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说叙述人称、视角、腔调,附案例解析

小说叙述人称、视角、腔调,附案例解析1.关于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后者写作难度尤其高,成功者少,外国一位现代派作家创作了一部叫做《变》的长篇小说,用第二人称叙述,取得了较大成功,为人们
睡美人之宅所称道。比如其中一段:
你这又开始你熟悉的游戏了,给你的每一个旅伴起名字。不过托马这个名字对在座位上来回折腾的这个小男孩不合适,因为他比你的儿子小得多,最好管他叫,比方说,安得列吧。拉着手领他出去的那个女人是波利阿特太太,至于那对年轻夫妇,不,不用文学里的名字,简简单单,叫他们彼埃尔……等一等,也不能叫塞西尔,叫阿涅斯挺好,博罗米尼在纳伏纳广场上盖的教堂就叫做圣阿涅斯因阿戈内教堂。
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为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
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关于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所以在此就没有必要举例。大家可以拿它们来与一、二人称小说作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2.关于叙述视角的重难点
(1)叙述者(叙述行为主体)不等同于作者(写作行为主体),而且往往不是作者。热拉尔·热奈特为此作过极为清晰的界定:《高老头》的叙述者不“是”巴尔扎克,尽管他不时表述巴尔扎克的见解,因为这位叙述兼作者是个“了解”伏
盖冷公寓及其房东和房客的人,而巴尔扎克只不过把这一切想象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篇虚构作品的叙述情境当然永远不会和它的写作情境相吻合。
p308
(2)相对于全知视角的叙事,有限视角无疑具有很多优势。但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因为叙事的视角受到局限,作者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叙述整个故事所有的细枝末节。简单地来说,人物可以去的地方,叙述人的视线却无法抵达。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作品中“跳角”(从一个视角跳到另一个视角)现象时有发生。
泉州武陵农场
(3)视角对于叙述文的叙述、情节的组织和人物的描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视角便产生两个不同的事实。事实的各个方面都由使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组成虚构世界的事件永远不可能靠‘自身’,而总是通过某种角度,凭借某种观点呈现在我们面前。”(托多洛夫)“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视点被改变,一个故事就会面目全非甚至无影无踪。”(华莱士·马丁)
河南金蝉养殖(4)“确定从何种视角叙述故事是写作中最重要的抉择,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章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的还是道德方面的。”(洛奇《小说的艺术》)
(5)你选择的视角决定了写作成败的一半。因为视角决定了文字的风格,决定了人物的个性,有时甚至决定了主题的意义。(白先勇)
3.关于腔调
莫言就说过: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作家营造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一个人物有一个人物的腔调,但是,同一个作者的腔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些文章里,有时作者可以将自己惯用的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
话。叙述腔调能够让作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环境,让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发展随着腔调给定的逻辑往下走,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
◆知识
1.人称:叙述文中对人物类别的称呼。叙述的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即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自己讲述事件,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都是第一人称“我”,面对在场(或者虚拟在场,如书信)对话的人物称为“你”,涉指不在场的人物则是“他(她)”。
2.视角:叙述事件的角度。叙述角度大致可分为两种:全知叙述视角和有限叙述视角。“全知”或“有限”主要是针对叙述文中隐藏的叙述者而言,即叙述人对事件内情完全了解的叙述视角叫全知叙述视角,叙述人对事件内情只知道一部分的叙述视角叫有限叙述视角。
3.腔调:指叙述人以及事件中人物言语中流露出反映其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的语调。
◆方法
1.多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把读者带入作品营造的世界。其间可以尝试通过改变叙事人称来调节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3维建模
2.运用全知视角,通过他人之口、之心,与文中人物交流,与读者交流。控制全知视角的“度”,不能认为自己对事件了如指掌就不分轻重地铺叙、描写、议论,甚至搞得文体不明。社会关系学
◆案例
【叙述人称与视角】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版本一: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4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4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叙述   视角   小说   人物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