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基于行为与功能的街道设计:广州西堤为例

小红叶基于行为与功能街道设计:广州西堤为例
胡峰,吴荣华
摘要:街道作为城市最有生气,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以往设计往往重“道”轻“街”、重车轻人、重形象轻功能。总结目前城市街道设计的主要问题,梳理城市街道的8大功能:通行、交往、文化、生态、营业、康体、媒介等,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西堤案例中,运用PSPL调研法,从使用者行为需求和街道共享功能的角度提炼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的3大策略:空间分区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提出基于行为需求与共享功能的街道公共空间设计模型。通过实践,证明了该策略与模型指导下的街道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实现共享与活力、满足不同主体活动需求、创造品质街道。
关键词:公共空间,行为需求,共享街道,街道功能,PSPL调研法
The Urban Street Design On Behavior And Function——A Case Study Of Xidi
In Guangzhou
Abstract:City streets are the most vibrant and diverse public spaces in the city.In the past,the design of the city has always emphasized"street"and"road"is less emphasized.We summarize the main problems of urban street design,and comb through the seven functions of city streets,they are:passage,communisocket通信
cation,culture,ecology, business and recreation,etc.,which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design.In the case of Xid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experience and function of street,it refine three strategies:space partition,multiple functions, 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design is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 and the function of street space planning model. Through practice,it proves tha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strategy and model can improve street vitality,enhance user experience and create quality streets.
Keywords:Public Space,Behavioral Requirement;Sharing Streets,Treets Function,PSPL Research Method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为中心,共建共享的规划理念已成为新的价值导向。街道是连接人的生产、生活与居住空间,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1,2],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面貌与品质[3]。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就将道路包含其中[4],但现代城市往往强调效率优先,交通先行,重“道”轻“街”。国内惯于以道路为重点,而忽略了“街道”[5]。本文对“街道”的阐述源自《现代汉语词典》:街道,旁边有房屋的较宽道路。有房屋意味承载生产生活等功能,宽阔道路则示意街道的通行功能。故街道规划设计需同时考虑其生产、生活与通行功能等。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城市街道集公共空间与交通空间一体。某种意义说,对街道的体验就是对城市的体验[1],且未来城市作为运动中的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特征的集中体现[6]。因此,本文将街道作为广州城市建设精细化、品质化、人本化的代表性空间,拟从街道的公共属性出发,分析街道承载的功能,妥善
处理“街”“道”关系,探索基于行为和共享功能的街道品质设计之道。为新一轮街道设计改造提供借鉴,使街道重回“最活力、最自由、最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
2街道设计现状问题与共享功能解读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于城市。”即人本身应是最需了解与关注的对象。街道作为人使用最多的公共空间,其公共性包括空间产权公共性、使用者使用与认同的公共性,是名副其实的共享空间,但目前,处于共有却无法共享的阶段。
2.1传统街道设计的问题
传统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下,街道的交通功能和工程实施性是设计重点,强调街道的布局、交通、管线等设计[7]。作为交通空间而非公共空间处理,忽略了街道中人的需求和其他功能的满足。往往面临:
(1)车行功能为主,人车矛盾突出[8]。通行效率优先下,人行斑马线、人行绿灯、绿道缺失;转弯半径过大,行人过街困难;人行道、自行车道狭窄,系统不连续。
(2)通行为主,休憩与休闲功能弱。沿街购物、休憩、交往空间少,街角空间未利用,忽略行人休憩与休闲需求,沿街业态布置与空间未呼应。
