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围绕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界定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基本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的研究比较多。随着民俗旅游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结合研究现状和民俗旅游发展前景来看,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并日益获得关注,本文所要讨论的民俗旅游开发的原真性问题正是现下研究热点之一。
粗铅
    一、基础概念
    (一)民俗旅游
    目前学术界多从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两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定义:从旅游产品角度探讨民俗旅游,陶恩炎认为民俗旅游是通过景点和项目而动态展示的民俗旅游产品,旨在使游客致力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而从旅游活动角度出发,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二)原真性(Authenticity)flashmtv
碳酸铵
    在19世纪上半叶,原真性被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威尼斯宪章》(1964)中,Authenticity一词首次出现在国际遗产界重要文献中。1973年社会学家麦肯耐尔在《舞台的真实性》一文中首次将“Authenticity”的概念引入对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此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真实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分析,但并没有对有关“真实性”的概念达成共识。
    国内学者通过探索“Authenticity”(原真性)这个单词的起源和演变,认为将其翻译成“真实性”并不准确,无法将其深层次的含义表现出来,张朝枝(2008)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界常用“原真性”,与之相比,旅游界常用的“真实性”更强调旅游者的体验,但由于“真实”失去了“Authenticity”中“原初的”、“本来的”含义,与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相背1。
    张军(2005)提出在关于民俗旅游“本真性”的认知中,专家、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本真性的认知并不全是相同的。专家关注的是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的保存,对本真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点及面的过程;当地居民更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生活的改变;游客关注的是旅游经历的真实感受。
    二、原真性视角下开发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民俗旅游开发对文化原真性的影响
    1、过度商业化破坏了文化生态环境
    盲目重建和仿古。为迎合旅游者寻访历史、感悟地方特文化的心理,旅游经营者会利用现代手段重现仿造“过去”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这种不真实破坏了旅游地的原真性,不利于旅游者的体验,也有害于民风民俗等遗产资源的延续和保存。对早已不存在的古建筑进行盲目的重建现象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非常泛滥,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裹读,也严重影响和混淆了人们对真实历史遗存的价值的认识。以丽江古城为例,过度发展的商业,已将丽江的纳西文化氛围冲散,当地居民越来越少,作为文化的维系和传承者的东巴人也再难寻觅,留下的只是琳琅满目的酒吧街,以及所谓寻求“艳遇”的轻浮文化甚嚣尘上,而“艳遇之都”的城市烙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丽江。择业意愿
    急功近利伪造民俗文化。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往往简单的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一种“诱饵”,并把注意力完全放到饭店规模、餐馆、纪念品以及如何吸引旅游者上。在民俗文化被无条件利用了的情况下,他们盲目的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进行了篡改。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丽江为例,丽江古城包容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
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现在的丽江几乎成了一座没有本地居民居住的空城,剩下只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在主街道上甚至连小吃店都很少,除了景点,主街道基本上都成了商业街。从目前丽江古城扩建的形势来看,丽江的商业化程度只会越来越浓。
    2、盲目照搬仿造,文化品位不高
    民俗旅游表演失真和文化再现的偏颇。为了迎合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故意追求落后与原始,不分精华与糟粕,甚至把糟粕当精华,极不负责地把那些己经被摒弃了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俗原始地展现给旅游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带有失真性。
邵东新发现>马斯洛
    这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将传统生活“演义化”,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不少民俗旅游目的地将原有居民全部迁出,不但把民居全部改成旅游和文娱等设施,还请专人穿着古装进行专门的仿古表演,完全将原真性的原则抛之脑后,使代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原真性逐渐丧失,最终导致民俗旅游目的地失去原有的旅游吸引力。
    除了盲目开发旅游产品外,很多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没有经过认真研究,
    就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活动,天天过节日、处处有节庆,众多少数民族节庆跨越其本来的时空特质,出现了只要有游客来,就以表演节庆取悦游客的局面。例如云南“傣族园”的“天天泼水节”就成为空有形式的躯壳,民俗内涵被庸俗化。这种被扭曲的傣族民俗文化节,使得原本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虚伪的、人为的、的文化,是一种贬值文化,而因泼水节产生的一些社会负面新闻更是给民族文化抹黑。
    (二)原真性对于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1、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延续
    民俗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同时也离不开孕育了民俗文化的目的地文化生态环境,坚持原真性原则开发民俗旅游,有利于实现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创新,在这样一种动态的积极有益的演进过程中,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双赢。原真性视角就是对民俗旅游开发为保证其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有利于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旅游开发会涉及利益相关者,即开发主体,民俗旅游开发亦是如此。在我国,旅游开发主体包括政府、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传承人)、和学术界四个方面。
    对于旅游者而言,他们可以在民风浓郁的环境中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满足自己怀旧学习的出游动机;对于政府而言,旅游地民俗文化原真性的维持可以增强当地的旅游形象,提升旅游地魅力;对于旅游经营者而言,只有在原真性原则下开发旅游活动,才能充分发掘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并且能够进一步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同时部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的影响力和地位能够得到提升,继承人队伍扩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2: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8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旅游   民俗旅游   开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