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教学论》课程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
《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生产性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
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保护蔬菜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课程是目标:课程是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再现,有计划地说明人类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个人——社会能力。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在经验的全部历程。
传统的课程理论中习惯于把课程理解成既定的目标、规划、内容,是那些完全设计好的东西。随着对
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更加关注过程,关注课程的运行过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建构出的、生成出的经验同样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
因此,有学者提出有一个层次的课程,即,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
一般来说,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实施的过程应看作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2. 什么是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教育者所熟悉的,但对教学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技观点一直是我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学观。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和学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而且意味着学习者正在掌握所教的东西,“教”对于“学”,就如同“卖”对于“买”,如果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谁也不学也就谈不上教,所以“教学即成功”,事实上,他是在强调教学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学概念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体,是不可分割的,是学校教育中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独立论、包含论、相互影响论。
双江口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我们试图将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进行适当的整合,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把原有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中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和认识的整体来思考与设计。因为,从整体看,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以及研究的基本问题等都有许多一致之处,这就使得将课程与教学的一些问题整合起来成为可能。如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等,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阐述,既能简捷地认识与理解有关问题,又能更清楚地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但课程与教学必竟是两个多年来独立的研究领域,特别是教学论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所以目前还很难将两个研究领域完全整合起来。本书采取的做法是有分有合的方式,一些共同性比较强的内容,尽量将其合并。而一些相对独立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
保持课程与教学分开阐述。虽然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处理方式,但它有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本书在编写时主要是通过在总体上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及其可以相融合的部分加以论述的同时,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具体问题分别进行阐述。编写体系和结构包括四大部分。第一个方面是绪论部分,这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概要式的论述。第二部分是把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三个问题整合起来阐述部分。第三部分是从课程研究的角度阐述的,是对课程问题的相关内容的具体阐明。第四部分是对教学的基本问题的阐述,这对从事在教学第一线中的学员不仅仅是教学理论知识上的提高,也对以后的实践能力得到启示与提升,有所促进。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本书及其教学录像教材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并适当介绍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流派。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理论和观点,如课程论学者泰勒(W. Tyler)、艾斯纳(W. Eisner)等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观点。
二是密切结合中小学改革实践。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离不开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分析与认识,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任务。
本书的写作注意了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比较系统地阐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入一些实例,结合有关理论研究和分析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实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编写过程中,正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计并开始实施之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是多年来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是将有关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必然涉及到新课程的有关问题。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研究对象。新课程中具体地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的理论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也为分析了解新课程提供了研究基础。对于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与管理者来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和研究有关课程与教学问题是一个难得机会。同时也可以从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提出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有关问题。如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认识等。本书的有关章节尽可能与新课程改革问题相结合,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了阐述,结合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也为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线索和研究的思路。
三是把有关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课程与教学论也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学科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整合发展起来的。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传统学科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学科体系。课程论是近些年发展很快的一门学科,特别
是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课程论更是一门十分活跃的学科。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在教育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主张两门学科独立的,也就是课程与教学二元独立模式;有主张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这就是大课程论模式,在欧美各国和日本是比较认同的观点;有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课程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大教学论模式,这是比较传统的观点,我国在九十年代以前由于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对此观点是比较认同的;有课程与教学既有交融处,也有相互独立之处,这就是课程与教学交叉论模式;有课程与教学之间只是存在联系,而没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也就是课程与教学二元相互联系模式。理论上的争论和不同观点可能不会很容易地取得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课程与教学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又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文章与人品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概括介绍,包括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二者的关系、本学科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这章是对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的简明扼要的论述。通过这种宏观的介绍,使学习者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这也就是第一方面的所涵盖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十四章。是将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三个问题
整合起来阐述的,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在这里课程与教学两大方面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所以从整合角度对此加以论述,这就是本书及其录像教材的第二大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第五章到第八章。主要是课程问题,从课程研究的角度阐述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本书的第三大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九章到第十三章。是教学理论的几个问题,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这是本书的第四大部分。
五、《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要点
1.课程学习和考核的总要求
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习分析与反思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运用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原理、规则和策略,分析现实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养成研究、反思的习惯。本课程的学习重视形成性考核,期末考试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也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用能力的考核。
凡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全体学员,都必须参加本课程的考核。
2.课程资源与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主学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10学时(5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2学时(100分钟)、形成性考核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IP课件和文本格式材料)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地市电大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课程组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
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重点是要掌握课程、教学概念及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重点是要掌握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影响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课程设计,重点是要掌握课程设计基本理论,包括课程设计取向、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培养运用理论把握当代课程设计发展趋势的能力。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重点是要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设计原则和方法,理解新课程目标特征,培养在课程改革中应用三种目标模式的能力。
第五章课程内容,重点是要掌握有关课程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和呈现方式。培养运用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现有的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重点是要理解和掌握课程类型与结构的基本原理,包括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药品评价
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类型与结构上的变化,分析和指导课程实践。
第七章课程实施,重点是要理解有关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实施的不同层面和水平、策略以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成效,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课程实施问题。
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重点是要掌握课程管理及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培养运用校本课程开发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理论分析实例的
能力。
第九章教学过程,重点是要掌握教学过程的一般理论,包括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等,培养分析实际教学过程阶段的能力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分析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十章教学模式与方法,重点是要掌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理论,包括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培养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重点是掌握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演变,课堂管理策略等,培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策略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实际的能力。
第十二章教学手段,重点是掌握教学手段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一定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
第十三章教学艺术,重点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培养应用课堂教学艺术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评价,重点是掌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CIPP模式。教学评价的档案袋评价和课堂观察。培养相应的应用能力。
4.《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余自学为主,学员自学本课程文字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各地市电大教学部门宜适当安排课程面授辅导、练习作业、专题研讨或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等相应的环节。
一般而言,绪编和设计编的内容(第1-6章),宜重视理论教学,强调自学基础上重点辅导,各地市电大可结合课程改革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施编的内容(第7-9章、11章和14章),在强调自学为主的同时,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或专题研讨,更加突出课程管理方面的规范和要点;方法编内容(第10章、12章和13章)的教学,宜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或现场观摩,明确改进教学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规范,宜重点强化练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思考学习好的经验,并通过适当训练来形成能力。
期末考试是检验学期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平时学习的形成性考核,也是促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以致用质量的重要手段,各地市电大宜重视使用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加强平时的学习过程管理。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进行,范围涵盖文字教材第1-14章的全部内容。建议采用课堂辅导、
电视教学、练习作业、实践考察、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安排适合本地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处理好课程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中央电大课程组提出了一份“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7:2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教学   问题   研究   理论   学习   过程   分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