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综述

yuwenjianshe001@163
89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综述
新乡医学院外语系 卢艳梅
摘要:汉语动结式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层面分析了汉语动结式本体研究,并回顾了汉语动结式二语习得研究成果,为将来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动结式 本体语言
引言
动结式也称述结式,指由动词带表示结果的补语所组成的句法结构,如“打破、喝醉、洗干净”等。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句》一书中。还有学者把它称为“主从式的动词短语”(吕叔湘,1979)、“使成式”(王力,1980)、“补充式”(丁声树,1961)、“黏合式述补结构”(朱德熙,1982)等。为了简化术语,本文凡称引其他学者著述,统一采用“动结式”这一说法。动结式是汉
语特有的一种句法结构,在汉语中广泛运用。它不仅独有特而且使用频率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成为语法研究的热点。此外,动结式内部结构较复杂,因此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难点之一。
工效挂钩管理办法一、汉语动结式本体研究
(一)句法层面的研究
关于动结式的结构中心问题,语法学家们进行了很多研究。早期常见的观点认为动结式是一种主从的向心结构,前项动词是结构中心,后项补语是从属成分。张志公(1952)认为,前面被补充的词是主体,后面补充的词是从属的。吕叔湘、朱德熙(1952)、丁声树(1961)等的看法大致相同。80年代
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动结式中心这一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李临定(1984)运用布龙菲尔德关于向心结构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验证汉语偏正结构的方法:“句子里边的一个双成分结构,如果省去其中一个成分,保留另一个成分,保留的这个成分的句法功能未变,整个句子结构的性质也未变,同时整个句子的语义关系是一致的,这样的成分是“正”(中心语),否则是“偏”。他举了例子“我已经吃饱了——我已经饱了?——我已经吃”。通过省“偏”留“正”的辨别,他认为动结式的结构中心是“补”而不是“正”。詹人凤(1989)、马希文(1987)修正了这一观点,但他们
也认定动结式的“补”是结构中心,中心语“动”是从属成分。范晓(1985)运用“成分扩展验证法”来确定汉语的结构中心。动结式V-R(V 代表“动”,R 代表“补”)扩展的形式特征是:能插入“得”或“不”,扩展成“V 得R /V 不R”和“V 得R /V 得不R”等,例如“吃饱”可扩展成“吃得饱”“吃不饱”,也可以扩展成“吃得饱”“吃得不饱”。扩展后的R 是对V 进行补充说明的,因此V-R 中,V 是结构中心,R 是从属成分。范晓的观点很独到,很有说服力。
及物和不及物是句法层面的另一个关注点。朱德熙(1982)指出,“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跟动词一样,也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述补结构之为及物的或不及物的跟充任述语的动词及物不及物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买”是及物动词,可是述补结构“买贵了”却是不及物的,反之,“哭”是不及物的,可是述补结构“哭哑”却是及物的。李小荣(1994)进行了细致
的区分,较好地解决了动结式的及物与不及物问题。她指出,动结式的及物与不及物和其类别有关,并从补语成分的特点出发,把动结式分成甲、乙两大类。甲类能否带宾语由述语动词的语法性质决定,述语动词是及物动词的能带宾语,否则一般不带宾语。乙类动结式补语为及物动词的,都能带宾语;乙类述语为非及物动词的,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带。
动结式能构成多种富有特的句式,一些学者探讨了动结式构成的基本句式类型。李临定(1980)详细描述了动结式构成的五类句式:(1)SVC(你长胖了),(2)SVOVC(他喝酒喝醉了),(3)
SVCO(他听懂了我的意思),(4)SVO1VC02(你写通知写落了一个字),(5)S 把O1VCO2(钉子把我的衣服划破
了一条口子)。范晓(1987)认为“V-R”(R 是结果补语)作谓语的主谓简单句,基本句式是“S-VR-O”“S-VR”式,基本式还能变化为其他一些句式,总共归纳为十种。
(二)语义层面的研究
随着语义研究的发展,语法学者对动结式语义层面的探索也多了起来。范晓(1985)把动结式的语义分成四类:(1)动作的结果,如“逗笑了”;(2)动作的趋向,如“走进来”;(3)动作的程度,如“衣服穿少了”;(4)动作的态(情貌),如“哆嗦起来”。李小荣(1994)把动结式的补语表示的结果分成三类:(1)预期结果,如“煮熟一锅饭”;(2)预期结果偏离,如“这件衣服买贵了”;(3)自然结果,如“天慢慢地亮了,黎明染白了窗子”。王红旗(1996)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结果补语”表示三类意义:(1)状态四猜想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6.29.045
补语,此类又细分为五小类:人或事物的外部状态,如“逗笑”;人的心理感觉或感受,如“打疼”;人或事物的消失,如“扫净”;竞争的结果,如“比输”;动作出现的新状态,如“说好”。(2)评价补语,如“卖贱了”;(3)结果补语,如“钓到”。马真、陆俭明(1997)进一步研究指出,动结式的语义分为四种:(1)预期结果的实现,如“洗干净了”;(2)非理想结果的出现,如“搞坏了”;(3)自然结果的出现,如“长高了”;(4)预期结果的偏离,如“挖浅了”。(三)语用层面的研究
