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他者”理论——基于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010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他者”理论
“他者”的基本含义与思想渊源 “他者”的基本含义
“他者”一概念,可以在西方思想史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诸多人文社科中发现其踪影,如哲学、伦理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存在主义及女性主义中等等,“他者”的基本意义为差异。“他者”这一概念的形成,意在指“自我之外的所有人和事物”,对“他者”含义的理解直接揭示了人们对于自我理解的深度。相对于自我的外在事物,无论是人或物,不管它的出现以何种方式,是否
可以被看见、是否可以被感知,皆可以被称为“他者”。
[1]
对“他者”的诠释实际上是直接揭示了自我的或体的主体身份认知问题。“他者”对自我概念形成,建构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因两者固有的差异性,他人只是途径,是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的对象性存在。这种相互抵消、排斥或相反的关系,才产生出与我不同的他者,自我内涵的建立取决于对方的否定。本文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中,主奴关系的辩证阐释,构建了一个与自我共生的他者,也即是把奴隶视作另一方(他者),为了叙述“他者”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
黑格尔之前“他者”的思想渊源
西方哲学的起源,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巴门尼德篇》中,把一视为一个相,可以用来代表任何的相。柏拉图的“他者”是相针对一这个概念而言,“他者”与一是有差异性的,可以理解为“他者”是不同于任何的相,也即是指具体的个别事物。[2]
启东市人民医院“他者”在文中被释为非存在,意在指超出了具体个别事物的范围。自古希腊时代直至后来的发展历程中,“他者”皆包含着一和存在的含义,在
西方思想渊源中被看做起始意义。
[3]
柏拉图提到同者,他认为同者是被“他者”定义,“他者”的不同也暗指同者的存在,这里的同者也即是自我的意思。笛卡尔的物质精神二元论,完成了对人本和理性的一个普遍性论证。首次在理性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的重要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去认识对象,把握客体。让人们普遍认为,通李佳蓓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省桂林市 541000)
摘 要:现象学中,“他者”以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来辨别其他的人类,是一个自我形象中累积性的构成
因素,同时是作为自我认知的一种真实的确认。“他者”是自我、我们、同类人的相异及相反的概念。建构出的“他者”是人格(本质本性)及人(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质及个人身份的表面特征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对主人和奴隶关系的分析中蕴含着,自我意识形成,“他者”因素不可或缺。主人与奴隶之间的行为是一种对抗关系,双方用对方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黑格尔将“他者”概念主题化,对哲学、历史和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正是建立在对主奴辩证法的深刻分析中去探析“他者”理论的。
关键词:黑格尔;他者;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
过运用理性就可以把握自然规律,这时候,客体就成为于自我之外的“他者”。
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辩证逻辑。同一中有不同,在差异中获得同一,真理的获得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显现的,这样
的真理才是完整的。
[4]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他者”赋予了主体性的特征,就有了这样的判定,主人是一方存在,奴隶为另一方存在,对于主人来说奴隶被规定为“他者”,相反,对于奴隶来说主人被规定为“他者”。因
为两者有差异,在自动对立关系中,对立双方反映了彼此。奴隶主与奴隶两者之间,是一个意蕴深刻的辩证关系问题,黑格尔在差异与同一中彰显“他者”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条件,奴隶主的主人身份是通过奴隶这个与之相对应的概念获取的。
对主奴关系逻辑的阐释 “主奴辩证法”的形成
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真正的开始,在此之前黑格尔思想是“建立新的宗教和运用实践哲学”去解决问题,之后受到德国观念理论的很大影响,于是转向思辨哲学领域。黑格尔1804年《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即《耶拿逻辑》)这部著作的问世,被学术界认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第一个哲学体系。在这些著作中,《精神现象学》的第四章即自我意识这一章,往往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本章突出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也成为黑格尔探索精神哲学的起点。
主奴辩证法不是黑格尔自创的术语,是黑格尔之后的学者依据《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对《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章,对主人和奴隶内容的一种概括性论述。黑格尔在《逻辑科学》和《逻辑学》(即又称“大逻辑”与“小逻辑”)中不止一次提到辩证法一词,在《逻辑科学》导言中将辩证法与否定的东西联系起
来,否定性存在于概念之中,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的东西。
[5]
——基于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在主奴辩证法中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之否定的思维动力学意味,成为黑格尔探究主观精神的发展,达到他的绝对之精神的必由之路。
