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概念“气”语义链“转喻+隐喻”双重修辞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以自然、人、文之“气”为例郑敏惠

第24卷第1期 2021年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4 No.l
Jan. 2021
doi:10.13582/jki.1672-7835.2021.01.012
公共概念“气”:语义链“转喻+隐喻”
双重修辞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
—以自然、人、文之“气”为例
郑敏惠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 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 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关键词:“气”;语义;转喻;隐喻;气本原论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2-7835(2021)0丨-0084_08
范畴“气”的研究历来为学界重视,研究成果 可谓丰硕,然而,“语义•修辞•认知”三个维度 相结合的研究暂付缺如。拙文《自然•人•文:古代文学修辞符号“气”的多维语义链》考释了魏 晋文论中自然、人、文之三条“气”语义链,作为续 篇,本文尝试探索语素“气”孳乳新词和新义的方 式,解析语义链内部及语义链之间的修辞认知,再 从修辞认知推导其间隐藏的思维模式,进而阐明 驱动其思维模式形成的最底层的哲学理念。
制礼作乐一 “气”的构词形式与语义孳乳方式
(―)“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为了观察“气”的构词形式,下面将文、人、自然之三条“气”语义链中的词语及其义值®分别列表如下:
1.文之“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对应不同的义值,文之“气”有三种构词形式
(见表1):
a.语素“气”仅以单纯词的形式存在,如[语 音][语势][时代/地域/体特性]3个义值对应
的“气”。
b. 语素“气”不仅以单纯词的形式存在,还以 复合词参构语素的形式存在,与同义语素并列,构
成联合式复合词。如义值[特性]对应“气”“气
调”“气候”3个同义词;义值[本质特性]对应
“气”“志气”“体气”“气质”“骨气”5个同义词,
义值[阳刚本质特性]对应“气”“意气”“气力”3
个同义词。上述“气”参构的复合词均为联合式,
收稿日期:2020-07-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YJA75I032);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大项目“古代文学审美范畴‘气’‘神’语义系统比较"(FJ2018JDZ007)
作者简介:郑敏惠(1973—),女,福建长乐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义学与修辞学研究。
①本文所列“气”参构词语义的具体考证详见拙文《自然•人•文:古代文学修辞符号“气”的多维语义链》,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84
第24卷郑敏惠:公共概念“气”:语义链“转喻+隐喻”双重修辞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
“气”分别与语素“调”“候”“志”“体”“质”“骨”“意”“力”同义并列。
语素“气”仅以复合词参构语素的形式存
在,为另一语素所修饰,构成偏正式复合词。如义
值[生命本质特性]对应的“生气”、义值[自由本
质特性]对应的“逸气”。“生气”“逸气”均为偏
正式复合词,“气”分别为语素“生”“逸”所修饰。
表I文之“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词义值
气(1)语音
气(2)语势
气、气调、气候(3)特性
气、志气、体气、气质、骨气(4)本质特性
生气(5)生命本质特性
气、意气、气力(6)阳刚本质特性
逸气(7)自由本质特性
气(8)时代/地域/体特性
2.人之“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对应不同的义值,人之“气”有三种构词形式
(见表2):
a.语素“气”仅以单纯词的形式存在,如[天 性][阳刚天性]2个义值对应的“气”。
b.语素“气”不仅以单纯词的形式存在,还以 复合词参构语素的形式存在,与同义语素并列,构
成联合式复合词。如义值[生理本原]对应“气”
“血气”2个同义词;义值[精神本原]对应“气”
