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基本概念

1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同源染体: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功能相同的染称体为同源染体。
异源染体:性细胞中所有成单的染体相互间大小、形态、结构及功能都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体
细胞分裂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所经历的过程。合成前期→合成期→合成后期→分裂期(G1→S→G2→M)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来实现的,而个体细胞数目的增加又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完成的。
减数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前期  [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粗线期体现连锁互换规律,中期体现独立分配规律,后期分离定律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减数分裂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1.减数分裂保证了有性生殖的世代间染体数目的恒定性2.减数分裂是生物产生形状变异的一条重要途径(后期同源染体分离,非同源染体自由组合进入同一子细胞,使子细胞遗传组成具有多样性,做中岛之后带个体的形状表现发生差异前期的粗线期,非妹染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使同源染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增加了子细胞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变异)
二价体:联会时的一对同源染体称为二价体。二价体包含四条染单体,称四合体四联体
二分体和四分体:末期和末期分别形成二分体和四分体
同配生殖:指两种相互结合的配子在形态、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相同
异配生殖:个体产生的两种配子,形态结构相同、但大小不同
卵式生殖:个体产生的两性配子有着明显的分化,在形态、大小、结构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雄配子――精细胞(n)
雄配子体――成熟花粉粒(3n)
雌配子――卵细胞(n)
雌配子体――成熟胚囊(8n)
黑龙江北开职业技术学院
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2n
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2n)
花粉粒3n(2精细胞+1营养核)
胚囊8n(1卵细胞2极核2助细胞3反足细胞)
双受精:被子植物中,一个精核与卵细胞融合为合子,将来发育成种子的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为胚乳核,将来发育成种子的胚乳
直感现象:种子的胚乳由于受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的某些形状,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种子的果皮或种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或种皮直感。(胚乳直感是受精的结果,而果实直感不是受精的结果)
无融合生殖:指不经过雌雄配子的融合而产生下一代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和单性结实[不属于生殖过程])
2孟德尔遗传规律
等位基因:体细胞内成堆的基因
表型:生物体的具体性状表现
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
外显率: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其预期表型的比率
表现度: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杂合基因对数
F2表型种类
劳动政策F2基因型种类
F2表型比例
F2基因型比例
1
2=2ˆ1
3=3ˆ1
(3:1)ˆ1
(1:2:1)ˆ1
2
4=2ˆ2
9=3ˆ2
(3:1)ˆ2
(1:2:1)ˆ2
3
8=2ˆ3
27=3ˆ3
(3:1)ˆ3
(1:2:1)ˆ3
n
2ˆn
3ˆn
(3:1)ˆn
(1:2:1)ˆn
如AABbCCDdEeFF    n=3
完全显性:指F1与亲本之一的表现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性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代的表现介于双亲之间,但偏向某一亲本
共显性:F1代同时表现出双亲性状
镶嵌显性:F1个体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双亲的性状,形成镶嵌图式
复等位基因:一种生物体中,同源染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揠苗助长教学实录
显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在杂合子中即可表现的称显性致死
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影响生物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的称为隐性致死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两对基因都是显性时是一种表型,分别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完全没有显性基因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产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作互补基因。
返祖遗传:杂交后代出现其祖先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积加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同一个性状,两对基因都是显性时是一种表型,分别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时是另一种表型,完全没有显性基因时又是另一种表型
重叠作用:两对以上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不管有多少显性基因,都是相同的表型,完全没有显性基因时又是另外一种表型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同一个性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能掩盖另一对显性基因的显性表现,前者对后者有遮盖作用,称为上位性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同一个性状,其中一对隐性基因能掩盖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抑制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同一个性状,其中一对基因对性状表达不起作用,但其显性基因能掩盖另一对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
