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以苏为鉴_思想缘起探幽

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包括团结奋斗、
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等,充分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 另一方面又要自觉地将商品经济社会固有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帄等意识、法制观念等思想文化意识溶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不断融会现代科学与教育、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内涵,形成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的企业价值观。再者, 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企业价值观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民族特,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与此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流的扩大,在企业的价值观建设中也必须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对于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职工树立文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技文化素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力开展企业价值观建设, 要把握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正确理解和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企业而言,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培育企业精神,二是对外狠抓企业形象。在培育企业精神方面, 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提炼企业精神内涵,探索企业价值观,注意将反映本单位鲜明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内容蕴涵在企业精神的创建中,同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示范点的推行, 以及形势宣传教育等有效形式的运用, 将企业精神全面渗透,深深扎根于职工的心上,使全体职工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拓创新, 永不停滞、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狠抓企业形象方面,
要围绕经营开发、产业规模、科技兴企、优质名牌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窗口”,借助于新闻、信息、图像、影视等现代媒体、全方位地宣传企业。企业价值观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 要为提高企业社会信誉,扩大社会知名度,拓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
“以苏为鉴”思想缘起探幽
张斌,杨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4)
摘要:1956 年在其论作《论十大关系》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苏
为鉴”的思想。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及思想根源,其中既包含历
史的必然性,也有特定时期的偶然性,还有作为领袖的思想特点。
关键词:;中国建设道路;苏联经验;以苏为鉴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154 (2004) 0420034 - 03
Why Mao Z e -  dong  H a d the Idea of Learning from the
Lessons of the Soviet U nions Construction
ZHANG Bin , Y AN G Y ong
( S o u th C hina University of Econ omics and Law , Wuhan 430074 ,C hina) Abstract : Mao Z e - d ong p u t forw ard the id ea of learning from the lessons of the S oviet Union in his fam ous w ritings《,  The d issertation of Ten impacts》in 1956.  There are lots of id eo2 log ical roots , includ ing necessity of history , fortu ity in specified perio d  ,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ow n thoug hts.
K ey w ords : Mao Z e -  d ong ; road of  C hina  s constru ction ; The S oviet Union’s experi2 ences ;learning from the S oviet Union s lessons
1956 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变
幻的一年,也是中国历史转换的一个关
键时期。在这一年底, 对于如何认识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
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
走自己建设道路的思想。不少文章论及
起因时认为:苏共二十大后,学习苏联经
验所带来的弊端显现。敏锐地认
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而有了“以苏
为鉴”的思想。这种认识忽视了一个极
其重要的事实,我国按苏联模式展开的
建设,没有出现像苏联及东欧国家那样
严重的问题,而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超
额胜利完成了的,中国建设中并没有出
现非改不可的情况。那么, 我们该如何
理解在1956 年提出“以苏为鉴”
这一思想呢?
一、“以苏为鉴”思想的提出蕴
含深厚的必然性
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是从
1953 年开始, 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
从总体上来说,成绩卓著,举世瞩目。但
是,同社会主义改造相比,我们在建设方
面的创造太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计
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 基本是照抄
苏联的。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我国
没有管理现代经济的经验,技术落后,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全
面的封锁和禁运。而苏联有近二十年的
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 他们的经济
和技术水帄相对来说已经很高。
但是,从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发生
的事情,包括贝利亚被揭露,一批重要的
冤假错案被帄反,对农业的加强,围绕以
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发生的争论, 对南
斯拉夫态度的转变,斯大林物的接班
人很快被替换等,使中国共产党中央觉
察到斯大林和苏联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
空间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收稿日期:2004 - 02 - 15
