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陷阱——他者的误认

视觉的陷阱——他者的误认
关键词 拉康 镜像 自我 他者 误认思维定势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是法国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他引入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经典理论,把精神分析学派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也给文学批评和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拉康诸多的著述当中,“主体”问题一直是其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在他的主体理论当中,人成了各种关系中的符号,一旦赖以存在的关系消失,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在他的理论中,镜像阶段是自我(主体)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是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完全是由本源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面对着镜子,高高兴兴地将映在镜中的自己的、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
一、主体的自我确认
1936年8月,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拉康提交了他的著名论文《镜像阶段》。这篇论文确立了拉康在精神分析学界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研究的基调和方向。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他认为,6个月大的婴儿,当第一次看到自己镜
中形象的时候,会手舞足蹈,兴奋不已。这是婴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形象,它让婴儿摆脱了对自我形象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婴儿在视觉的导引下,想象性地纳入了眼前镜中的这个完整的身体的统一性,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东西。
拉康首先是从对6个月到18个月的幼儿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了这个现象。他描述了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起初,婴儿的身体处在一种不和谐状态之中。婴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无法随意支配自己的四肢,也无法控制和协调自己身体的其它部分。因此它的感觉和对外界的体验都是不确定的。拉康用了一个双关语“l'hommelette”来称呼此时的婴儿。这个法文词一个意思是“小人”,另一个意思是“像鸡蛋那样的浑沌状态”,这正好描述了婴儿最早的状况。这种状况从婴儿出生起一直延续到大约一岁左右,比任何动物所用的时间都要长。在这段漫长的“动力无助”(motor helplessness,弗洛伊德语)期,婴儿充分体验了身体功能的不健全以及肢体之间的不协调所引起的不安和焦虑。
但是在第6个月,婴儿视觉器官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婴儿开始注意到自己镜中的形象,并且对它异常地感兴趣。婴儿在镜前的表现是令人吃惊的,它身体“微前倾,试图用凝视捕捉镜像,把这瞬间的形象带回。”虽然婴儿在这个阶段仍然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离开他人的扶
助甚至无法站立行走,但是它却发现自己可以支配镜中的形象,它的运动可以导致镜中形象相应的运动和变化。镜中形象的统一性、整体性、固定性和完美形态预示了婴儿的未来。婴儿把自己等同于这一理想形象,从而克服了对“破碎的身体”的不良感觉和体验,获得一种超前的自我意识。此前孤立的、无援的、无力的自身被强烈地吸引到眼前的镜像中。他疯狂地跳进去,把自己的形象完全隐没其中。这样,通过具有对外在统一性的镜像与自身的认同,主体摆脱了自身这个不协调的事物。拉康在《著作集》中描述了这种无上幸福的体验:
主体在幻影中先期得到的其能力的成熟依据的是其身体的整体形态,但这种形态仅是一种外形,也就是仅在外在性方面由主体给予的形态……在象征'我'的精神永恒性的同时,也预示着将来自我疏离的命运的形态……镜像阶段是内在发展从不完整急转向先期获得整一的一个戏剧阶段。
这个外部的像从此给“我”这个容器穿上了真伪难辨的衣装,但是不管怎样,它给自身以完整性,表明了“我”这个主体的正当性,它对自我的塑造功能也从此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二、视觉的谬误
尽管镜像构成了“我”自身,支持着“我”所具有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但它却隐藏了“我”自身的本质。镜子中反映出来的只是“我”的表象,决不是“我”的本质。相反,镜子反而会将本质遮蔽在镜像中,不使其显现。在左右逆转的镜像中,送还一个“我”的虚构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镜像,我所得到的我的自画像,虽然是决定作为主体的“我”的命运的东西,但那只是被伪装了的自我形象。结果,被镜像迷住以后,我被这个虚构的自画像欺骗终生。按照拉康的话说,在这里,我与自我形象的无休止的纠葛的种子溜了进来。
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喀索斯只爱自己,不爱别人。回声女神厄科向他求爱,遭到他的拒绝。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惩罚他,使他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他憔悴而死,变成了水仙花。在英语里,他的名字narcissus既是水仙花,又是“自恋”的代名词。
