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摘 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在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一种过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较大,不仅会给他人和集体造成伤害,而且还会使幼儿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负面态度,甚至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当今社会中的许多人缺乏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了解,这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攻击与暴力问题日趋严重,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更加受到社会以及研究者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介绍了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总结出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及表现,进而从家庭、幼儿园、社会这三大方面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讨论,从而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目的是让3-6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预防和矫正。家长、幼儿园、社会无论面对何种攻击性行为,都必须要客观看待,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采取爱与尊重的原则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解决策略

1 绪论
火力发电厂节能技术
1.1 研究背景
在3岁以前,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特别是现在幼儿被大多数家庭成员置于中心地位,在生活中,家庭成员总是试图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甚至是幼儿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某种需求。自我为中心的立场恰恰就被幼儿利用了,使其从中获取各种各样需求的满足。幼儿因为身边缺少能够让他们进行威胁和施展暴力的对象,以及父母在幼儿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和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溺爱,从而使得幼儿的攻击性受到压制。由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的影响,使得幼儿逐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建立,而且还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多。在幼儿入园后发现其生活的环境与之前大不相同,潜在的攻击倾向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刺激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我国曾有相关学者表示3-6岁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教育问题和解决策略具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directui界面库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给他人和集体造成伤害,也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此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和其他幼儿的教育问题区别开来,真正的了解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中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更多3-6岁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教育者和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让3-6岁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健康成长。
研究意义
本文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上,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上,我们对3-6岁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结合实际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给幼儿教师可供参考的建议,让幼儿教师能更好的去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预防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让更多人知道如何去教育和爱护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帮助和发展。
符跃兰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研究的内容大多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控力的关系、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或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我国学者张文新指出,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也在不断的变化,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1]。陈昌凯与徐琴美研究表明,3-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选择攻击性行为的施展方式[2]。李浩丽认为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发布的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期刊、论文并不少,但是关于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不是很全面具体。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探讨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攻击性行为发生系统的解释说明趋于多元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多拉德(Dollard)通过研究提出了挫折侵犯学说,他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避免痛苦、寻求快乐的反应,并且挫折越大侵犯越大。班杜拉提出,面对攻击性行为不仅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伤害意图,同时还要考虑个体的社会判断,他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和学习的结果。八十年代心理学者道奇(Dodge)研究表明攻击是行为发出者对信息的错误认知而引发的,他
强调个体在面对社会信息时的认知过程。费希巴赫等学者研究表明移情能力越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就越低,即行为发出者在体验他人的痛苦后可以有效减少自己对他人实施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我们可以通过移情训练、主题讨论,角互换等方法来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解决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国外学者其他研究成果包括:冲突情境的存在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前提,攻击形式、类型及诱因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等。国外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多趋于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且研究方法多趋于多元化。
综上所述,国内和国外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深入,面对着3-6岁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数量不断变化,我们可以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开展家园合作项目,让家长和教育者能够更好的教育幼儿。
1.4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明确了攻击、幼儿攻击性行为、亲善行为等相关概念,然后进一步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此为基础,从家庭、幼儿园、社会这三大方面分析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我所实习的幼儿园中真实的教学案例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解决策略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如何去做。
1.5 研究方法
在论文的研究中,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与鹟科攻击性行为有关的刊物资料,从而加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整理出相关的资料,为自己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成果。其次,运用了教育教学实验法,对两个幼儿园3-6岁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比较实验的研究更好的发现和验证其中的因果规律。第三种方法采用的是个别案例研究法,对幼儿进行跟踪调查、教育指导,摸索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策略。最后运用访谈法,有计划、有目的的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交流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话题,了解有关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具体情况。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攻击的概念
弗洛伊德(SigmunFreud)与洛伦茨(Lorentz)一致认为攻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行为发出者的侵略意向和攻击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积累起来时,就会采取暴力或破坏性的方式进行发泄,一定程度被解释为受环境因素影响激发出来的战斗力本能的临界值。攻击是一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让个体感到害怕或恐慌,并且想要逃避的各种形式的侵犯[3]。
2基尔霍夫定律.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对他人进行语言上的污蔑或身体上的伤害仙台病毒,也指做出不被社会规范所认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拉扯、打、踩、踢、咬、侮辱、叫喊名字、责备、威胁、大声嚷嚷、抓、暴力、骂人、抢夺、损害他人财物等等。包含了可见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也包含潜意识的攻击意图[4]。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2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幼儿   行为   攻击性   研究   教育   具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