛盾错综复杂,战局千变万化,由于作者能够明确的把握战争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所以文中的战争总能条
分缕析、有条不紊。如:在赤壁之战中的,由于有刘备一方的参加,作者一开始便将大量笔墨投放到对抗曹军的吴蜀一方。在曹军率军南下时,小说先写了东吴一方中畏惧曹军的情况,接着又写了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而进入东吴,接下来有了下文的舌战儒、用智激孙权和周瑜。接着,在成功的与东吴联合起来抗曹后才有了周瑜用计,接着有了蒋干中计、周瑜与黄盖共同上演的“苦肉计”,由“苦肉计”又引出了阚泽的诈降计以及庞统的连环计等一系列计策。这些计谋欺骗了曹操,所以有了曹操几番中计、战船被烧、赤壁战败而被逼走华容道的情况出现。作者对这一系列计谋的描写都是一一道来的,花了大量笔墨与篇幅来写。另外,文章在刘蜀联合的阵营中,刘备一方只在火烧了赤壁后,在华容道等几个地方对曹军的小拦截斗争中提到,因为在赤壁之战中,刘蜀联营的东吴方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所以描写的笔墨大部分集中于孙权的东吴一方。而对于拥有80万大军的曹方,由于在赤壁之战中是失败的一方,所以作者只做了一些简单的描写,文章只是通过吴方对曹军的畏惧,从侧面来烘托曹军一方的情况。并且这些简单的描写都是为了配合吴蜀一方。
二、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描写中,侧重描写人物形象,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塑造一大批鲜活生动的勇武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在记叙战争的同时,还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能在紧张尖锐的政治、军事冲突中写人,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其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从镇压黄巾军起义起,到晋武帝司马炎调集水路两路兵马二十余万进攻东吴,迫使孙皓投降止,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每一次战争、每一次战役,作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写人上。《三国演义》通过战争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量子力学的建立与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一)作者把厮杀的战争描写与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交融在一起同样可用“万人不敌”来概括的形象有关羽、张飞和赵云,但关羽、张飞、赵云的性格却又各不相同,关羽勇中带着一股刚傲之气;张飞则是勇而猛烈;赵云是勇猛中露出胆识。以张飞为例,张飞的性格特征可以用憨直粗豪、勇猛暴烈两个词来形容,他的这一性格在“怒鞭督邮”“三顾茅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然而,仅凭这两个细节来对张飞的性格进行塑造是远远不够的。在“三英战吕布”中,吕布骑马追杀公孙瓒,在吕布用戟要刺杀公孙瓒的千钧一发的时刻,张飞突然纵马而出,“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八毡丈蛇矛”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他抖擞精神酣战吕布,“斗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2]看到这里,张飞勇猛粗豪且武艺超强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读者脑海里也会浮现出那马嘶人喊、尘土飞扬、刀光剑影的厮杀的战争场面。赵云的性格在“长坂单骑救主”一节中充分展现了出来,刘备因为曹军五十万大军的追赶而逃难,大败于当阳山之下,兵将分离,妻离子散,溃不成军,赵云为了寻刘备家小,不顾兵微将寡,只身杀往北去,到了甘夫人,刺死了淳于导,救下糜竺,再把他们送到长
坂桥后,又再度深入曹兵重围,救出了阿斗。通过两次只身入敌单骑救主的场面的描写,使赵云英勇忠烈、胆识过人的形象了然于目,这种在战争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描写,使读者既在战斗中看到了“人”同时又在人物的冲突中观到了“战”,人物性格凸显和战争厮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刘荃(二)作者多用战斗场面的气氛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勇武
在关羽“斩颜良”一节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渲染场前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为后来关羽冲入敌阵,斩杀颜良,那场面就像出入无人之地的英雄神态做
了有力的铺垫。这一节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关羽斩华雄的战斗,只是渲染环境气氛,从众诸侯的眼中耳中来表现关羽的神勇。华雄所向无敌,众诸侯皆大惊失。这时关羽自荐出战,当然就成了众诸侯视线的焦点。但关羽出身微贱,立即遭到世家豪族出身的袁绍、袁术的轻蔑。曹操不以出身论人,权力保举,而关羽则愿以人头作保。气氛越来越紧张。曹操斟酒为关羽助威,关羽不喝,“出账提刀,飞身上马,然后只听得寨前杀声震天,众诸侯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军中,关羽提华雄头掷于地上,曹操所斟之酒还是热的。”[3]关羽的言语和行动都极其简练,但都极其传神!在《三国演义》中,战场形式描写得越浓重,战斗氛围渲染得越紧张激烈,胜利者的英勇就越显突出。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取得了在战场上更好的凸显英雄人物的良好的艺术效果。
(三)作者注意到了诸英雄性格的前后照应,左右交织,使之彼此交相辉映写关羽时,前有“温酒斩华
