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的故事——精选推荐

原谅的故事
关于原谅的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常态性现象。是⽂学体裁的⼀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原谅的故事,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原谅的故事篇1
  ⼀个22岁的年轻⼈在订婚⼤喜那天,他的⼥朋友却牵着另⼀位年轻⼩伙⼉的⼿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光中真想个地缝钻进去。奶牛笔记本电脑
  整个⼩镇都知道啦他的事,年轻⼈决定逃离这个让他觉得⽣活在羞辱中的⼩镇。他发誓将来⼀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回⾃⼰丢失的尊严。
  果然,30年后,他已经成为伟⼤的⽂学家和思想家啦。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在欧洲引起啦巨⼤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天,有位⽼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点⼉做啦我的新娘。”“当初她带给啦你莫⼤的羞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直⽣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上帝惩罚啦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的⼈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兴,然⽽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有⼀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拒绝。”
  “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啦脸。”朋友⽤质疑的语⽓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如果这些年我⼀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岂不是在怨恨中⽣活啦30年,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提着⼀袋死⽼⿏去见你,那⼀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
  原谅的故事篇2
  1874年11⽉30⽇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辉煌,⼀贵族男⼥在这⾥翩翩起舞。突然,⼀位
活泼、美丽的贵族夫⼈连声叫喊肚⼦疼痛,⼈们赶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个临时⼥更⾐室。温斯顿·丘吉尔——⼀个早产⼉,就这样⾮同寻常地来到⼈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位。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1873年与丘吉尔的⽗亲伦道夫结婚,1895年1⽉24⽇伦道夫因病医治⽆效,溘然去世,终年46岁。这时的詹妮虽已40多岁,但依然美艳惊⼈,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了嫁给⼀个25岁男⼈的想法。然⽽消息⼀经传出,⽴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乎要放弃了的时候,詹妮25岁的⼉⼦、与母亲要嫁之⼈同岁的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定要勇敢。”⼉⼦坚毅、⿎励的⽬光,让詹妮义⽆反顾地披上了洁⽩的婚纱。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
  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强烈的反对,尤其是⼉⼦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就怀有雄⼼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理想的能⼒。她不想因为⾃⼰贻误⼉⼦的前程。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次握住了她的⼿: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情愿的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次⽆⽐快乐地迈⼊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依然像上次⼀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边,⽽另⼀边则是⽐⼉⼦还要年轻的牛津小学英语2a教案
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都做得到。⽽⾯对沉重的压⼒,丘吉尔两次接受和⾃⼰年龄差不多的⼈作⾃⼰的继⽗,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区域自动气象站
  19XX年8⽉15⽇,伦敦报纸登载了⼀条引⼈注⽬的消息:33岁的内阁贸易⼤⾂温斯顿·丘吉尔先⽣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订婚。举⾏婚礼的这⼀天热闹⾮凡,宾朋满堂,欢歌笑语。证婚⼈是财政⼤⾂劳合乔治,⽽他选择的'男傧相却是他在下院的⼀个坚决反对者——包括休塞西尔勋爵。当时丘吉尔推⾏⼀系列争取⼯⼈拥护的社会改⾰,休塞西尔勋爵在内的贵族
集团坚决反对这些改⾰。这⾥反映了英国政治⽣活中的⼀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们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会上相互咒骂,如同仇敌,但在个⼈⽣活中却能成为亲朋好友,相敬⽆间。在政治⽣活中虽然是公敌,却不妨碍他们在私⼈⽣活中称兄道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我敢⼤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但未必有⼀个私敌。”西⽅近代的这种⽂化现象是多么的耐⼈寻味。
  宽容⽐⾃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持你的⾏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动的⾃由!