主奴关系的逻辑化:主奴辩证法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可谓是把辩证法运用到纯熟的地步,二元对立逻辑学,“自我”与“他者”正是本书中反复被论证的主体。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是自我意识形成阶段提出的关系辩证法,其理论启迪了后来众多的思想家。
武汉一高校被下达窃电通知书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需要通过与自我相差异的事物来凸显,通过对方认识自己,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目标在于去消除这种差异性关系。
在主人与奴隶这对关系中,还包含着两者与物的关系,谁与物发生了直接性关系,谁就达到了绝对的否定性,反之,谁与物没有直接发生关系,即便是获得了物和物的价值,那么他也无法获得真实的独立性。物在此充当了对象性的介质,一则,主人看似享受了物,但他对物没有进行真实性操作,同时主人依赖着奴隶的存在而存在,这种与物的间接性和对奴隶的依赖,使主人渐离,达不到绝对的否定
性。二则,奴隶看似是在操作主人赋予的活动,对物进行加工,与物发生着直接关系,但此与物关联的奴隶,正获得了对物的独立性,奴隶真正成为纯粹的否定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他使用奴隶主人与奴隶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了自我和他人这种关系既矛盾又相互依存。他认识到奴隶主掌握一些物,表面看起来非常强大,但是奴隶主的身份实则是建立在被奴隶所认可的基础之上,奴隶主的命运与奴隶的关系密切相关。奴隶主强迫奴隶劳作,强迫
奴隶遵守自己的意志;奴隶怕死必须放弃自我,以满足奴隶主的需求;但是奴隶与物发生直接关系,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环境,此时的奴隶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状态,奴隶主看似强大实则处于被动的危险之中。此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奴隶获得了绝对的否定性,本质上奴隶主陷入了沉重的困境而完全处在从属的状态。奴隶主由于不工作无法改变世界,因此无法实现自己的真实自我。在 “主奴辩证法”中,黑格尔指出“他者”是人自我意识产生的前提。没有奴隶的存在,奴隶主的身份就无法得到满足,也就是说,正因为对立概念的存在,我们才能了解自己。
三、 基于对自我意识理解之上的“他者”
认可双向互动的自我意识刀具论坛
在《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主人和奴隶”部分的开头,黑格尔在这里提出了主题,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以获得认可为标准:“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它有存在的意义和使命,它与另
外的自在自为的意识相互依存;这种双向的存在,是为了被对方承认。”[6]。
自我意识始终将包括“他者”在内的对象世界视为自我客观化,成熟的自我意识,这一种普遍的意识通过“他者”的认可得以体现。自我意识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这就需要在社会的认可中,以他人的意识作为观照。可以确定的是,在绝对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是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未被“他者”认可的自我无法真正的审视自我,这不是真正的自我。
在双向互动中,在“他者”的认可中,黑格尔总结出了双重性统一,由此,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进行了详细描述。自我意识是一个抛弃自身,抛弃对方,又回归自身的存在。开始,自我意识发现“存在另一种与自身相对的自我意识;它已经达到了自身之外”。[7]在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源于自身,它具有双重含义:一个是因为你发现自己是另一个东西而丧失了自己。所以,他抛弃了“他者”。在这个基础上,它包容了对方,因为它从对方看到的不是其本质,而是自身本身。这是最常见的情况:自我意识遇到另一种自我意识,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本质。 这就提出了关于自己独立性的问题,以至于到后来发现“他者”就是自身。其次,自我意识不能持久在迷失自己的阶段,它必须抛弃另一个,抛弃第一个双重含义,从而成为第二个双重含义:一个就是抛弃另一个,为了确信自己的存在;第二个是让自己平息,因为对方本身就是自己。第二个双重含义的内容严格对应于第一个双重含义:抛弃一个,另一个是否会迷失,是否就是抛弃自身的选择,毕竟另一个自身也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放弃他者即放弃自我,所以淘汰了第二种。自我意识是黑格尔所要论述的一个重要角度,这种活动在涉及与人时,包含
着双重性。黑格尔这种交互式观点构成了较为全面的表述。这个物体,作为另一种自我意识,作为一种事物欲望的总对象是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识不是同时,它是独立的,自身封闭的,也就是说,一切本身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存在,并且具有主动性。对于这样的物体,除非另一个自我意识已经做到这一点,否则第一个自我意识不能对其做任何事情。 如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对另一方做的事情恰好可以实现,因为另一方碰巧对自己做同样的事情。黑格尔正是这样来理解的,一方的存在基于他者的条件下,在双向互动中来理解主体性。
“他者”的引入:对自我意识发展的推动
主奴关系揭示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更深层次。 既然存在两种不
011
同的自我意识状态,即主人和奴隶,接下来就要解释它们的性质并显示它们的去向。这种意识通过另一种意识与自身结合。可以说,通过这种意识,它的本质就是属于一个独立的存在,换句话说,它的本质就是属于一个普通的物。” [8]主人认为自身的优越之处在于有自己可以操控的意识,这种可以操控的意识与自己本身相结合,而奴隶没有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可以被支配的物,其本质与物别无二致。这里的主人通过“他者”认识到了自己,确立了自身。奴隶不被视为人,就如一个物(一个会说话的物)。奴隶在此时尚未拥有自主意识,但它们与物有着根本的差异。由此,主人与两个存在相互联系,一个是物;一个是奴隶。一方面,奴隶作为主人欲望对象的他者,与物有关;另一方面,与本身带有的欲望的他者有关。所以,无论是物还是奴隶,它都作为主人的对立面,为主人服务,满足主人的欲望,是主人的欲望的消费对象。当然两个他者与主人关联的方式不同。首先,主人直接掌握着物而与奴隶产生关系,这种关系是间接的。在这种关系里, 奴隶才成为奴隶 。[9]
