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灰锰氧
一、名词解释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
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2.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这一命题是《札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简答题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的是哪几种?
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
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江西大宇学院3.《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封和代表地的坤封领头,以象征天的阳又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封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
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揉和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因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为什么说另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郎庆田
答: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一地一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所谓"直觉".就是对天地人,万物的诸般现象去进行观察3所谓领悟,就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去领会,顿悟.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
6.什么叫类比思维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类他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7.什么叫"观物比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
答:所谓"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它属
于类比思维的模式。
8.什么叫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
答: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9.老人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葛守江
答: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乎正统;二是利而不害,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
10.《易》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答〈易》总结的事物转化(即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一是相反而相成;二是"生生"与"日新"';三是"趣时",是指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地顺应四时的节律而变化。
1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特点?
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
1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1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
答:"天人合一"观念对我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⑨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⑧空想助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14.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
它是由谁提出来的答:"中庸"意为"中(执中,用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长短,高低,大小,先进与落后等)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1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rs
答: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16.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其代表人物是谁?
答: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⑧"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③"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烹继承了这一主张;④"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⑥"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17.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有: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⑦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③"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8.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为前提呢?
答:"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人要"知"与"行",就必须和"天"认同."天"与"人"是相通,相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9.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哪几种?
答: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祟拜,鬼魂祟拜,祖先祟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2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有: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2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建者是谁?
答: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什么?
答: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2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24.道教择哪此文化领域有影响?
答: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有影响。25.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铝合金牺牲阳极
答: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6.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创始的是释边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访"祛,即"苦,集,灭,道"。
27.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访"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
28.佛教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怎样演变为另化的佛教的?
答: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人中国的.佛教传人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庸宋之际,佛,道,儒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之间的关系,也由魏晋时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又推动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9.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
答: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触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掸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30.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核心是什么?
答: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未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祟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究整的遵循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31.孟子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有哪些发展?
答: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①孟子将孔子的"三母德"("仁,义,礼")发展为四母德――"仁,义,礼,智";②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410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维   中国   文化   整体   传统   类比   提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