互补作用
F2产生9:7的表型比例
Ft产生1:3的表型比例
积加作用
F2产生9:6:1的表型比例
Ft产生1:2:1的表型比例
重叠作用
F2产生15:1的表型比例
Ft产生3:1的表型比例
显性上位作用
F2产生12:3:1的表型比例
Ft产生2:1:1的表型比例
隐性上位作用
F2产生9:3:4的表型比例
Ft产生1:1:2的表型比例
抑制作用
F2产生13:3的表型比例
Ft产生3;1的表型比例
P52
3连锁遗传
完全连锁:分离世代不产生重组型的连锁遗传
不完全连锁:分离世代能够产生重组型的连锁遗传
相引相: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连锁在同一条染体上AABB x aabb
相斥相: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连锁在同一条染体上AAbb矿用猴车x aaBB(两者均指杂交组合)
连锁遗传、染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还是看书或PPT
4数量性状的遗传
纯系学说:自花授粉植物,系间选择有效,系内选择无效
多基因假说:1数量性状的遗传受多基因控制,单个基因对表型的作用比较微小,并且效应
相等,可以累加,呈剂量效应;
2微效基因与主效基因一样,位于细胞核染体上,遵从孟德尔遗传法则,具有分离和重组、连锁和交换、突变等性质;
3个等位基因之间往往表现为无显隐性或不完全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只有少数等位基因间具有显隐性关系;
4微效基因往往具有多效性,也有可能在某些性状上表现为主效基因;
5由于基因的重组和交换,在后代中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可以出像超亲遗传现象
加性效应:指等位基因之间无显隐性,对性状表达的作用可以累加,形状表现程度由相关基因的效应累加而成
非加性效应:等位基因间互作(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超显性)、非等位基因间互作(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下位作用)
遗传力:P102
近亲繁殖: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近交系数:指个体某基因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
全同胞:同父母的后代;半同胞:同父或同母的后代;亲表兄妹:前一代的后代
自交的遗传效应:杂合体通过连续自交,后代体逐渐趋于纯合;杂合体自交导致等位基因纯合,使隐性性状得以表现,从而淘汰有害的隐性个体,改良体遗传组成;杂合体自交能够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
回交的遗传效应:每回交一次,杂合体的频率在上代的基础上减半,经无数代回交,杂合体的频率趋于0,只剩下轮回亲本型;自交纯合方向不定,回交可定向纯合;对特定的基因型来说,回交的纯合速度高于自交
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双亲的现象
优势的遗传假说:显性假说: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优势是由于双亲显性基
因在F1杂合体中的显性互补和累加作用;超显性假说:优势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刺激发育的效应
两种假说的比较:共同点:都立论与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点:前者强调显性基因的作用,后者强调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既非相互排斥,又不能概括一切
10基因工程原理
水乡的日子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和转基因个体的鉴定
载体的基本要求:含有复制起始位点,能够独立复制;有多种限制性酶的酶切位点;至少有一个标记基因
11基因组学
基因组:生物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可分为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
12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指染体上的某一位点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与原来基因的对性关系
突变类型:形态突变、生化突变、致死突变、条件致死突变、渗漏突变、中性突变、抗性突变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重演性、可逆性、多方向性、利弊性、平行性
显性突变:aaAa;隐性突变:AAAa(显性突变在第一代就能表现,第二代能够纯合,而检出突变纯合体则需在第三代;隐性突变在第二代表现,在第二代纯合,检出突变纯合体也在第二代)
嵌合体:体细胞中发生显性突变,当代个体就以嵌合体形式表现出突变性状
增变基因:能提高突变率的基因
抑制突变:在原突变点外的第二点回复突变
基因突变的修复:1生物对有害突变的防护机制:密码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二倍体和多倍体,选择和致死;2DNA损伤的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复核后修复,SOS修复
基因突变的诱变:物理诱变:紫外线、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质子、中子、超声波和激光等;化学诱变: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类、抗生素类
13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细胞质遗传(非染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1正交和反交的性状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相对性状无显隐性之分;
2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表现性状分离现象;
3狗后代连续与父本回交,后代的核基因几乎全部被父本置换,但仍表现出母本性状;4有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形状,往往有类似于病毒的转导或感染特性
母性影响/前定作用克伦族:子代的表型不是由其本身的基因型决定,而是由母本的核基因型决定的现象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1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33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因   遗传   显性   表现   突变   性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