“精气”“志气”3个同义词。上述“气”参构的复
合词均为联合式,“气”分别与语素“血” “精”“志”同义并列。
c.语素“气”仅以复合词参构语素的形式存在,为另一语素所修饰,构成偏正式复合词。如义
值[生命本原]对应的“生气”、义值[自由天性]
对应的“逸气”。“生气”“逸气”均为偏正式复合
词,“气”分别为语素“生”“逸”所修饰。
表2人之“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词义值
气、血气(1)生理本原
气.精气、志气(2)精神本原
生气(3)生命本原
气(4)天性
气(5)阳刚天性
逸气(6)自由天性
3.自然之“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对应不同的义值,自然之“气”有三种构词形
式(见表3):
a.语素“气”仅以单纯词的形式存在,如义值
“气候/景象”对应的“气”。
b.语素“气”不仅以单纯词的形式存在,还以
复合词参构语素的形式存在,与同义语素并列,构
成联合式复合词。如义值[本原]对应“气”“精
气”2个同义词,“精气”为联合式复合词,“气”与
语素“精”同义并列。
c.语素“气”仅以复合词参构语素的形式存
在,为另一语素所修饰,构成偏正式复合词。如义
值[阳性本原]对应的“阳气”,“阳气”为偏正式
复合词,“气”为语素“阳”所修饰。
表3自然之“气"的构词形式及义值
词义值
气、精气(1)本原
阳气(2)阳性本原
气(3)气候/景象
综上,无论是文之“气”,还是人之“气”、自然
之“气”,语素“气”的构词形式都是三种:独立构
成单纯词;与同义语素构成联合式复合词;前加修
饰语素构成偏正式复合词。
(二)“气”的语义孳乳方式
在考察语素“气”构词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再
来考察“气”的语义孳乳方式:
(1)“气”独立构成单纯词,内部义值逐步引
申,产生新义值(见表4)。
表4 “气”孳生新义
单纯词语域引申新义值
r•五立,「'級,「咖7[时代,地域,体特性]
[语音]—►[i〇^■[特性]、_
[本质特性]—[阳刚本质特性]
人[生理本原]—[精神本原]—[天性]—[阳刚天性]
自然[本原]—[气候/景象]
85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2) “气”与同义语素构成联合式复合词,这
些复合词与单纯词“气”的某一项义值同义,也就
是仅孳生新词,不产生新义值(见表5)。
表5 “气”孳生新词
参构联合式复合词—
—孳生新词语域不产生新义值
气—气调、气候
气—志气、体气、气质、骨气 气-意气、气力文
[特性]
[本质特性]
[阳刚本质特性]
气一►血气
气一►精气、志气人
[生理本原]
[精神本原]男生的第一次的重要性
气―精气自然[本原]
(3) “气”前加修饰语素构成偏正式复合词,这些复合词与单纯词“气”不同义,产生新词新义
值(见表6)。
表6 “气”孳生新词新义
参构偏正式复合
词一孽生新词
语域产生新义值
气―生气、逸气文[生命本质特性][自由本质特性]
气—生气、逸气人[生命本原][自由天性]
气—阳气自然[阳性本原]
可见,无论是文之“气”,还是人之“气”、自然 之“气”,语素“气”都是通过三种方式孳乳出各自 的词语义系统:作为成词语素,“气”通过内部 引申产生新义;作为构词语素,“气”通过联合同 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作为构词语素,通过前加修 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
二“气”语义链与修辞认知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词语 的运用常常伴随着修辞,而修辞用法又往往以修 辞义位的形式留存于多义词的语义系统中,“气”的修辞用法也沉积于她的词语义系统。因修辞 本身又是一种认知方式②,故而词语的修辞义位是 主体认知模式的投影。下文尝试从转喻、隐喻两个 向度对“气”的语义链予以修辞观照,探寻“语义•修辞”背后所隐藏的传统独特的思维方式。
(_)同一语义链内部的转喻认知
1.常规转喻认知
常见的转喻发生于语义链内部上位与下位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这些常规 转喻在“气”及其衍生词语的语义关系网中也有 表现。
(1)“上位-下位”之转喻认知
a.文之“气”的“上位-下位”转喻认知
文之“气”中义值[本质特性]处于义值[特性]的下位,处于[阳刚本质特性][自由本质特性][生命本质特性]三个义值的上位(见表7),其义值关系反映“上位-下位”转喻认知。
表7文之“气”的“上位-下位”义值
文之气义值词
上位特性气、气调、气候
下/上位本质特性气、体气、气质、骨气、志气
生命本质特性生气
下位阳刚本质特性气、意气、气力
自由本质特性逸气
b.人之“气”的“上位-下位”转喻认知
人之“气”中义值[阳刚天性][自由天性]处 于义值[天性]的下位(见表8),其义值关系反映 “上位-下位”转喻认知。
