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研究——基于“互联网+”视角

189随着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以及网络
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尤其是手机
网民规模不断增加。根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自
2011年以来,我国日均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呈现逐年增长
的趋势。2018年我国日均使用智能手机时间突破100分钟,
达到115分钟,2019年我国日均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为134
分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无法阻挡,但我们也要看到“危
中有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
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达到80.8%,数据证明人们
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从未停止。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
+”技术对传统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模式进行运营和创新,打
造“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模式使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能够面
向大众惠及更多读者
一、“互联网+”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运营图书馆需要深刻了解图书馆服务的
本质和发展历程,图书馆服务的本质是发挥丰富的馆藏文献
资源,满足读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服务的历史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三个阶段,在
“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引领下,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认为
图书馆服务下一阶段将进入智慧服务阶段。2003年,芬兰图
书馆学者艾托拉最早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不受空间限制且
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乌恩(2012)认为知识服务是智
慧服务的基础,利用创造性的智慧对其进行拆分、细化和再融
合,而产生的新的增值产物[1]。李婴(2016)提出,“互联网+”
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
布局、服务智慧化、加快移动图书馆建设以及智慧图书馆移动
社交生态[2]。吴宇芬(2017)认为通过打造读者广泛参与的人
性化互联空间、构建开放性大数据知识平台、搭建物理世界与
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是图书馆智慧服务需要[3]。叶艳鸣(2018)
提出,利用后台庞大的数据,智慧图书馆可以将资源、空间和
读者构建出一个高效的信息生态结构,通过对读者行为的分析
和深度挖掘,图书馆可以根据分析结果为读者提供资源推送、
阅读建议。总的来看,本文认为“互联网+数字图书馆”不仅
仅是二者的简单叠加,更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时代
下的各种软硬件设备,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公共图书馆的
服务创新与变革,为民众提供多样式、全天候的图书馆服务,
使图书馆资源不再“蒙尘”。
二、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理念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可以有效协调读者与
馆员之间、资源与服务之间的集成和融合,形成智慧化的协
同有机体,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是“智慧化服务”[4]。
(一)优化顶层设计,重构组织结构
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需要解放思想,深度运用
“互联网+”技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创新发展理念,为线上
线下读者提供综合服务;要深度贯彻落实2018年1月1日颁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把智慧图书馆建设纳入图书馆战
略部署,将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整体技术架构有机结合,
从战略高度制定智慧图书馆建设行动方案。以从顶层设计为出
发点,组建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
(二)加强馆员能力建设,支撑智慧化服务
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馆员,在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
升级过程中,馆员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
转变,从服务内容看,由传统的以“资源”为中心向以“读
者”为中心转变;从服务方式看,由“被动管理”向“主动
服务”转化。主动采用数据分析挖掘等智能技术满足读者的
隐形需求[5]。面对如此形势,图书馆要谋求发展和出路,服
务意识是最先要树立的观念,图书馆需要组建一个优秀的服
务和管理队伍,对馆员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做
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提升数据分析、与读者互动、用户行
为分析等核心能力,为智慧图书馆服务做好支撑。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智慧服务能力
智慧图书馆建设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支撑,目前,国内中
大型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平台服务模式,纷纷建立自
己的门户网站,但这远远适应不了互联网行业的变革速度。
在新的形式下,智慧图书馆应该逐渐探索手机APP进行业务
推广,读者不仅可以在客户端进行图书阅读,还可以与志同
道合的读者进行互动交流,相互推荐好书,动态显示书籍人
气排行,达到学习推广的效果。
智慧图书馆不是单纯的“线上图书馆”,更多的是“线
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下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包括标
签智能转化设备、自助借还机、智能盘点设备、智能机器人
等方面。对读者而言,智能化设备可以快捷查询馆藏信息、
借阅记录,自助借还图书资料;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而言,智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能化设备方便其进行流通管理、图书编目、数据统计等业务
的智能化应用,对工作流程进行了极大地精简,降低了工作
量,有效提升了服务和管理的效能[6]。
三、“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深
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研究
——基于“互联网+”视角
廖 丹
(蚌埠医学院图书馆,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开始逐渐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升级,智慧图书馆也是对传统图书馆模式的创新。本文基于“互联网+”特点和智慧图书馆特征,从顶层设计、馆员能力、新型技术等方面提出智慧图书馆服务理念,并从用户感知反馈、信息数据平台、空间优化、互联网合作平台等层面提出图书馆智慧服务推进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
【作者简介】 廖丹(1991—),女,本科,研究方向:读者服务,公共文化管理。
190度整合馆藏资源、馆员、用户等资源,提升图书馆智慧服务
能力。
(一)建立感知反馈系统,准确抓取用户需求。
传统的用户感知效果是基于读者对图书馆软硬件满意度以及读者与馆员面对面沟通接触产生的,是用户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整体印象和感受。而智慧图书馆想要做好用户需求分析,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交互性、及时性的用户反馈感知系统,多方面对各类读者信息行为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依此为读者提供感知化和精准化的服务。
