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
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
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字或字。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鞍钢一公司8人被脱硫灰埋压”,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到渊源。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
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林业软件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例如,
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新一代的洗衣粉”等。不论是团结还是爱国荣校都反映了中国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这一思想受古代集体协作活动的影响。
(三)静思的学习取向
许多校训里使用了字。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静思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之圣贤多强调,认为性静者可以为学;强调积学,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厚德,积学,励志,敦行,认为学习是一个安静的、积累的过程,无须更多的探索以及个人创新。
(四)重意志锻炼棒棒tv的态度取向
在分析校训时,勤奋出现了46液基细胞学次,唐代教育家在《进学解》中用业精于勤,荒于嬉来勉励青年勤奋学习。可见,在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勤奋备受关注和倡导。这体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的务实思想。
(五)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取向
中国的校训,形式上,工整对仗,言简意赅;内容上,大多饱含誓言睿语,耐人寻味。可究竟什么是厚德?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各学校对此并无明确的解释。这种模糊的、直觉性的致思途径,使得我们的德育特别注重学生个人对客观对象的内省和体悟。
二、西方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知求真的科学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训中,几乎不到与相类似的提法。如,剑桥大学的剑桥——求职学习的理想之地,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张岱年先生曾说过: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西方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上,认为认知价值超过了道德伦理价值。
(二)倡导自由自我的个体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训中,几乎没有团结的提法,感觉到更多的是自由独立的气息。如,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这些校训凸显了西方的办学理念,体现了西方学校注重学生个体自由发展、提倡学生特性学习的特。
(三)实践的行为取向
西方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许多教育家倡导从做中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四)重神的宗教性思想
早期,西方国家的学校几乎都是由教会创办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宗教的意志,制定校训也不例外。如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直接体现了宗教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牛津大学前任校长科林陈利丹卢卡斯曾说: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但是,它传递的是真理,当然是有宗教意味的真理。
三、中西方校训的差异及其启示
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各有所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我国校训的表达方式,增强校训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校训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一)校训的外在形式
1.校训的表达要清晰、明确,突出学校特
通过分析发现,西方学校的校训简洁、具体,如密歇根大学用艺术,科学,真理几个字,就清晰地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要求,也表明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校训不仅要清晰,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人师为己任的崇高理念,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用象征品质高洁的松、竹、梅体现学校的性质和对培养目标的追求。
2.深化校训对师生的影响。要增强校训的影响力,首先,校训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其次,校训的精神要能敦促师生践行,即要将校训的精神融入到师生的思想中去,融入到学校的
各项办学工作中去。
()校训的内在意义
1.中国教育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方式需要改变。根据上述分析,中国的德育实行无言教育。这种德育方式在历史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种需要学生长期反省、内化才能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行为的德育方式,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针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四种道德观,即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2.我国教育中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我国当前慎思积学的教育理念依然浓厚。培养学生静思的能力固然重要,可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体验、参与、实践、探究与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教育不仅要重整体,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有双重人格,一种为社会我,一种为个体我社会我是一种社会或社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
体系,塑造社会我就是教育的目的。但是,教育在塑造社会我的同时,并不压抑个体我的适当发展。
注释: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1.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4.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0.
牛津大学校长:牛津百年老树待新生〔EB/OL.bschool.icxo/htmlnews/2004/04/14/188298.htm.2004-4-14.
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3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1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校训   教育   学校   发展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