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艾略特《荒原》的用典艺术

解读艾略特《荒原》的用典艺术
山阳县教育局摘要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以晦涩难懂、征引渊博著称的现代派长诗。尽管评论界对其褒贬不一,但是它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本文通过对《荒原》中用典艺术的分析和研读,包括其用典的形式和分类,用典的原因,尤其是用典的作用,如深化主题、形成对比、引入他者话语、使语言凝练以及产生美感等,证实艾略特对既往作家的旁征博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传统观念和文化的肯定及推崇。
关键词:《荒原》 用典 形式和分类 传统的尊崇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语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
的诗人兼评论家,英国诗人托?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影响令很多人望其项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不朽诗篇《荒原》。美国评论家康拉德?艾肯
称《荒原》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及最有新意的诗篇之一”。I?A?理查兹称其表现了“整个一代人的困境”。曾对该诗大加斧凿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则称该诗为“一部杰作;英语中最重要的十九页作品之一。”《荒原》还曾一度被评论家们看作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堪与华兹华斯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宣言书的《抒情歌谣集》相提并论。虽然溢美声不断,但这并不意味着《荒原》问世面对的只有赞扬和认可,它也曾饱受异议和反对。由于《荒原》用典甚多,致使该诗屡受评论家的质疑,有的评论家将其称为“拙劣的模仿”、“拼凑之作”,或“文学片段的混合”,还有的评论家认为该诗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艾略特也因此被指责为“含混晦涩”和“自命不凡”的作家。松赞干布
湖北财税厅《荒原》一诗是否真的像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意义重大、美妙绝伦抑或像另外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令人迷惑不解、一文不名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反复分析和研读了该诗中的用典技巧,发现如果抛开其他角度不说,单从用典的使用和层面来考量的话,该诗的确不愧为一首杰作。
二 用典的形式和分类
在《荒原》中,艾略特在八十四处使用了用典技巧,涉及八个不同国家的五十五位作家,采用
了六种语言。用典的文字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小说、戏剧、诗歌、神话故事、自传、歌曲、民谣等等。《荒原》中的用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经典作品用典,如对莎士比亚、但丁、斯宾塞等作家的引用;二、圣经用典,即对《圣经》故事的引用,包括《新约》和《旧约》中的著名篇章;三、神话用典,譬如对西比尔、菲洛米尔及渔王等神话人物及故事的引用。艾略特用典角度之广、涵盖面之大、技巧之高明无不令读者叹为观止,乃至肃然起敬。
三 用典的原因剖析
艾略特之所以能够旁征博引,原因之一是其家庭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使然。艾略特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家庭。其祖父是一所大学的创办者,尽管在艾略特出生前就已过世,但却被艾略特奉为楷模,成为影响其一生的人物。其母曾为教师,酷爱文学及写作,并曾创作和出版诗歌和戏剧。因此艾略特在家庭中得到了浓厚的文化熏陶。此外他曾在不同的大学学习深造,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这些学习经历使他通晓了法国、意大利及德国等国的语言和文化,并掌握了古印度的语言、哲学及文学。另外,艾略特在哲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是罕有的有着哲学博士学位的诗人。据称艾略特也许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作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松崖别业图
此外,艾略特自己的诗歌理论也促成了其广泛用典。在其评论文章《玄学派诗人》中,他谈到“诗歌应该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顺序来表达意义”。在另一篇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说诗人写诗时必须意识到过去的存在,诗歌不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各种经历的集合。艾略特认为要想做现代诗人,想写表达时代的作品,就要了解过去,认识过去。他还认为诗歌的独创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把最不相干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由此可见艾略特的广泛用典是有前提依据的。
