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问题7】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

【他心问题7】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
本期我们继续来探讨大问题: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本期是他心问题这个研讨会的第七场分会,主要介绍奥地利哲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刑法修正案八解读对他心问题的解答。
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前六场的内容。笛卡尔是他心问题的挖坑者,他本来是想要破解怀疑论的,做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论证,确立了自我认知的确定性,但解决了怀疑论,却又造成了他心问题。密尔在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推导出,他人也是有心灵体验的。赖尔完全不承认笛卡尔主义的心物二元论的前提,主张要把所有第一人称的心灵体验全都翻译成对第三人称的行为倾向的描述,以此来消解他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他者的不可通达性是不可取消的,胡塞尔恰恰是否定了自我可以完全认识他心,从而构筑起了一种主体间性,为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提供了保障。丙酮酸激酶海德格尔08al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摒弃主客二分的生存论模式,此在从一开始就是在世之在,就是与他人共在,此在从一开始就对世界、对他人有一种先行于自身的领会。萨特认为,海德格尔的方案并没有解决他者问题,而是绕开了他者问题,因为在海德格尔取消了他异性,而在萨特看来,他异性是不可取消的,他者的主
体性就体现在他者能够将我客体化的人,他者和自我永远处在一种对峙的状态,相应地,自我也是在他者的注视下而建构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维特根斯坦一向认为,很多所谓的哲学大问题都是一种传统哲学的哲学病,这也就是说,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过度理论化,生造出一些不该反思的伪问题在那儿使劲反思,然后反思了半天也没个出路,就像一个无头苍蝇在一个瓶子里面飞来飞去也飞不出来,这些伪哲学问题包括他心问题,也包括我们这个频道第一期探讨的缸中之脑这个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都是哲学病。所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真正的好的哲学应当是一种,也就是说,要去传统哲学所犯的哲学病。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
一、哲学作为一种
看似是哲学问题,其实是语文问题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病的方法就是通过语言分析,让语言回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之中去,也就是我们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这样的话,那些伪哲学
问题就会被消解掉了。这也就是说,你一开始以为是个哲学问题,但其实是语文问题,如果把其中的概念和语法捋清楚了,你就会发现这问题根本不存在,你发现之前跟个无头苍蝇那样思来想去全是白搭,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
你的哲学的目标是什么?——给苍蝇指明从捕蝇杯中飞出来的出路。
——《哲学研究》
所以,本期介绍的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对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要解决他心问题,因为他若是想要解决他心问题,那正中哲学病的下怀了,维特根斯坦是要通过语言分析来化解掉他心问题,使得一些沉溺于哲学病的怀疑论者无计可施。
在哲学病之前,我们回顾一下病因,他心问题这个坑是由笛卡尔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笛卡尔主义者看来,对第一人称的内心体验,和对第三人称的内心体验是不对称的,我对第一人称的内心体验有一种直接的知识,是当下即知,并且是具有确定性的,是不可怀疑的。但是,我对第三人称的内心体验,也就是对别人的内心体验,是没有直接知识的,我们只能推知,也就是通过类比、移情、想象来推测别人的内心体验,它是可怀疑
的。所以,这才滋生了怀疑论者的怀疑:我对他人的内心体验是没办法确知的,他人到底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心灵体验,甚至,他人到底有没有心灵,他人到底是不是都是NPC,都是无法确知的。
维特根斯坦要化解这种怀疑论的入手点是,你们说第一人称的自我感知有一种认知上的特权,这里所谓的特权就是说,我有一种感觉,比如说我犯牙疼了,我的这种牙疼的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亲自知道,别人都体验不到,所以我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在认知上有一种特权。维特根斯坦要做的,就是清算这种自我认知的特权。维特根斯坦是怎么来清算这种特权的呢?他是通过语言分析来进行的,维特根斯坦问:存不存在一种天底下只有我自己知道的描述我们内心感受的私人语言?
二、存在私人语言吗?
