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从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王育洪 倪金华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具有整体性、重“情”疏“理”等特征。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第一,与中国传统抒情文学比较显示其滞后性;第二,与西方文学比较显示其滞后性。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叙事文学 滞后性 传统思维 重“情”疏“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04)04—0098—04
思维在心理学上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思维因种族所经历的不同的整体的心理过程而异,因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
国传统思维是在中国独特的土壤中孕育生长的”①。反过来,中国特有的思维特征必然反映在中国
特有的文化之中,同时参与中国独特的文化建设进程。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思维的关系也同处于这一关系框架之中,所以本文试图从思维的角度考察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叙事学(Narratology )是20世纪初以后,在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它侧重于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把文学作品做共时性研究,出一般规律。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网状结构并不一定高明于单线结构,全知视角未必低劣于限知视角。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叙事文学无所谓滞后性可言。但是把文学看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个文本,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就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1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与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相比较显示其滞后
性;第二,与以叙事文学为主流的西方文学相比较显示其滞后性。元代以前,中国文学史可说是抒情文学史。从“诗经”到楚辞,而后乐府、古体诗、唐代近体诗、宋词、元曲,历数各朝,都有自己兴盛的诗体。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屈原、李白、杜甫、韩愈等等不胜枚举,都以诗文著称于世。不仅是文体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显示抒情文学的优势,而且从社会活动来看同样显示了抒情文学的优势。在《诗经》时期,采风、酬酢与祭祀都与诗有关;到了唐代,以诗取仕,遴选社
会精英。可见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从元代开始,中国叙事文学居主导地位。②从文本来
看,自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超出了同时代的抒情文学;从文学活动来看,特别是明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叙事性的市民文学特别活跃,如戏曲等说唱文学,文人也参与到这些文学活动中来,使元杂剧、明清小说成为当时标志性的艺术成就。但有传统抒情文学的强大影响,暂不说这
些叙事文学中的抒情文学因素,当时从事叙事文学创作的作者与艺人,其社会地位非常的卑贱。关汉卿在《录鬼簿》里,语焉不详;曹雪芹可考资料寥寥无几。他们当时的潦倒与落魄,就可想象了。到了近代,经梁启超的“文界革命”,小说地位得到确定与提升,但从接受角度来看,小
89・①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李健:《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的美学考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说的接受并没达到自觉,以读史的方式读小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作者在创作时也常受这一接受习惯影响,往史的实证方面靠①。20世纪是叙事文学的天下,20世纪中国的文学从它的发生阶段开始就以西方文学为坐标确定自己的方向与位置。西方文学则不然,从古希腊开始就以叙事文学为主流。古希腊的史诗、戏剧是现在都难以企及的范本;中世纪的英雄史诗、骑士文学与民间故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西方近代以来小说雄视文坛居绝对主导地位。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要是西方小说创作者。20世纪初以来叙事学的发展与发达也说明了西方叙事文学的主导地位。总之,无论从中国文学自身考察还是与西方文学比较,都可以得出中国叙事文学具有滞后性这一结论。2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综合思维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从整体去认识世界与人事,才能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也就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进而成为一种思维模式。老子“道”的思想,孔子“中和”、“中庸”的思想都是整体性思维的体现与结果。这种综合思维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是最好的说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从我国传统抒情文学和艺术中锤炼出来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典型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那种天
人合一,物我同一,主客一体的哲学观念。”②“意境”的构成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
不仅是可视性意象,同时包括文字传达的空间性想象。中国诗词最讲究“意境”,“意境”的高下就是诗词的艺术价值的高下。所以中国诗词具有空间性特征。
  凝练精粹的意象组合在给文学以形而上的自由联想空间的同时,也因为压缩和约束
了诗歌在时间纬度上的展开,而约束了情感运动的自由。可以说近体诗所特有的文学格式与意境美在逐渐削弱着音乐美的时间性特征而走向空间化③。
这段话毫无疑义的指出了中国诗歌的空间化特征。这种空间化特征不仅在中国诗歌中体现,中国叙事文学同样具有这种特征④。而且这种特征与整体性思维之间有一种联系。
  宇宙自身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时而一个组成部分,时而另一个组成部分领先———它是自发的和
自存的,它的各个部分在绝对自由的互相帮助中相互配合,较大的部分与较小的部分根据他们地位扮演各自的角,既不先于也不后于其它部分⑤。
这是中国人眼中的宇宙,在这个世界里各组成部分之间没有先后之分。中国人在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的时候,就遇上了一个问题,即所要表达内容的有机整体性与语言的线性呈现之间的矛盾。中国人以艺术的空间化来调和这种矛盾。诗歌的意境就是这样一个产物,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张致远《天净沙・秋思》
)全曲以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构成一个空间性意境,表达羁旅之苦与思乡之痛。即使瘦马、断肠人暗示出的流浪时间之长,也推向背后,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空间性召唤结构。在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里,“空间化”就是把事件看作正在形成的一种广袤的交织的“网状”关系或过程。事件不再被描绘成因果关系的链环,它们被简单的一个挨一个地连接或并置,好像是巧合似的。因・
99・从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①
金冷法⑤参见林顺夫:《小说结构与中国宇宙观》,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2000年版,第343—
347页。
参见蒲迪安:《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2000年版,第333—342页。高尔康:《重新审视诗歌发展史》,《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赵炎秋,毛宣国:《文学理论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参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222页。