(3)各自为政,粗放管理与弱势体矛盾显现。市政空间和退缩空间分属不同建设主体,导致空间隔离。多杆林立、多箱布置、市政设施挤占步行空间,盲道往往形同虚设。
(4)统一为主,景观与文化功能弱。街道语言依照规范统一设计,造成街道设施样式单一、颜杂乱,界面单调,观感不强,“万街一景”普遍,快速发展与历史传承矛盾凸显。
2.2街道的多元需求与共享功能阐述
自宋起,街道逐渐成为生活与商贸中心[9]。作为人日常活动的场所,街道被不同人使用,形成各有侧重与关注的使用体验,如购物人关注街道的临街宽度、透明度、功能和店铺密度[10]、外地游客关注街道景点、标识、可理解度与路宽[11]、居民则对街道实用性与安全性要求较高。
氯化铯伴随人们生活需求升级,新城市主义的街道设计范式逐渐兴起[12],街道设计正从交通主导逐渐向生活导向转变。认为“街道”集商业、休闲、交流和交通功能于一体[13],城市的居住、生产、生活空间高
度叠合在街道空间[9],街道混合用途更有利于城市有序,活力发展[14]。规划者也越来越关注街道的交往、文化功能[3]等。基本理念扩充为以人为本,满足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15]。总体上,街道功能可归纳为:通行功能、交往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营业功能、康体功能、媒介功能等8大功能。但随着城市机动性发展,街道不同功能间的矛盾冲突日趋明显,这一问题也成为街道设计需处理的重点问题[6]。
表1城市街道共享功能一览
Tab.1Functions of city street
3.1案例选取
西堤,位于广州主城珠江西段,始建于二十世纪初,长度500米,是本次的设计范围。西堤历史底蕴深厚、生活气息厚重、商业氛围浓厚,集三车道单行线、北侧临街商铺、南侧滨江休闲道为一体。街道两侧集中众多历史文保(图1)。
图1西堤
Fig.1The case study area of XiDi
选取西堤为示范主要基于三点原因:○1西堤是广州著名历史文化滨水街道,国家级文物单位粤海关、省级文物单位邮政博物馆、市级文物单位南方大厦、塔影楼和系列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可谓“游走一次西堤,走过一个世纪”。同时,西堤是沿江休闲景观带的重要组
成段。文化和旅游功能突出,但现状市政设施样式单一、文化缺失;○2现状人车矛盾突出,车行道上人行横道缺失、北侧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不足1.5米、自行车道不连续、市政设施布局混乱,这也是目前街道的通病;③使用者类型和数量众多。历史街区的西堤,也是广州专业街的缩影,北侧沿街建筑属广州二手电子批发市场和服务周边老区的生活商业带。范围内分布三个电子城一个公交站,居民、商贩、游客、乘客等众多使用者在空间中步行、骑行、车行。街道如何合理安排不同人使用空间值得探讨。作为城市历史街道、滨水街道和商业街道,西堤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解决上述问题可为多元城市功能的街道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参考。福建省公务员应急管理网络培训平台
rsp
图2西堤现状问题
Fig.2The problems of XiDi
3.2研究方法选取
以往规划设计往往注重公共空间的形象营造,忽略公共空间作为交往、活动、链接功能的场所意义[18],未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19]。“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 调研法),以扬·盖尔的公共空间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针对公共空间质量的评估方法已得到广泛运用。通过地图标注、计数、访谈与观察,最终得出:哪些人、有多少人、在哪里、开展了哪些活动、停留了多少时间。本研究拟采用该种方法,通过2016年9月11日-17日连续一周调研,地图标注人车通行与停留的主要空间,节点、流线与流量等,通过摄影记录人空间行为,通过访谈询问空间使用体验。
3.3西堤使用者行为分析
随机访谈157位街道使用者,数据表明:西堤的使用者中,本地居民日常穿行/停留占
48%、游客游览观光购物占36%、商贩货物通行占8%、乘客搭乘公交目的通行占3%、其他人占5%。慢行方式中,92%的为步行者,其余为骑行和滑行。
浙江气象台天气预报对于居民,街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游客,街道是体验的一部分;对于乘客,街道直接影响出行安全与效率。西堤的使用人空间行为类型借鉴《交往与空间》的3种户外行为类型[20]:必要性活
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交往。必要性活动发生在本地居民身上,一般为点对点直线模式,中途停留次数少,对空间要求以实用性为主;自发性活动主要发生在游客身上,一般为随机模式,中途停留次数多,对空间要求美观性、实用性兼备。社会性交往发生在等候过街、候车、休憩、购买等时的交谈,更注重空间舒适性。空间体验问题可概括为27小点、3大矛盾:人车矛盾、快速发展与历史传承矛盾、粗放管理与弱势体矛盾(见表2)。
表2西堤使用者及空间行为与体验一览
Tab2.A view of the user and space behavior and Post-use experience of the Xidi
使用者的空间行为模式可分为3大类型:1、移动。车行、行走、推婴儿车、滑滑板、推货物、骑行等;2、驻足。寻路、攀谈、拍摄、观望、等候过街等;3、逗留:坐在椅子/花基/台阶上、等车、饮食、购买、健身等(图3)。不同人和行为在分布上呈明显差异(图4),攀谈、健身、休憩等自发性行为与社会交往主要发生在南侧慢行带,如游客主要在此空间;本地居民主要在北侧慢行道;乘客集中在街道转弯处和码头、公交站;商贩集中在电子城。已有研究表明,自发性行为与社会交往越活跃,街道的空间环境越好,越有活力[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3:2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3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街道   空间   功能   城市   设计   行为   共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