“镜像”于人的不真实,就像湖中的倒影对那喀索斯一样,它是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个“我”的位置不在现实中,而是在一种想象界中,在现实中的我的目光注视之下。它是镜像阶段形成的自恋形象(narcis-sistic image)。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我是永远也看不到我自己的。如果借助镜子勉力看到了自己,那么此时那个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它变成了外在于自己的一个“像”。
古希腊人早就意识到人的视像能力及其文化后果,并对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真实性表现出恐惧的怀疑。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俄狄浦斯对自己身世的追寻和人对自己命运的探寻是两条并行线。底比斯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曾警告过俄狄浦斯,指出他无视自己处境的实际情况。忒瑞西阿斯的真正意思是,俄狄浦斯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视觉使他看不到真相,或者说,是对于视线以外的任何东西都充耳不闻。
俄狄浦斯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的智者,因此被推举为王,并娶了先王拉伊俄斯的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却正因如此而落入命运的陷阱,成为杀父娶母之人。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人”之谜,却对自身之谜一无所知。他清楚地知道那杀父娶母的神喻,但是越是想要挣扎地逃脱,他就越是更深地陷入命运的泥潭。
hanyiying解开俄狄浦斯身世之谜的是预言家忒瑞西阿斯。跟俄狄浦斯不同的是,忒瑞西阿斯是个盲人,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似乎已经被光与影所构成的世界遗失,处于从世界中后退一步的位置。在希腊神话中,忒瑞西阿斯是因为得罪了赫拉而被降罪失明。宙斯为了补偿他失明的痛苦,便赐给他“内在的视力”,即预言的能力。他失去了视力,也因此能够避开明眼人被蒙蔽的视觉陷阱,从镜像的封闭领域中脱身,因而能到真正的位置,使智慧的范围得第一祸水
到无限的延展。忒瑞西阿斯指出了灾难的缘起,俄狄浦斯却无法相信。他对忒瑞西阿斯说:“你的头脑、耳朵和眼睛都是瞎的。”被激怒了的忒瑞西阿斯答道:“你有眼睛,你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忒瑞西阿斯对俄狄浦斯的命运做出了可怕的预言:“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强烈的对比:一个有眼睛的国王的盲目无知和一个失明的预言家的洞悉一切。
俄狄浦斯后来曾惊呼“忒瑞西阿斯并不是瞎子,忒瑞西阿斯什么都看得见!”可是面对蜂拥而来的命运的恶作剧,俄狄浦斯自己却受到眼前镜子“面纱”的阻碍,根本不能看穿它。在命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后当他终于明白了真相,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就刺瞎双目,自我流放。在这里,失去双目,就是彻底地断绝了镜像的蒙蔽。虽然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却因此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视觉。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俄狄浦斯“自行刺瞎双眼,即把自己置身于所有的光之外”。置身于光之外,就是远离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镜像的迷惑。没有了镜像的迷惑,俄狄浦斯终于能够获得了认识自我的能力。
RFI
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自我反思的第一个例证,是神庙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次实现。在女儿安提戈涅的陪伴下,失明、落魄和年迈的俄狄浦斯于自我流放的
岁月中历经苦难,却仍旧保持着一种精神的高贵和思想的洞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出戏剧的展开就是“在外表(歪曲和遮蔽)和敞开(真实和存在)之间的一场斗争。”
2013辽宁高考理综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萨有一双令一切化为石头的眼睛,谁也无法躲避。著名英雄珀尔修斯克服重重困难,到美杜萨,利用从女神雅典娜那里得到的一个光亮的铜镜同她作战,并通过铜镜的反光砍下了她的头颅。“铜镜”!这个词语在镜像理论中是何等的触目惊心。珀尔修斯之所以能够砍下美杜萨的头颅,不仅因为他穿了长有翅膀的鞋而善于飞翔,更重要的是他不去正面观看美杜萨的脸,只是通过在铜镜中观察的办法来战胜她。珀尔修斯借用了“镜子”!在镜中,美杜萨石化一切的眼光变得无害。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美杜萨的目光变得无害,是由于此时这目光不再是真实的,而成了镜子中的“虚像”。
岳村政治三、他者的陷阱
他者在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学中是一个与主体息息相关的概念。拉康说,“我把镜像阶段的作用看作是一个建立在机体与现实、内与外的关系基础上的物像作用的特例。”由于自我本质上的内在空虚性,它需要外在的他者不断充实和确认自己。镜像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其它事物也可以有镜像的功能,比如母亲的关注、父亲的权威、家庭中的角、社会中的地
位、以及语言中的“我”。跟镜像一样,这些外在的关系都可以起到塑造自我的作用,都为主体提供了一个心理的生存空间。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2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镜像   婴儿   俄狄浦斯   形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