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中重庆城市形象的他者化呈现与自我认知

广告与品牌研究
网络传播171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
他者化呈现与自我认知
周晓叶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化的深入,乐于使用短视频分享生活的外国人逐渐增多,博主在呈现自我生活状态,表达个人意向的同时也会侧面建构出所在城市形象,本文从他者化视角着手,通过分析外国人所发布的有关重庆城市的视频,了解重庆城市形象他者化呈现的特点以及主我与客我之间的认知差异。
关键词:短视频;重庆;城市形象;他者化;自我认知
收容教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市场经济催生了城市形象,经济全球化使城市形象站上了国际的舞台。[1]移动媒介时代,短视频不仅改
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也提供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契机。以抖音为例,据2018年9月《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显示,抖音平台中有关城市形象的视频均播放量是其平台播放量均值的1.2倍,可见城市是用户的广泛关注对象。[2]这其中不乏外国使用者,通过分享在重庆的所见所闻,生活状态等侧面展现了重庆形象。
一、短视频个人表达意向投射
(一)自我表达不受限制
利用短视频可以不限时间、场所的表达情绪。受众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首先利用自身所积累的认知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观看视频产生新的认知符号,最后结合二者将自己带入情景之中,与发布者形成情感共鸣,完成多个情感符号的散点投射。因此,发布者不仅通过视频分享,交流个人生活及旅游心得,同时也在视频中暴露出个人较为隐私的信息,例如兴趣爱好、社交关系、生活环境、意识形态等等,这种隐私的个人信息在被探寻、识别与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在发布的短视频中无意间透露出的生活景观也侧面反映了当下所处城市的一个面貌。(二)个人标签自我构建
美国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消弭了物质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情境不会孤立存在。[3]人们使用便携式镜头所完成
的表达呈现是有目的性的,从最早的观看到现在的自我表述,突破了人际传播的边界感,长时间在镜头中的呈现,向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甚至是个人隐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重标签,但在短视频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例如重庆的外国女婿、在重庆的外国美食博主等,他们发布的短视频具有连续性和故事性,当事人具有特定标签,并且由于外国人受到与我国不同文化的影响导致其视频内容令人印象深刻,所传递的内容受众也更广。(三)创作视频个人传达
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关注的重点。短视频的出现使得社交平台从公众叙事向个人叙事演变,由个人生产内容、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社交化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个人的社交记录与信息被全面展现在他者面前,不断更新的美颜滤镜功能,精心强化的个人叙事,提升了个人的社交满意度,也使他者在双向交流中进一步解读视频内容,产生新的联结。从碎片化到多元化,短视频促进了他者对自我的认知与判断。短视频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真实,表达过程中也会有剧本式的表演,但是总体来看至少能达到聚焦与被聚焦的假拟高效的自我呈现。[4]无人机与客机碰撞
二、重庆城市形象的他者化呈现特点
(一)个性化模仿凸显江湖气的市井万象阿倍仲麻吕
重庆的方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广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方言是代表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也是城市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他者’视域下的城市纪实影像建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YBCB095;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阿西土陶
动经费项目“战略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对周边国家传播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55010)。
作者简介:周晓叶,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新媒体与影视传播。
武夷学院图书馆
广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  2021.2上
网络传播172
的重要承载媒介。央视网抖音号就曾发布一条名为“外国小重庆话八级把搭讪的小哥哥‘吓跑’了”的短视频,体现了外国朋友通过模仿学习体现出对重庆方言的高度喜爱。短视频里面出现的“丈母娘”“捡撇脱”“你啷个嫩个嘞个呀”等相关方言,构建了一个市井生活化的重庆形象,也是一个接地气的江湖气的重庆。“朝天门”“解放碑”“李子坝”“磁器口”“雾都”等相关词语,则是构成重庆空间的重要符号。通过视频内容的传播,方言使受众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甚至融入到了具体的城市场景中。(二)“奇观化”误读中国属性的社会文化