金华艾克医院
我的话,你不懂
什么是描述我内心感受的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呢?就是我有一种感觉,然后我自己发明一种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这种语言在原则上全世界只有我自己能懂,其他人都
不懂。注意,是原则上只有我自己能懂,这不是说,你在公司办公室里小声嘀咕同事的坏话,旁边的人都听不到,这不是私人语言,因为你只要大声说出来,同事就能听懂。又或者说,把你放到外国的街头,路上的人都听不懂中文,你在大街上大声说中文,这也不是私人语言,因为外国人哪怕现在不懂中文,他们原则上是可以学会中文的。包括军事上的密电也不是私人语言,因为密码原则上是可以被破译的,它一旦破译的话,别人就是能够看懂的。私人语言是原则上只有自己能懂,而别人不懂的语言。
比如说我们来设想这样一种私人语言,你这时候牙疼了,这种牙疼的感觉特别独特,这时候你就掏出你的小日记本,你就在你的小本本上写下了一个符号,比如说,你写了一个S,这个S就是描述你此时此刻的这种独特的牙疼的感觉的,你就记住了:这个S代表了这种特定的一种疼痛的感觉。下回当这种特定的疼痛的感觉出现的时候,你就打开日记本,指着这个S说:那,S又来了。
这种语言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都不知道这个S是指什么。维特根斯坦问:存在这种私人语言吗?比如说,1月1日这种感觉来了,你记下来一个S,等到5月1日,同样的感觉又来了,你就想起来了,S又来了。但是,问题在于,你凭什么能说此S就是彼S呢?如果它没
有任何标准的话,如何才能保证你在不同时间里记下的S是指的同一种感觉?你怎么保证S没有用错?对此,你需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要不然你自己都记不住。这就好比你在小日记本里面写满了这种鬼画符,你可能当时还记得这个符号指什么、那个符号指什么,但用不了两个礼拜,你自己再打开小本本的时候,你自己肯定就搞不懂当初写的这些鬼画符是什么意思了。
这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在页边写读书笔记,一定要写得清楚明白,要假定自己三个月以后重读这些读书笔记,就相当于是另外一个人来看一样,否则的话,三个月以后你再翻这本书,还需要不停地参悟自己当初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一种语言它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规则才能被人看懂,如果是一种所谓的私人语言,它没有任何规则的话,你自己过段时间都看不懂。而一旦语言具有规则,那么这种规则就必须是公共性的,它只要能被你自己看懂,它原则上就能被别人看懂,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私人语言。
维特根斯坦举这个思想实验,是通过一种反证法,告诉我们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原则上只能我自己知道,但别人不可能知道的语言。但是,我们很多人常识上会
不自觉地相信存在一种私人语言,就像很多人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在自己的小日记本里面写各种只有自己当时能懂的鬼画符一样。为什么很多人不自觉地会相信存在一种私人语言呢,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因为人们潜移默化地抱持这一种错误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叫做指称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这就是说,一个词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这个词指称着一种特定的对象。
比如我们说“我疼”,这句话之所以有意义,就因为“疼”这个词指称着我们内心的一种疼痛的体验,因为这种内心的体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说“我疼”这话才是有意义的,正是在这种语言观的指导下,我们不自觉会觉得私人语言是有可能的,因为内心体验是私人的,那么语言就要指称这种私人体验,所以私人语言就是有可能的。
维特根斯坦不认可这种指称理论的语言观,为了反驳这种语言观,维特根斯坦为此又举了一个思想实验,叫做盒子里的甲虫(Beetle in a Box):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面都装着一只甲虫,但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盒子里面的甲虫长什么样子,却看不到别人盒子里面的甲虫长什么样子,别人盒子里的甲虫到底是金龟子,还是天牛,我是不知道的。阈值法
uicc
这个思想实验就是打了一个比方,盒子就相当于我们的身体,盒子里的甲虫就相当于我们内心的感觉,比如说是疼痛的感觉。维特根斯坦认为,每个人盒子里面的甲虫到底长什么样一点都不重要,它可以是金龟子,可以是天牛,它甚至是可以不断变形的,甚至,盒子里是空的也行,它并不影响我们之间去谈论甲虫。维特根斯坦说,“甲虫”在这个语言游戏里面是可以被约分掉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2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问题   哲学   私人   体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