四 用典的作用
《荒原》中的用典在很多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深化主题、形成对比、引入他者话语、使语言凝练以及产生美感等诸多方面。首先来看一下用典在深化诗歌主题,表现诗歌的内涵意义方面展示的奇妙作用。艾略特采用众多典故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文明已经堕落到了一种只剩下“一大堆破碎的形象”的地步。通过一系列的引经据典,他不仅想描绘一幅现代荒原的画面,而且想让读者感受到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的痛苦。他力图复兴过去丰富灿烂的文化,一再强调了精神复活的必要性。因此,在艾略特的诗
歌中用典随处可见,被用来反映那些“破碎的形象”的片段。《荒原》有两个基本主题,即“荒原的荒芜程度”和“拯救荒原的尝试”,据此,该诗中的用典在深化主体方面也有两个作用:深化主题一:强调荒原的荒芜和贫瘠;深化主题二:寻一条拯救荒原之路。诗歌结尾,通过对东西方两种不同宗教作品(即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印度的《奥义书》)的引用,艾略特似乎在寻一条能够拯救人类精神荒芜的道路,抑或重塑激情,远离贪欲,抑或控制自我、同情施善,我们不得而知。
对比手法是艾略特在《荒原》中屡次使用的另外一种创作技巧。艾略特构成对比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用典。比如当他描写现代社会时,他引用或暗指过去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以形成古今对照,并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遐想和肯定,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厚古薄今的思想态度。艾略特在《尤利西斯,秩序和神化》一文中说,现代作家若想把当今社会的荒芜及混乱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唯一的途径便是反复利用古今对比。他认为现代世界的消极方面只能通过同过去世界的积极方面的强烈对比才能暴露出来。艾略特的用典主要构成以下几方面的对比,即生与死的对比、丰裕与贫瘠的对比、挚爱与淫欲的对比、美与丑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多重对比,死亡、贫瘠、淫欲和丑陋,这幅一战后世界的精神荒原图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
用典的另外一个作用表现在能够淡化叙述者的声音并能使多种声音,即他者话语,同时出现在一首诗歌当中。在《荒原》中,我们主要能听到两种类型的他者话语:第一种,形成该诗主框架的他者话语,主要是指来自韦斯顿女士的《从仪式到传奇》和弗雷泽博士的《金枝》;第二种,形成该诗内容的他者话语。另外还有形象人物的话语(如玛丽、酒馆中的两个女人和泰晤士女儿等人物的对话)、非人的话语(如雷电、夜莺和雄鸡等的声音)、以及以文学碎片形式出现的话语等等。因此读《荒原》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听一首交响曲。
此外,用典也使艾略特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具有了代表性和普遍性。包括玛丽?哈齐在内的一些评论者说《荒原》是艾略特自传性质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精神世界的荒原。而艾略特自己也曾说过如下的话:“对我妻子而言,这场婚姻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对我来说,这场婚姻使我产生了创作《荒原》一诗的想法。”(《艾略特书信集》卷一)然而我们所读到的《荒原》并非艾略特个人感情的宣泄,而是整个社会的呼声。用典为艾略特提供了一种他使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方式。用典把该诗所关心的东西从个人痛苦的领域里分离出来并使之来表达一种普遍真理。艾略特的渴望和失望在《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中到了回音;他的哭泣唤起了泰晤士河之美;他看到那些敷衍塞责、毫无感情的做爱之后的恶心在圣?奥古斯丁和佛教经典那里到了释怀的方式。因此,用典为艾略特到了更
真实的语言,使他能够避免直接承认个人生活的痛苦和不安。
最后,用典还为该诗带来了绝妙的美感。用典不仅可以产生对比、深化主题,还可以增加诗歌的美感。不仅艾略特自己诗歌的韵律,而且很多其他诗歌的韵律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少,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引自英国诗人爱德蒙?斯宾塞的《祝婚曲》中的著名诗行:“优美的泰晤士河,你轻柔地流,直到我唱完我的歌,/优美的泰晤士河,你轻柔地流,因为我说得不响也不长。”此外,用典还有诸如描写景、压缩篇幅等其他作用。正如英国评论家I?A?理查兹在其《艾略特的诗歌》一文中所说:“艾略特先生手中的典故是为了达到凝练而运用的一种手段,在内涵上《荒原》相当于一部史诗。如果没有用典这种手段,那恐怕就需要写十二卷书了”。lg km38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1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3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用典   荒原   诗歌   对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