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读,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研读,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颁)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素养培育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笔者结合文献资料阅读及历史教学实践,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史料研读,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一、概念界定明确历史解释与史料研读的内在联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史料研读,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研读相关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得出符合历史逻辑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历史思维能力的学习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史料
作为学生形成问题、提炼论点、建构解释的主要媒介,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
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基于理解的史料研读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立足时空观念,回归历史现场,理解历史问题,阐明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时空观是历史解释的基础和前提。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教师带领学生立足时空观念,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才能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课,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建国初期的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以下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创刊于194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或新闻报道反映了当时国家的重大活动。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它“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1953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不能坐视美帝扩大侵略!》的重要报道;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写到:“一九
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195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改造私营工商业
的伟大胜利》;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力争高速度》;1956年9余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建国初期我国历史发展进行合理的分期并概括阶段特征。
经过史料研读和讨论分析,学生得出1949-1956年为过渡时期,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中心任务: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第二阶段1953-1956,中心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956年進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1966年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在此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探索中的失误,走了弯路。
甘蔗林青纱帐
三、借助图文史料,形成内在逻辑,对历史进行“客观”解释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作出某种分析,将历史事件放入某种因果框架中的行为就是“解释”。任何一个历史事实的确定都离不开历史解释。在进行历史解释前,必须讲证据、重逻辑,使历史事件更接近于事实真相。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史料记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进一步
鉴别、分析、论证,从而获得历史真相,进行客观的历史解释。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课《曲折发展的十年》这一子目时,笔者提供了以下图文资料:材料一为1958年人民日报有关报道,材料二为1957-1962钢产量的变化的柱状图,材料三为当年北京妇女将自家铁具送去炼钢的照片。然后提出问题:上述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史事,哪项是虚假的,哪项是真实的?在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后,笔者继续追问:此时的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运动?为什么会发生这场运动?你对这场运动有何认识?继续引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四:“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
材料五:1957年,赫鲁晓夫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中正式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正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也不甘落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老公的春天片尾曲
材料六:正如前副总理薄一波所说:“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一面 阿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库,还要开支保管费。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
材料七: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
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通过材料的研读和讨论分析,学生们认识到此时期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领域出现““运动,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探索尽管存在失误,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为之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那段历史。
四、全面客观评价历史,获得有益的历史借鉴
历史解释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基于对史实的理解,通过历史解释,能直面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氢致开裂
这种解释,离不开客观、理性、辩证的评价。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就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这一问题,笔者为学生提供了2013年江苏高考23题的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对新政的认识
一虎一席谈2012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9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解释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