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教研支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的实践

加强区域教研支撑——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的实践
□朱
中国西部资料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杭州310003)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摘要: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是提升区域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
教研的支撑作用,关键在于准教研的支撑点:队伍建设,是支撑的基点;课程意识,是支撑的难点;方式变革,是支撑的重点;教学研究,是支撑的热点。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从以上四个角度对教研的支撑作用做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踏雪寻梅合唱
关键词:区域教研;教研支撑;教师专业发展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这一提法极大地鼓舞了教研工作者的信心,同时也给广大教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教研的支撑点如何寻?教研如何真正起到支撑的作用?
教而不研,教学水平不可能有提高;研而不教,教学理论必然缺乏渗透的土壤。同样的道理:支撑不准,教学水平不可能有提高;支撑偏差,教育甚至会误导。鉴于这样的认识,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秉持一贯的传统,认真梳理教研的支撑点,探寻教研支撑的有效途径,让教研真正为教学服
务,做到教研相长。
一、队伍建设:教研支撑的基点
《意见》提出,我国实行五级教研联动机制:除教育部课程中心外,还包括省、市、县(区)教研部门以及学校教研组。因此,教研的队伍建设基本上包括两类人:专职的教研员队伍和学校的一线教师。这两者缺一不可。专职的教研员队伍薄弱,会影响整个区域的教研水平。教研员一旦只能做会议的组织者和工作的布置者,必然不能很好地支撑教学。学校教研力量不足,教师就会因缺乏教研的意识与能力陷入职业倦怠而不能自拔,必然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当然也就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市教研室从不同的层次抓队伍建设,
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是提升区域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教研支撑”便成为全国教研工作的纲领性导向。本期“特别关注”栏目,我们以“加强区域教研支撑”为主题,约请了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的专家,从区域教研的总体工作、区域德育工作、区域学科教研员能力提升以及区域学科评价等方面撰文,介绍杭州市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供广大教研工作者参考。
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强调学术引领
市教研室很早就实行学术沙龙制度。每位学科教研员根据自身关注的学科热点话题与全室教师进行交流。我们要求教研员随时关注学科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并能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因为不同的学科教研员有不同的认知角度,讲述者可以对自己的同行讲清学术问题,但要让非专业的旁听者也能理解、感悟观点,就需要讲述者投入较多精力,做更深的研究。这对讲述者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这一制度实施了十多年,让教研员始终保持学术的关注度与教研的敏感性,从而带动整个团队,大大提升了教研员的学术引领水平。
(二)搭建教研团队
学科教研需要有骨干团队的支撑,否则教研会缺乏其辐射力与有效性。市教研室要求各学科有梯度地构建教研团队,如:示范引领团队——各学科专门成立杭州教研大组,请负有盛名且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杭州教研大组成员,并承担教学评比、论文研讨、教学示范等任务;教学中坚团队——极力激发中坚力量的积极性,组建课程标准解读小组、新课程研究小组等,发挥其专业特长与教学经验;青年骨干团队——每学年开学的第一周,各学科都会召集第一年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开会,为他们近5年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并专门成立青年教师研究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引导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三)开展分层培训
队伍建设是教研支撑的保证,而一线教师的发展又是队伍建设的关键。为了让广大教师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市教研室持之以恒地完成了如下几项重点项目,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开展规模浩大的杭州市教研组长培训。我们知道,教研组能否支撑学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的引领。为提高教研组长的整体水平,从2007年始,杭州市就组织中、小、幼各学段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开展培训。培训采用专家引领、活动观摩、同伴互助等方式,帮助教研组长明确教研活动常规化、主题化、校本化和课题化的必要性,掌握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法与策略。迄今为止,教研组长培训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二轮,并延伸到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全市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作用。(2)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市教研室还组织了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这种理念引领、资源共享、教学相长的培训形式,对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3)在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局统一领导下,市教研室还承担了“名师公开课”“名师微课堂”的录制任务,推出一些名优教师,把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录制下来,并展示给全体教师。这项工程虽然浩大、艰辛,但其影响与辐射作用却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
二、课程意识:教研支撑的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而现实中,课程意识的缺失是教研缺乏支撑的主要表现之一。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上存在着就教材讲教材、就知识讲知识,缺乏从课程的高度理解教材、开展教
学的现象,甚至把课程改革狭隘地理解为教材改革。这不仅限制了自己的教学视野,更是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扼杀了其学习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开发角度单一、过多集中于兴趣特长类,顶层设计不合理、缺乏“五育并举”的意识,课程管理混乱、重开发轻应用等现象。对此,市教研室强化了课程意识的养成。
(一)以身试水做课程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意识、增强指导能力,市教研室教研员以身试水,主持或亲自研发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数学的认知数学”“英语戏剧表演”“物理视角看电影”“化学与烘焙”“趣味生物实验”等课程,以提升课程的指导力。
(二)主题调研研课程
在常规的教学调研中,市教研室增加课程设置、选修课实施、课程指导、课程规划、选修课程内容研究等调研主题,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与指导,同时提升教研员和学校的课程研究力。
(三)专题培训议课程
市教研室开展多种专题培训,研制课程设计的优秀案例,帮助学校完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各科的教学研讨中,要求学校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等高度来理解、落实学科教学内容,帮助广大教师形成课程意识。