而,原因与结果关系的时间顺序就被空间化为一种以并置的具体事件构成的模式①。这一种模式就是西方学者所批评的“缀段式”结构。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里说“缀段式”的情节是所有情节里最坏的一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儒林外史》为“虽云长篇,实属短制”。这种对“缀段式”结构的批评,并不能说明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这是以西方文学为主流的文化偏见。蒲迪安的《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以及林顺夫的《小说结构与中国宇宙观》都驳斥了这一观点。他们联系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独特的宇宙观,深入分析了这一样式。肯定了这一结构方式同样可以取得统一性的艺术效果,从而丰富了世界小说的结构样式。但是,这种“缀段式”结构在中国文学史中,它的生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主要借鉴了西方叙事文学的成果。这也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滞
后性的一个方面。以西方文学为理论背景的“叙事学”,认为叙事是时间的艺术,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时间是叙事的基本因素。这就不难理解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与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滞后性之间的关系了。
3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特征是,重“情”而疏“理”。“长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
http: www.kaixin001
使得中华民族在感情系数上比较发达。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国人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注重人情味在生活中的调节作用。”②周代建立宗法制,使整个社会以血缘关系来维系,血缘关系
成为社会机制运行的依据。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人伦道德,它的政治思想也建立在对人伦道德的关注上。中国伦理道德中的基本范畴:“孝”、“义”、“忠”等是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基本力量。但它们都与情有关,“孝”是父子之情,“义”是朋友之情,“忠”是君臣之情。中国人做事只合乎“理”是不行的,要合乎“情理”才成。“情”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部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势。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自然中国文学就成为抒情的文学。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红楼梦》的宝黛之情,其中有多少可歌可泣之情。
“情”是文学反映的主要方面,那么“如何抒情”是一个相随而来的问题。“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意境的基本原则。刘勰的“心物交融”、“情景交融”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基础,到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整
个意境理论都没有离开“情”与“景”这一理论框架。可以说,这也是中国文学的抒情特征。中国传统抒情话语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的律诗使这种话语达到了极致,它能使层面的音韵、节奏与形象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话语功能来看,抒情话语主要是展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即各种情绪的反映与体验。具有内向性,更多的是一种“宣泄”,是自言自语的独白。而叙事话语主要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呈现”,表达形式上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往往预设有接收者,试图达到一种沟通,具有外向性③。中国人对“情”的注重,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抒情话语来表情达意。这也是我国叙事文学滞后的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叙事文学就艺术水准低下,甚至中国人根本就不能从事叙事文学的创作。元代以前,中国叙事文学的成就广泛的体现在史传文学、志怪传奇、神话故事等文学样式之中;元代以后,叙事文学居主流,戏剧与小说都有辉煌成就,都有千古名著。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与中国叙事文学的辉煌成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矛盾呢?中国传统叙事话语是从子与史的笔法中异化・
001・新疆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③参见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木松翔:《科学艺术创造心理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参见蒲迪安:《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2000年版,第333—342页。
独立出来的①。带有浓重的说教味与实录意识。鲁迅曾说六朝志怪,当时并不被看作虚构,而是实录。唐传奇有了自觉的虚构,而且有了融子史于一炉的“诗笔”。这就是所谓的“文备众体”。“文备众体”,“不仅体现在唐传奇的外在形式上每以‘传’为题,间有诗句,结尾发些议论,而且体现
在唐人诗情对叙述细节的精微渗透和对叙事意境的清妙的升华。”
②这种抒情话语对叙事话语的渗透增加了叙事文学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戏曲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抒情性是传统戏曲的特征。它的唱词都是诗的语言,唱词的艺术性与整个戏曲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如果去除其中的诗词,去除其中诗境般的描写,去除其中人物的诗人气质,它的艺术成就恐怕该要大打折扣了!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艺术魅力是以深厚的抒情文学传统为后盾的。这与西方叙事文学以叙事的自觉而具有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那么传统抒情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对叙事文学的渗透,是不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滞后性的一个体现与佐证呢?
中国传统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并非它的某些特征就与叙事文学的某些因素一一对应。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把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整体性与重“情”疏“理”。而且从整体性出发,着重于中国叙事文学结构方面的论述;从
重“情”疏“理”出发,着重于中国叙事文学的话语特征方面的论述。其实,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还有不同的概括。比如,直觉性。另外,从中国传统思维的某一特征出发,可以考察中国叙事文学的各个方面,因为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渗透于文学的各个因素。例如,从中国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出发,可以考察中国叙事文学单一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的特点;从刚才提到的直觉性,可以考察中国叙事文学的情节的因果逻辑特点;等等。由于论述时必须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本文难免把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国叙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机械化。在这里特别补充一下,中国传统思维是一个整体,它与中国叙事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渗透于中国叙事文学的各个因素。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中文系)萃取精馏
瑞利分布责任编辑:仲高
101・从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①②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阿里木事迹
美国十次宜春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1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文学   叙事   思维   传统   特征   抒情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