语用层面上对动结式的研究没有句法和语义方面有成效。刘丹青(1994)在讨论“唯补词”时,指出“汉语的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往往是句子的焦点,而动结式和可能式的主要动词常常是预设”,比如“他喝酒了吗”,“喝”是疑问所在,而“他喝醉了吗”,通常是已经知道他喝酒,疑问是“醉不醉”。王红旗(1995)认为在语用上述语谓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是动结式的预设,传达已知信息,而补语谓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是这种预设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传达的是新信息,因而是动结式的语义焦点所在。例如,“老张喝醉了”,“喝”(老张喝酒)是预设,而“醉”(老张醉了)是焦点。此后,动结式语用层面的研究也不多见,缺少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二、汉语动结式二语习得研究
核心交换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发展速度迅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
究有些侧重于研究汉语本体,有些侧重于研究习得偏误及其成因。其中,涉及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的成果主要有:
赵金铭(1994)提出了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原则问题,他指出结果补语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动结式在句法结构上是单句,语义平面上却包含两个表述,如“他喝醉了酒——他喝酒+他醉”。李大忠(1996)认为学生学习动结式主
要出现的偏误类型有以下几种:缺少补语、缺少动词、动词后带两个补语、动词与补语间插入其他成份、以“不”来否定动结式(在不是可能补语的情况下)。施家炜(1998)提出的22类现代汉语句式中,有四类带结果补语,分别属“把”字句(T7、T8)和“被”字句(T9、T10),而它们都在母语为汉语和英语的学习者习得等级第二级后半段(共分三级)。三者之间的顺序为T8、T10、T9、T7。全慧裕(1999)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动结式偏误的类型及原因。施家炜(2002)对一名初级留学生J 做了为期7个多月的跟踪研究,施家炜将这7个多月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中,她发现在句式的正确率方面很高,但T8、T9、T10则很低。成燕燕(2002)从汉语述语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的语义联系的角度,对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时产生的偏误类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动词做结果补语时,学生常把原句的意思分两句话来表述,如“﹡他哭了,眼睛都肿了”;汉语的补语为形容词时,哈萨克族学生常用状语代替结果补语,如“他栓结实了→﹡他结实地栓了”;在表示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活动或宾语时,学生难以把握语境;汉语的结果补语常隐含着因果关
系,哈萨克语没有结果补语,常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表达,如“他累得吃不下饭了→﹡他因为累了,所以吃不下饭”,等等。袁博平(2009)通过英汉动结式的对比,指出:英语动结式中宾语是活动谓语和结果谓语的受事,而在汉语动结式论旨关系方面,宾语并非一定是活动谓语的受事,也不一定是结果谓语的受事。他通过考察发现母语为英语的汉语习得者依赖母语来处理汉语动结式的论旨关系,因此无法对汉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进行重组,这很可能是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习得偏误的重要因素。虽然关于汉语动结式习得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见,但是目前对于特定母语背景的留学生的动结式习得情
况的专题实验研究还不多见,大部分是对动结式的考察寓于别的项目的考察之中。语
参考文献
[1]范晓.略论V-R.语法研究和探索(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2).
[2]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01).
[3]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定”——“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02).
[4]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中国语文,1994(05).
香港轻轨
[5]蔺磺.八十年代以来动结式研究综述[J].陕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02).
[6]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03).
[7]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01).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8]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J].中国语文,1987(06).
[9]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考察(二)[J].汉语学习,1997(04).
[10]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l (0l).
[12]詹人凤.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J].中国语文,1939(02).
[13]朱德熙.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3YJC74009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2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6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式   研究   结果   结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