表8人之“气”的“上位-下位"义值
人之气义值词
上位天性气
下位
阳刚天性气
自由天性逸气
c.自然之“气”的“上位-下位”转喻认知
自然之“气”中义值[阳性本原]处于义值[本 原]的下位(见表9),其义值关系反映“上位-下 位”转喻认知。
表9自然之“气”的“上位-下位”义值
自然之气义值词
上位本原气、精气
下位阳性本原阳气
(2)“整体-部分”之转喻认知
人之“气”中义值[生命本原]与义值[生理本 原][精神本原]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见表 1〇),其义值关系反映“整体-部分”转喻认知。
① 谭学纯:《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5期。
②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86
第24卷郑敏惠:公共概念“气”:语义链“转喻+隐喻”双重修辞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
表10人之"气”的“整体-部分”义值
人之气义值词
整体生命本原生气
生理本原气、血气
精神本原气、精气、志气
(3) “个体-集”之转喻认知
文之“气”中义值[特性]与义值[时代/地域/ 体特性]是个体与集之间的关系(见表11),其义值关系反映“个体-集”转喻认知。
表11文之“气”的"个体-集”义值
文之气义值词
个体特性气、气调、气候
集时代/地域/体特性气
上下位之间、整体部分之间、个体集之间的 转喻是常规的语义引申,为各民族所共有,反映的 是人类认知的共性。
2•超常规转喻认知
孟怡
特殊的是,“气”及其衍生词语的语义关系网 中还存在另类的三种转喻认知。
(1)“微观-宏观”之转喻认知
自然之“气”中义值[本原]与义值[气候/景 象]分别指称微观与宏观之两极,且均可由同一 符号“气”承载(见表12),反映“微观-宏观”之转 喻认知。
表12自然之“气”的“微观-宏观"义值
自然之气义值词
微观本原气、精气
宏观气候/景象气
(2) “物质-精神”之转喻认知
人之“气”中义值[生理本原]与义值[精神本 原]分别指称物质与精神之两极,且均可由同一 符号“气”承载(见表13),反映“物质-精神”之 转喻认知。3
表13人之“气”的“物质-精神’’义值
人之气义值词
物质生理本原气、血气
精神精神本原气、精气、志气
(3) “静态-动态”之转喻认知
文之“气”中义值[语音]与义值[语势]分别 指称静态与动态之两极,且均由同一符号“气”承载(见表14),反映“静态-动态”之转喻认知。
表14文之"气”的“静态-动态”义值
文之气义值词
静态语音气
动态语势气
语言符号基本上是一种二元认知,一个符号 指称A[+A]就意味着不是指称非A[-A],即[+ A]=[-[-A]]。微观与宏观、物质与精神、静态 与动态分别处于二元认知的两极,对立的两极是 矛盾的,是互相排斥
的,按一般理路,应该分别用 不同的语言符号加以区别,而“气”的语义系统却 把矛盾对立的两极通过转喻联系起来,这种对立 转喻认知沉积了传统中国独特的一种思维方式——矛盾一体观。
(二)不同语义链之间的"转喻+隐喻”认知
自然之“气”、人之“气”、文之“气”三条语义 链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5所示。
1.转喻认知
从“气”的指称对象看,自然之“气”最早出 现,由自然之“气”延伸至人之“气”,再由人之“气”延伸至文之“气”。其间“气”的语义延伸反 映了两重转喻认知。
第一重:自然之气造就人之气―用自然之“气”转指人之“气”;
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重:人之气造就文之气—用人之“气”转指文之“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递归出:自然之气造就文之气—用某地域 自然之“气”转指某地域文之“气”。
表15自然之“气”、人之“气”、文之“气”的语义对应关系
自然之气人之气文之气
生理本原语音
精神本原语势
本原
生命本原/天性
特性
本质特性
生命本质特性阳性本原
阳刚天性
自由天性
阳刚本质特性
自由本质特性气候/景象时代/地域/体特性自然之“气”、人之“气”、文之“气”之间的转 喻关系显示的是三者之间线性生产关系:用生产 者转指产品——生产转喻。有学者认为转喻只涉
87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及一个概念系统®,然而,生产转喻却跨越了不同 语域,自然、人、文就分属三个语域。从根源上说,自然之气是人之气、文之气的本原,是原始气本原 论在语义层面的体现。
2. 隐喻认知
从人的认知发展过程看,先人首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人,最后认识人的产品——文。对自然 的认知启发了对人的认知,因而,以认知自然的图 式来认知人;对人的认知又启发了对文的认知,因而,又以认知人的图式来认知文。自然之“气”、人之“气”、文之“气”三条语义链内部结构上的一 定的对应性正透露了两重隐喻认知:
