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1)

第一章
月坛体育馆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
第二章  中西方文化寻根
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
棉袄与玫瑰
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
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1、  陆地狭窄又是多山地带。随处可见的大面积的石灰岩和瘠薄的土壤使爱琴海区域内的可耕面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消,夏季干燥炎热,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而使难形成自足的农业经济。阳性反应
也正是这些潜藏的危险激发起人们抗争与征服的勇气,成为文明创造的动力。
2、 古希腊文 明获得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中海地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正是由于此,地中海沿岸成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最早升起的地区,成为旧世界历史中心舞台。这种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并铸就了古希腊人勇于开拓进取又兼容并蓄的开放型文化性格。
3、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合,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工商业文明的影响和背景:
从14世纪意大利商业革命的兴起到15世纪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为先驱的海外探险,把西方人的商业贸易与海外殖民活动扩展为世界性的事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工商业组织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从而为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创造工条件。这些都可以说是西方世界的海洋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所孕育的果实。
对比中国的家国与西方的城邦。
中国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国的国家组织机构和政治制度是以家族宗法原则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希腊  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
(1)、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大约于公元前8世纪开始形成。
(2)、希腊城邦的第一个特点是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
(3)、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
(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希腊的民主制度还是罗马的共和制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制。因为事实上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只是各城邦中的公民,即自由成年男子,而妇女、外乡人和占大多数人口的奴隶及被释放的奴隶都不能享受公民权。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梁漱溟根据他的人生三路向理论论证道: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以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张岱年将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四大要素:(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气质是以理性主义为取向的,而中国文化的社会气质是以传统主义为基本特征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的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念,是中国文化精神最根本的体现
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的认识,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
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又一表征。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体现在:
1、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2、主动向内涵吸收,积极向外开拓。
3、求变务新的创造进取精神
“浮士德精神”作为西方文化求变务新和开拓进取意识的代名词
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科学精神: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
2、个人本位精神:“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得到普遍认同、社会契约原则
3、崇力尚争精神: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力量的崇拜
4、开放精神: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主动向内涵吸收,积极向外开拓。求变务新的创造进取精神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
3.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首先,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其次,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桥头堡建设主观性;再次,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者虽有区别,但是从思维模式着眼,三者又有一致之处,即都存在着认识过程的整体领悟和类比联想
徐湘婷 下载4.西方科学文化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逻辑,一是可以控制实验
思考题: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
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实践理性使中国文化能将复杂的事简单化,造就了中国文化早期发达是实用技术和有效的人生哲学。一方面阻止了形而上学的泛滥,造就了有效的人生哲学和先期发达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思辨理性的拓展,理论体系的建立,从而影响了实用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而西方民族则注重认识方法的寻求,系统理念的建立,逻辑上的建立,认为理性、法则、推理得出的结论才是准确的。西方文化中思辨理性刻意寻方法,建立系统,不计功利,是更深刻的实用。
第五单元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一、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
:语义语言  西:语法语言
索绪尔在举证时,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
语言学家徐通锵将其概括为“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
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
二、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中:意合语言  西:形合语言
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上海电视大学教学平台三、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
中:宽式语言  西:严式语言
严式语言中语法形式不可以省略,宽式语言的语法形式可以省略。
四、整体领悟与构造分析
中西语言、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立的轨迹,可以概括为:
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严式思维轨迹→构造分析•逻辑演绎→智性精神
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宽式思维轨迹→整体领悟•类比联想→悟性精神
第六章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西方  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与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
、思考题
基督教的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1)与西方基督教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与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
(2)基督教说神如何寻人,而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讲人如何去寻求神。基督教中,最
早耶和华启示亚伯拉罕,摩西到新约神道成人的肉身亲自下来为了人类而钉死在十字架上,都是神为了让人可以摆脱罪而主动下来的。中国的宗教都是说人怎么去寻神的,或者是人怎么样可以成仙的。而且多数都是以轮回为依托的。
(3)基督教是建立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上的,是客观的宗教,无论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生的认识,都很贴切,虽然创造力等不能被科学证明,但是一种对于这个宇宙的由来人的起源最好的解释,但是这些在中国宗教中都没有出现。而且基督教让人去努力,所以可以看到工业革命等时代,包括现在,科学领先的是一些基督教国脚,欧洲以及美国,而中国则是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等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说明中国宗教文化对于科学的进步对于人们认识这个世界时有阻碍的。
第七章  礼治与法治
第二节  中西社会规范的价值基础
构成文化价值体系的几个要素包括人及人性的哲学认识,在此基础上的人权确认和人生价值定位。当然还包括任何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处理社会矛盾的利益立场
一、中西德法信念的人性论基础
中国性善论是其主流人性观点,经典代表是孟子(他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自私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得到普遍认同,但他们相信人类可以控制人的恶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1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精神   语言   社会   理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