主人通过命令奴隶执行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主人强势是因为他占有生产资料,奴隶受制于自身的局限,一定程度上暂且无法离开主人以及他也要依附于主人的生产资料,所以奴隶只能去执行主人的命令。奴隶对生产资料的加工也是在执行命令而已,他无法左右自己的意志,因此说奴隶无法掌握自己
的命运。所以,他没有自己。主人在支配奴隶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主人对奴隶独立性的剥夺,也应该加之于主人身上。在这种关系之中,主人一直不与物产生关联,处于不劳动的状态,由此奴隶主没有了主动性。黑格尔在此处明确指出,主人若一直处于此种状态之下,那么奴隶主是绝不可能获得自由存在的,反而当主人放弃这种身份,那么他的自主意识将获得升华。
因此,“他者”身份被确立于主奴关系辩证法中,并将主体认同与“他者”联系起来,自我意识的起源就是在寻求生死搏斗中萌发的。黑格尔论述主奴辩证法的牵引点在于“绝对精神”,这是他的最终目标,黑格尔认为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人是处于不自由阶段,主奴关系会出现在于自身中、于他人的关系中、于社会中等。黑格尔将主奴关系放在自我意识的一个阶段来论述,体现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这种精神和历史的分析手法,是在黑格尔自己预设的绝对精神之下,每一个阶段都与绝对精神相连,直到绝对精神得到完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7年.
[2]陈康.《巴曼尼得斯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9页.
[3]肖祥.《“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3页.
[5]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9页.
[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22 页.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123 页.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127 页.
[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28 页.
论哈特与奈格里的
刘谷来生命政治学初探
邓航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当代西方激进左派思想家奈格里和哈特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就时代特征做出了不同视角的解读,其中更是将福柯的生命政治学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相结合进行了独特视角的分析。哈特与奈格里以自身的理论框架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进行研究,在生命政治学的范畴中提出了共同性这一核心概念。就当代社会的分析而言,奈格里和哈特以共同性作为共产主义的核心范畴,试图为诸众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以及完成共产主义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共产主义;共同性;生命政治学;奈格里;哈特
在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探索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研究价值的先列地位,从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到阿尔都塞及詹姆逊对《资本论》的解读,再到奈格里、哈特等激进左派思想家对生命政治学的分析,
都是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价值重现。奈格里和哈特的生命政治学作为一种分析和批判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范式,主要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思考。这二者之间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断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分析方式与判断方式上。马恩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在于思考问题和分析方法。而奈格里和哈特的生命政治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揭示。其就历史唯物主义而言,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我们就难以实质性得了解奈格里、哈特生命政治学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理解。
劳动价值与生命政治生产
奈格里和哈特生命政治生产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是身体维度,其在生命政治学中具有理论根基的作用。该理论根基主要传承于马克思的理论工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有被提到身体维度与私有财产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这也就蕴含着对身体维度的自主性的探讨。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身体或劳动是如何被资本剥削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指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身体是实现劳动力的基本;再者劳动创造其自身价值一定有与之对应的生产资料。马克思认为,“谈劳动能力并不就是谈劳动……谁谈劳动能力,谁就不会撇开维持劳动能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这里所说的生活资料只有在转换成劳动者身体所创造的实际价值后才会得以实现。这是劳动力与身体化之间转
012中华口腔医学网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0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奴隶   主人   关系   存在   精神   主奴   奴隶主   辩证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