雄”,后才有曹操对他的爱慕,以至想将关羽留在身边为己用,接着,又有斩颜良非关羽不能做到的情节。因为关羽在曹营时受到曹操的重用与厚待,才有关羽为报曹操恩德的关羽义释华容道的后续情节。再如写赵云,前有“坂单骑救主”后有“寨寡抵众”,又有凤鸣山“力斩五将”的情节,这些性格的前后照应使文章的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那一课(四)战争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还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也就是说,人物性格还预示着战争的胜败
在官渡之战一回中,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袁绍一方地广兵多,并且还拥有充足的粮草,在与曹操对决时,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军。而当时的曹操只有七万多人马。根据表面的形式分析,袁绍一方应该取得该次战争的胜利才对,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沮授提出的以攻代守的战略方法反而还要杀死沮授,对田丰的劝阻也置若罔闻,袁绍的这一行为让他部下的谋士产生了投错主人之感,此外,袁绍还不善用人,在文章中,因为许攸与曹操相识,便因这样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而排斥许攸,不把许攸从截获的有关曹方缺粮的信息当一回事,致使许攸投奔到曹操的门下,袁绍的不善用人还表现在派嗜酒如命的淳于琼去守乌巢粮囤上,因淳于琼“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的五千精兵火烧了乌巢,动乱了袁军军心,以致大败。这是袁绍一方因为袁绍的刚愎自用和盲目轻敌而导致官渡之战大败的原因。对曹操一方来说,曹操善于用人是这次战役能取胜的重要原因。可见,官渡之战的一胜一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战争的决策者的性格方面的优点与弊
端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战争中双方的实力来决定。
三、在战争描写中,突出“斗智”对影响战争胜负的巨大作用,突出了“智”之美,高度赞扬了“智”之美高要市新桥中学
(一)《三国演义》中表现的“智术”在战争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在战争中“智术”的作用是相当充分的
在雄角逐,竞相吞并的战争时代,一派势力的兴起和发展,其中,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三国演义》清楚的表现了这一点。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战略是曹操独得“天时”,统一中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刘备势力由弱到强实际上是先得徐庶,后得诸葛实施联吴抗曹的战略的结果。而荀彧、徐庶、诸葛亮等是作者侧重塑造的一系列的智者形象之一,尤其其中的诸葛亮更是智者中的智者。在具体战役中,智术的作用表现就更加明显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大战役都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
因就是依靠智术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结果。下面我以赤壁之战为例,略析赤壁之战中“智”的重要作用。赤壁之战中,吴蜀联营中的兵力远远不敌曹军人数,但东吴方面的指挥者却抓住敌方因为生于北方,不善水战,以及凭借着对曹操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计策谋略,先是诸葛亮入东吴舌战儒,智激孙权与周瑜,达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目标,接着周瑜一方实施了“诈降计”“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等一些列计谋,以至曹操多次受骗,最后火烧赤壁,曹操军溃败,被逼走华容道。由此可见,在《三国演义》中处于被动的一方,只有施展“智斗”,才能转变战争的不利局势,变
不利为大胜。除了赤壁之战是“智斗”的典范之外,“空城计”等也是反映“智斗”对战争胜负起重要作用的典型例子。此外,《三国演义》中的智谋还表现在战争各个阶段上的作用。出兵时,兵未动而计先行,如孔明三出祁山暗度陈仓旗开得胜,就是智谋在战争阶段起重要的作用的例子。
(二)《三国演义》精心描绘了纷繁复杂的“智斗”想给人以“惟智者胜”的道理
赤壁之战中的决策者正是凭借超凡的“智斗”才取得战争胜利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中的“隔江斗智”就是很精彩的片段,“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环环相扣,“英会”、“黄盖受责”“阚泽下书”、“庞统献策”幕幕精细。这些都是惟智者胜的表现,为后来的曹军大败埋下伏笔。再有,在六出祁山一回中,所表现在出来的“智斗”也相当的精彩。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在表现智术在战争的作用手法上,作者用了大量对比和衬托
从《三国演义》历次战争的经过和战争所取得的结果以及各个集团的盛衰过程中可以看出:有计谋的一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无计谋的一方注定要失败,即使在天时、地利、军事力量强大、军备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计谋,同样会失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都是典型中的典型。赤壁之战中,曹军一方有虽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可由于“智谋略逊吴蜀一筹”,最终还是败给了军事实力相差极大的吴蜀一方。而吴蜀一方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即智谋的运用。赤壁之战中,作者先对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进行了对比,接着又通过吴蜀一方的接二连三的一系列的
智谋与曹军一方寥寥无几的智谋的对比最终表现出了智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赤壁之战在表现智术在战争的作用上,明显用了大量的对比!