第一重: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人如 自然;
第二重: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文如人;
递归出: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文—文如 自然。
自然之“气”、人之“气”、文之“气”之间的隐 喻关系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伴随认知图式的调 整与扩充:(1)自然之气的认知图式形成;(2)移 植自然之气的认知图式于人之气,根据人之气的 特点予以调整扩充,形成人之气的认知图式;(3) 移植人之气的认知图式于文之气,根据文之气的 特点予以调整扩充,形成文之气的认知图式。随 着,认知图式的发展与调整,自然之“气”语义链 的语义结构就演变为人之“气”语义链的语义结构,人之“气”语义链的语义结构又演变为文之“气”语义链的语义结构。
3. “转喻+隐喻”双重认知
综合“气”语义链之间转喻与隐喻认知分析可知,自然—人—文,不同“气”语义链之间对应 的语义关系不仅是古人转喻认知的结果,而且也 是古人隐喻认知的结果,因此“气”语义链之间是 “转喻+隐喻”双重认知的叠加,转喻认知是隐喻 认知的前提,隐喻认知是转喻认知的结果:自然之 气孕育了人之气,故而人之气与自然之气相似;人 之气孕育了文之气,故而文之气与人之气相似。犹如“母生子—子似母”,人/文之“气”语义链就 这样形成了。
在“气”的三条语义链中,无论是转喻认知,还是隐喻认知,都可以推导出“自然•人•文”一 体观的思维方式,可以说都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是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自然— 人—文”生产转喻认知催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观念的生成,促使华夏民族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与 作家气质品格、文学创作风格之间的关联;“文如 人”之隐喻认知为后代“文如其人”文学观念的提 出埋下认知伏笔;而“文如自然”
之隐喻认知则是 推崇自然审美观产生的深层认知机制。最终,上 述认知模式都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通 过“气”的使用与演绎得以不断延续。
不仅如此,对自然之气的认知作为一种原初 图式,通过“转喻+隐喻”双重认知不断扩大其适 用范围,应用于不同领域,适用于不同对象,自然 —人—文、书、画、乐、棋、武……气无所不在,几乎 渗透进古人认知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兮
而最初形成的原始气论认知图式逐渐变'成^-'种'集 体无意识,“气”词语义的蔓延是这种气论认知 图式不断应用的结果;然而,这种气论认知图式不 是一成不变、机械的,而是随着适用对象的不同而 有所变化、调整。这体现了中华民族认知模式的 一贯性与灵活性,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基本 认知图式是不变的,但会因应认知对象的差异而 有所变动。这种认知模式就造就了民族独特的文 化形态:模式、特征是超稳定的,具体形态是多样 多彩、变动不居的。
三“气”语义链认知模式与古代哲学思维
“气”语义链认知模式反映了矛盾一体观、“自然•人•文”一体观,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如何 产生与形成的呢?下文从古代哲学本原论、矛盾 论、语言论作一番简要阐释。
(一)从本原论看“气”语义链之认知模式
古代本原论、宇宙论、本体论基本是相互缠 绕、混沌一体的本文以本原论涵盖宇宙论与本体论。从本原论看,古代哲学家对天地万物本原
①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外国语》2004年第3期,文中换喻即转喻;《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201页。
② 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一2页。
商业街设计理念8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1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认知   转喻   语义   义值   本原   特性   隐喻   修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