三、方式变革:教研支撑的重点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也对教研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如何完成教研转型,让教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变革教研方式,让教研真正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为此,市教研室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专门召开了以“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教研支撑”为主题的教研工作会议,为近两年的杭州市教研提出明确的方向与思路。
(一)提高教研的实证意识
进入信息时代,运用大数据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市教研室要求学校教师通过分析、挖掘学生学习大数据,制订高效合理的教学计划,到最优的教学途径。教研员则要收集、整理区域教研大数据,改变以往教研活动凭经验、只重因果逻辑的现象,更多地关注教研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整理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性,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
(二)重视教研的实效要求
市教研室在全省率先落实教研员定点教
研制度——要求每位教研员落实一个学校,承担一定的听课、讲座以及教师指导等任务。此举的目的在于让教研员能始终保持对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师生敏感问题的关注,始终掌握教研的动态。
(三)强化教研的辐射作用
市教研室努力探究“互联网+教研”,为大范围同步教研提供了可能性。“互联网+教研”依托“远程教研”平台建设,实现远程教研的平台化管理。远程教研实现了教研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其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很多学科的教研活动惠及黔东南、湖北恩施等地,参会人员达到数万人,其教研的辐射作用非常明显。这种教研方式也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程序,提升了教研质量。
四、教学研究:教研支撑的热点
《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管课程如何改革,教育如何发展,课堂教学始终是主阵地。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研究只有围绕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支撑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首先,习惯性的教学态度。教师未能真正渗透学生主体的意识,有些教师甚至还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随意性的教学表述。教师由于对教材的解读不深,对学情的了解不够精准,课上不能讲清重、难点,不能清晰地呈现知识体系,不能对课堂教学作精准的表述。再次,传统的教学范式。教学“换汤不换药”,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对此,市教研室专门成立新课程研究小组,与教研大组成员一起着重开展了以下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教研的支撑作用。秦皇岛pm2.5
(一)研究课标(教材)
南京秦淮区通报1例核酸阳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一位教师尤其是教研员如果不能
sab
通透地解读课程标准,就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市教研室组织了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全员培训。培训要求全方位、深分析。
市教研室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课程理念、课程框架以及课程评价意识要理解通透,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考试的重要内容。近阶段,我们要求各学科关注三个研究点:第一,如何帮助广大教师理解、内化学科的核心素养,并把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目标,让它能真正在教学中落地?第二,如何真正理解学科的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三,如何真正理解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更为精准,就能透彻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从而帮助学生架构教材中的知识框架、提炼学科的思想方法。
(二)研究智育水平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慧不仅是一种知识与能
力,而且是各种智力因素(如知识、能力、技巧)和非智力因素(如情感、经验)等方面的融合体。我们所说的智慧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它还应该体现在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为人处世的得体、果敢与明智上。我们的课堂要培养的不是那种“巨婴”式的学霸,更不是培养那些智力优秀但智慧绝对不在线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智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清晰地形成认知结构:知识的输入碎片化,缺乏逻辑的引领与理性的判断;学不能用,所学知识不能同社会、生活有效结合——知识不能转化为认识,“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含量,机械记忆和机械讲述仍充斥课堂。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们要求各学科抓住两个点进行研究。首先,研究课前导学案与思维导图的设计,真正发挥“导”的功能,帮助学生有效输入、建构知识。其次,研究课堂教学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与表现。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这六大思维特性可用“理性思维”一词加以概括。理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通过高度机动、灵活的思维活动,表现出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探索规律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和发现新规律。
(三)研究教学模式
要改变教研中“旧瓶装新酒”的教学现状,就必须研究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研究分层走班教学。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学校的走班教学已经成为习惯与共识,但其更多地集中在分类走班。而要把走班推向深入,就必须认真研究分层走班——研究分层的科学性与分层教学的精准性,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大概念、大单元整合教学。当前,新教材的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多、教学时间紧的现象,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改变教学范式,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大概念、大单元整合教学是有效的手段。我们要求各科教研员组织力量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在各自学科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真正关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推向深入。
教研要发挥支撑作用,必须准支撑点,更要落实支撑点。具有中国特的教研体系,如何在新时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变革教研范式、改进教学策略,教研工作才能真正起到支撑的作用。愿以此与同行共勉!□◢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1:2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研   教学   课程   支撑   教师   研究   教研员   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