(四)作品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栩栩如生的“智者”形象,并且这一些形象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
文中的“智者”有诸葛亮、周瑜、徐庶、陆逊、荀彧、郭嘉等等,其中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来还被人们当做智慧的象征。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塑造得极其鲜活的。下面我以诸葛亮为例来分析他的贯穿整个故事的智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前期以超人的智慧超越了周瑜等人,而在后期却遇到了满腹韬略的司马懿,他们之间展开的“智斗”的第一回合是诸葛亮用“声东击西”计虚攻百原郭汜、孙礼寨,却暗取渭兵,司马懿识破了这一计谋便干脆将计就计,杀了渭兵;第二回合中司马懿用“诈降计”派郑文去投蜀营,以便取事,诸葛亮识破了计谋,将计就计利用郑文诱司马懿劫寨,并埋下伏兵大破魏军;在第三回合中,司马懿想以长久战来迫使蜀军因粮草供应不足而自败,因此,才采取了“以退为攻”的策略,蜀军搦战,魏兵怎么都不肯出迎,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再度用计,在上方谷中秘造木牛流马转运粮草,目的是引诱魏兵抢去效法而用,魏军终于中计,并效法而用,蜀军因此乘机反劫魏军大批粮草,于是诱出了百原寨的郭淮并战败
之,司马懿被逼引兵来救,被蜀军杀得落花流水;魏军再败,司马懿奉旨坚守,对于诸葛亮来说,要想再次打破敌人的作战计划就必须想出更高的谋略,于是,一系列以攻心为上的计谋策略便竞相出台
亮相.,首先是诸葛亮令蜀军与魏民杂相种田,这是反驻之计。同时也为动摇敌人内部坚守不战之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师和夏侯惠等都力劝司马懿迎战。而司马懿因为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所以能坐怀不乱,面对蜀军兵将的辱骂激战,他都坚决不迎战,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以攻心为上以瓦解蜀军军心的策略:他叫魏兵活捉住蜀军,即行放归,不杀不辱,并令众将宽厚仁慈,以瓦解敌人的战心。其次,诸葛亮用“骄兵”和“故透军情”之计诱使司马懿上钩:他令高翔运作粮草,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之中,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内,连胜数次,司马懿见蜀军屡败,心中窃喜,一日,擒到蜀军十人,把这些俘虏叫到帐篷之下问道:“孔明现在何处?”众兵告诉他说:“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处安营扎寨,令每日运作粮食囤于上方谷中。”魏军接连的胜利以使司马懿冲昏了头脑,诸葛亮不在祁山,这正是魏军袭击蜀军的好机会,于是决定出战,,其实这正是诸葛亮实施的“骄兵计”与“故透军情”的计谋,司马懿此次出兵也作了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令众将竭力攻取祁山大寨,一方面却等待蜀军各营全部出动去救祁山之时自己领兵到上方谷中烧掉蜀军的粮草,想来个出其不意的袭击以达到大败蜀军的目的。然而,诸葛亮料到了他会这样做,于是,诸葛亮一面秘密的命令众将假救祁山大寨实际上却反劫魏营,他一面派魏延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一举再大败魏军,结果,司马懿父子险些被上方谷的大火给烧死,此外,还丢了渭南大营,魏兵十伤八九,死者无数,全军大败。以上这一连串的“斗智”过程将诸葛亮的智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司马懿足智多谋,而诸葛亮与之相比却又计胜一筹,这是千百年来诸葛亮被人们奉为智慧象征的原因。
四、在战争描写中善于运用虚构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来构建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更吸引人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有着神奇的虚构与夸张,最明显的是每场激战,不管规模、场面多壮观、双方投入兵力多少,真正交锋的不过是几个领兵的将帅,所有士兵只起观望、擂鼓助威的作用,纵观《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只要双方将领交战几个回合,一方不能取胜,败下阵来,这方的人马就作鸟兽散,这一情况充分夸大了战争中个人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即夸大了战争中个人的主观作用,依据现在的情况看,这不符合战争纪实的原则,是艺术化了的真实。其中含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彩。此外,在战争中,一旦一方不抵敌方,双方就鸣鼓收兵,胜利的一方也不追赶。更有甚者,在双方在战斗中有一方出现体力不只的情况下,双方还可以休息再战,这样的战斗形式在现在的战争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这种战争的描写手法给人一种向小孩过家家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或许这一现象可以从古代战争中讲求一个“义”字方面来解释。
现在我以“当阳之战”为例来略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所采用的用虚构与夸张的手法的情况。当阳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的又一次战争,当时的曹操乘胜追击刘备,刘备在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还带着大批百姓,出行极不方便,可用“水深火热”一词来形容刘备当时所处的情形,刘备被曹军追逼到当阳长坂,便在这里展开了当阳之战,在这一战役中,作者成功描写了智勇双全、舍生取义的赵云的形象,他单骑两次深入敌营中救出了甘夫人、糜竺和阿斗,在第二次深入敌营救阿斗的描写中,赵云
因马失前蹄,人与马跌入了大坑,他腾跃而起,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3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战争   描写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