  原谅的故事篇3
  有⼀次,发明⼤王爱迪⽣和他的助⼿们制作了⼀个电灯泡。那是他们⾟苦⼯作了⼀天⼀夜的劳动成果。
  随后,爱迪⽣让⼀名年轻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另⼀个实验室。这名学徒从爱迪⽣⼿⾥接过灯泡,⼩⼼翼翼地⼀步⼀步⾛上楼梯,⽣怕⼿⾥的这个新玩意⼉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就越紧张,⼿也禁不住哆嗦起来,当⾛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最终还是掉在了地上。
  爱迪⽣没有责备这名学徒。过了⼏天,爱迪⽣和助⼿们⼜⽤⼀天⼀夜的时间制作出⼀个电灯泡。做完后,还得有⼈把灯泡送到楼上去。爱迪⽣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将它交给了那名先前将灯泡掉在地上的学徒。这⼀次,这个学徒安安稳稳地把灯泡拿到了楼上。
  事后,有⼈问爱迪⽣:“原谅他就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万⼀⼜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回答:“原谅不是光嘴巴说说的,⽽是要靠做的。”
  原谅的故事篇4
  南北朝宋国有位刘凝之,平素⽣活蛮朴素,待⼈甚宽厚。有⼀回,他在村⾥闲逛,⾛过来⼀位⽼乡,盯着他那双鞋⼦不移⽬,刘凝之很纳闷:你看我鞋⼦⼲嘛?⽼乡说:我觉得你穿的这双鞋⼦,好像是我的。刘凝之笑了笑,是吗?这样吧,你的鞋⼦我已经穿坏了,我家⾥有双新的,拿给你吧。这
位⽼乡也不客⽓,跟着刘凝之去了他家,拿了⼀双绣花鞋就⾛了。没⼏天,⽼乡到了他的鞋⼦。可能是他⼩孩吧,把他鞋⼦乱耍乱丢,丢到⽔稻⽥⾥,⽼乡下⽥插秧时,寻到了鞋⼦,这⽼乡实在不好意思,便亲⾃上门,把那双鞋⼦“送还之”。刘凝之见了,说:是吗?⽼乡说:是的,实在抱歉。您那鞋⼦,我还您。刘凝之却坚决不要:您拿着吧,您真不⽤还我。两⼈推三推四,刘凝之怎么也不肯接受那鞋⼦。
  跟刘凝之⼀样的鞋⼦,⼀样的故事,南北朝齐国⼈沈麟⼠也是⼊了《南史》的⼈物。当年他隐居故⾥,与邻⾥相处甚和美。有⽇,他穿着⼀双厚底棉鞋,在村⾥散步,有位邻居⽬注其脚不放,然后对他说:您这双鞋⼦好像是我的。沈麟⼠笑了笑,是您的,您就拿回去吧。沈麟⼠当下脱下鞋⼦,打着⾚脚回家了。卡玛斯大货车
韦企平>恋爱天使
  邻居那鞋⼦洗了,挂在围墙垛⼦上晒,⼀只猫或⼀只狗在墙上蹿,将鞋⼦弄到草丛⾥了。不⽇,这邻居修整草地,失⽽复得,寻到了鞋⼦。这邻居并⾮贪便宜的⼈,⾃⼰的鞋⼦到了,⼼⾥满怀歉意,来还沈麟⼠那鞋⼦,沈麟⼠“笑⽽受之”。
  刘凝之与沈麟⼠两⼈的鞋⼦故事,您怎么看?
  刘凝之是不是更⾼尚些?刘凝之与沈麟⼠,⾯对他⼈误索⾃⼰的鞋⼦,都不⽣⽓、不辩解,都笑嘻嘻地说,您拿去。刘凝之更⼤⽅,更慷慨。体现有⼆:⼀是拿了新鞋⼦给⼈;⼆是,⼈家来还他,他
坚决不要。
  可是,在苏轼看来,沈麟⼠⽐刘凝之为⼈更厚道、更实诚。苏轼做过⼀个评论:“此虽⼩事,然处世当如麟⼠,不当如凝之也。”
  ⼈⽣磕磕碰碰,再好的朋友,再亲的亲戚,都可能发⽣误会。造成误会的责任⼈来向你道歉来了,来还“鞋⼦”了,你收还是不收?是真原谅,还是假原谅?是嘴原谅,还是⼼原谅?是带⽓的原谅,还是真⼼的原谅?判断的标准有⼀个:是不是恢复原来模样。⽐如这双鞋⼦,误认误拿者,再来还,收了,这就是恢复了原样。若不收,还是原来状态吗?刘凝之不收,或者是真有⽓。你还有⽓不曾消,情谊还会是原样吗?或者你是真⾼尚,但你要显⽰你的⾼尚,是不是衬托了他⼈的低贱——我贪你那双鞋⼦?
  沈麟⼠接了邻居那双还来的鞋⼦,不是见⼩,不是不⾼尚,⽽是他最懂得尊重他⼈的⼈格尊严——主观上不认为、客观上也不造成他⼈⽩要他那双鞋⼦的印象。
  原谅,不是什么太⾼难的动作,也不是什么太⾼尚的事情,只是恢复旧时模样与过去状态。原先两⼈喜欢⼀起打牌、⼀起爬⼭的,误会过后,会不会尽开颜,再约⼀起玩牌⼀起游⼭玩⽔?原先两⼈喜欢⼀起碎嘴⼦唠家常的,冲突过了,重修旧好,是不是还如旧⽇好?可验证的是:还如当年说悄悄话谈秘密事否?
  ⼈⽣若只如初见,等于没变故⼈⼼。嗯,两⼈间若曾有过事,若如了原样,那就可以认定朋友⼼没变。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7:1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3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母亲   灯泡   误会   接受   没有   学徒   邻居   朋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