在与重庆相关的短视频中,众多具有明显“中国属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被创作者用“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展示,最直观地表明了某些发布者的思维惯性和立场。这里的“奇观化”是指在短视频中,对一些重庆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容素材依据自我的认知进行描述和处理。比如“吃货老外TheFoodRanger”发布的重庆相关短视频中,主角游走于重庆的街巷,带观众去发现、探究在西方人眼中“不同寻常”的事物,例如纷繁杂乱的电子竞赛场、灯光诡异的地下通道或偏远地方的重庆食物等。相较有波折的剧情来说,这种充满他者的、奇异的景观更能刺激受众在观看时的猎奇心态。虽说视频博主可能表达的并不是对重庆社会文化的偏见,但传递出来的内容却因为文化误读而导致理解差异,使得看过该视频的其他海外受众可能认为重庆只是视频呈现出来的那种形象。(三)“偏向性”的议题设置歪曲重庆形象
短视频中关于重庆的内容侧面反映了该城市的细节,从标志性的景观建筑到路边随处可见的一花一草,都包括了重庆城市符号的元素,这些符号与用户的日常生活也紧密相联,体现了创作者从微观角度探索城市形象的思路。短视频的参与式分享可以营造“在场”的效果。但因议题存在某些误解性使得重庆形象在传播中出现歪曲现象,特别是在场效果有利于受众融入到情景中时,更容易产生误读。例如“莎莎妹儿-Lisa”发布的短视频是在重庆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个主题是“在重庆的外国妹儿一个比一个凶”,展示的是重庆酒桌文化——划拳。自我认知该行为很正常,但在有些外国人眼中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侧面歪曲了重庆形象。
三、自我认知的差异化
(一)文化壁垒影响认知差异化
“自我认知”这个概念可以凸显自我的主体性,充分了解自我认知可以消除认知危机[5]。他者化短视频所呈现的重庆文化是单一肤浅的,外国人热衷于重庆的火锅、小面等街头美食,但追求的仅是味道,并不会深究火锅的来历、意义等。外国人对重庆饮食文化的不了解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传递的壁垒性。在自我认知中,火锅代表的是重庆的态度,热情、包容。勇猛刚毅的巴渝文化、婉转逶迤的三峡文化、海纳百川的移民文
化等等,使重庆火锅饱含着重庆城的豪迈、温婉、包容、大气、平等、智慧、幽默等文化特质。(二)建构符号影响认知差异化
济南的冬天笔记重庆形象的构成符号众多,从自我认知来看,包括景观符号、音乐符号、科技符号、饮食符号、人物符号等,充分构建出一座有血有肉的城市形象。但对于他者化所呈现出的重庆形象符号最多的却是饮食文化,这样容易传递出干瘪的、片面的城市形象,并不能让观众更全面地认知重庆。尽管视频博主已经亲临现场进行体验,但在更深层面对城市的认知还不够,他们潜意识里面先调动的仍旧是已知的相关内容。(三)价值观念影响认知差异化
个人主义在西方国家是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不可侵犯的第一信条[6]。而在“笨老板”博主的视频中体现出来的则是中国的一种家庭式集体主义。虽然能看到博主在努力融入这种氛围,但是因为本身的价
值观差异仍然会导致家庭出现一些问题。西方文化体现出来的是浓厚的个人主义,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评估和阐述我国城市的社会文化现象肯定会有文化误读。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出现在他者化重庆的相关视频中,比如在重庆生活、旅游的外国人等题材。而个人主义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恰恰形成短视频在拍摄视角、叙事手法以及视听语言上的不同。
四、结语
在他者化的传播视角下,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需要正视。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他者叙事”的根本原因。短视频虽然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但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传播,避免同质化,到独属于重庆的城市特点,深度挖掘文化符号,降低文化误读,提高自我认知建构,成为移动媒介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1]
蒋丽.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与实践-以广州市为例[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08):89.[2]
杨茜.用户短视频传播下的重庆形象构建——以“抖音”APP 为例[J].今传媒,2020,28(01):28-30.[3]
[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56.[4]
王涛.移动社交短视频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变革[J].新闻传播,2018(12):11-18.[5]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3.[6]
熊伟.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D].武汉大学,2010(02):34-45.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4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2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重庆   视频   文化   传播   城市形象   符号   认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