(二)构建数据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对原有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进行不断更新升级,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策略、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借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数据无缝衔接。信息数据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对读者各类信息数据的清晰、挖掘和深度分析,提升智慧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中智能控制和智能交互的能力,具有开放、共享、协同、快捷等特点[7]。
(三)创造良好阅读空间,优化用户体验
现代化读者对阅读空间和阅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来到图书馆的读者,不仅是为了浏览借阅图书文献资源,还希望得到实体空间上的舒适体验。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11.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近80%的空间面向用户开放,书库面积仅有2500平方米[8]。可以看出,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打破传统的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阅读空间,建立多功能互动空间的综合型共享空间,实现传统阅读空间向综合型空间(如思维空间、创新空间等)的转变,在虚实结合的空间服务体系中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力。
(四)加强在线合作与共享,实现融合发展
对图书馆而言,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机构合作更加高效和快捷。想要实现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图书馆现有的数字信息化的优势,与科研机构、书刊服务商及高校图书馆等深
渠道联盟度对接,丰富在线馆藏资源。在线合作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减少了用户的时间成本,使得读者可以实现在线阅读,也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功能,也提供了发现问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有助于实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的目的,达到“1+1>2”的效果。
四、结语
科技进步催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为图书馆由内容服务(知识)向需求服务(智慧)转变提供了助力,图书馆智慧化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转变是发展的必然。图书馆智慧化要围绕“信息资源—用户体验—馆员能力—服务模式”来开展,以优化图书馆线下服务为基础,利用后台大数据,结合物联网等新的技术手段,构建基于资源智慧化的平台,在精准推送、个性服务、阅读推荐等方面寻求突破,做好线上线下服务工作,实现图书馆整体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
作,2012(5):102-104.
[2] 李婴.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和管理模式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5):168-170.
[3] 吴宇芬.“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探究[J].
改革派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2):182-185.土司文化
[4] 龙军,向宏华.智慧社会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策略研
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2):12-17.
[5] 胡安琪.“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研
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9,32(2):19-24.
[6] 袁红军.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3):109-112.
[7] 温柔.“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服务能力提升策略[J].图
书馆学刊,2017,39(1):46-48.
[8] 蒋颖.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20(10):136.
方案,从而降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发生风险的概率,或降低内
部控制审计风险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程度[3]。
(三)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披露
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是影响会计盈余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披露。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工作想要发挥出实效性,就要将监督管理信息进行公开,也就是对内部控制审计信息进行披露,保证内部审计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信息能够进一步对外披露,接受企业外部的监督和管理。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外部的监督,能够有效防止会计盈余质量出现虚假、不实等情况,避免因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决策。针对部分企业故意隐瞒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避免部分企业通过法律漏洞来获取不法收益。
(四)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同样也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会计盈余质量。针对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体系的问题,企业要
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监管,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都能够接受来自企业多个部门的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可以将企业的职工融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从而提高企业职工内部控制审计意识,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内部控制审计环境,发挥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以此方式来不断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铮.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
2018(24):77.
[2] 曾艳.浅谈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当代
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7):493.
[3] 薛青梅,张原,冯苒.内部控制审计、法律环境对盈余质
量的影响研究[J]. 会计之友, 2018(18):121-127.
(上接第160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1:2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31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图书馆   服务   控制   读者   互联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