作者简介:张斌(1972 - ) ,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杨勇(1973 - ) ,男,安徽潍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34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题。此,苏联对斯大林在世时制定的第五个资比1948 年提高35 % ,后因为重工业过1950 年后苏联工业增长速度下降, 五年计划进行了调整,取消和暂缓了诸重,1953 年的实际工资水帄反而比1948 1952 年降为11. 6 % 。农业发展缓慢。如在伏尔加河修建大型水电站的项目。年还低。
曾批评苏联的农业政策。他说: “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帄。如果真是这样, 这就是大问题了。如果真是这样, 集体化机器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要怎么说”《苏联国家经济年鉴》表明,由于集体化中的强迫命令和农业政策的失误,1913 年沙俄谷物产量8600 万吨,1953 年为8250 万吨,确实低于沙俄最高水帄。到1953 年全苏人均粮食432 公斤,低于1913 年540 公斤的水帄。集体农户饲养的牲畜头数减少,1952 年比1950 年牛减少8 % ,猪减少6 % 。农民的负担很重。1950 年-  1953 年期间,集体农庄
黄岛大炼油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 %和全部的木材和皮棉, 及60 %的奶和肉,所得的钱还不够用来支付把产品运往收购站的运输费。农庄庄员的劳动日报酬,帄均不到一个卢布。
针对这种情况, 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开始调整农业政策,以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1953 年9 月, 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认为农业落后的原因首先在于“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 其主要表现: 农产品收购和价格政策不合理,损害了农庄的利益;对个人副业限制过多, 违反了“农业老党组合赞成”, 等等。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规定: 改变过去按产量征购的办法,实行按耕地面积规定固定交售任务的办法;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义务交售定额,允许农庄将完成征购任务之后多余的农产品在农庄市场上出售;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扶持个人副业的发展,等等。与此同时, 赫鲁晓夫倡导并大规模实行了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
在补救农业的同时, 苏联在发展轻工业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努力。早在50 年代初,马林科夫任部长会议主席时,苏联就提出加速发展轻工业的方针。1953 年8 月8 日,马林科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的报告,提出了以加强消费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广泛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 提出要压缩某些军事生产, 取消或暂缓一些规模过大的重工业建设项目, 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消费品,以活跃市场,减轻消费品不足的压力。据1953 年乙类工业增长了12. 4 % ,而甲类
工业则只增长了11. 8 % 。1954 年乙类
工业仍保持高速度,增长率为13. 9 % ,仍
是略高于甲类工业增长速度(13. 5 %) 。
苏联是在原比我国高的工业基础上
起步的,可是只达到似乎有点缓慢的发
展速度,及苏联国内开始的经济政策调
整,随着对这个事实逐步加深的了解,中
国共产党有了重新评价苏联模式的条
件。1956 年2 月14 日开始听取
34 个部委的汇报, 其中有些插话, 反映
出对苏联经验的一些思索。例如, 说我
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不应该被苏联前几个
五年计划所束缚,我们的速度可以超过
苏联头几个五年。“中国有两条好处,一
曰空,二曰白,一点负担都没有。美国在
华盛顿时代,也是白,所以发展起来也是
很快的。苏联开始也是白。富了不行。”
尽管这些话存在过急过快、不切实际的
问题,但是,这反映了对苏联经验
的反思,希望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发
展道路。
据薄一波回忆,在1955 年就
有了“以苏为鉴”的思想。那时中国的建
设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 同时陆续发
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穷富论如“: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比
农业快将近五倍。其中, 全国重工业产
值帄均增长率达25. 4 % , 轻工业只有
12. 9 % ,农业只有4. 5 % 。农、轻、重之间
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使人民生活受到
了某些影响。34 个部委在向汇
报经济情况时,计委认为在解放前,我国
现代化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少的比重,
重工业的基础则更加薄弱。重工业部薄
弱,要很快赶上去, 但过分突出, 脱离合
理的比例关系, 会产生不良影响。毛泽
东在听取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汇报
时,就明确指出“:你们野心不大,斗争性
不强”“,  王道太多,霸道太少, 象个小媳
妇不敢斗争”。“重工业部门都积极抓,
你们也要积极搞。你们有理由, 要有些
霸道”。
此外,受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一些
国家已经有了由于经济结构失调, 影响
了人民生活这方面的教训。例如匈牙
利“,  一五”期间重工业与轻工业投资比
可见,在1956 年4 月的著作
《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以苏为鉴”的思
想有其丰富的内在必然性。这种必然性
既包含对我国的建设实践中所反映出的
苏联建设道路的缺点的认识, 也包含着
苏联在本国建设实践中对自身模式的反
思和纠正,同时,东欧国家的实践教训也
使得我们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
三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苏联模式弊
端显露。在此三个因素中,笔者认为,苏
联建设所走的弯路及其对本国模式的反
思和改革,是最重要的因素。敏
锐地发现:苏联对本国建设的调整,是中
国应该走不同于苏联模式建设道路的重
大契机。
二、“以苏为鉴”思想在1956 年公开
提出有偶然因素的作用
中国发展报告2010通过调查研究, 感觉到苏联
模式存在的某些弊端,并在党的领导上
层小范围内有过讨论。而在公开场合,
对苏联模式的态度是肯定的。他
要求中国广泛地学习苏联各部门的先进豪杰3000
经验。“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
心地学习。”“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
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而且,
还指出,1954 年宪法草案宣布中
国要走的道路“,  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
这种做法是有其实践背景的。我国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和实行计划经济
是分不开的。从1953 年到1956 年,我国
2012湖北高考一分一段表
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9. 6 % ,农业总产
值年均递增4. 8 % 。总的来说, 经济发
展比较快,经济效果较好,市场繁荣。与
此同时, 苏联国内情况复杂。斯
大林去世后,苏联官方和理论界对斯大
林的提法有了变化,这引发了我们对苏
联经验的思考。自1953 年3 月斯大林
去世到1955 年间,苏联国内对斯大林提
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
宣传工作中开始批评个人崇拜现象, 改
变了过去对斯大林的功绩提得过高的倾
向,从强调斯大林的个人作用,到主要强
调党的集体领导和人民众的作用; 二
是不再把斯大林和列宁相提并论, 而强
调斯大林是列宁的继承者; 三是开始评
论斯大林工作中和理论上的一些问题,
如农业政策问题、问题、社会主义社例为10 : 1 , 结果不得不中途改变计划。会是否存在矛盾问题、个人的历史作用捷克斯洛伐克原计划1953 年的帄均工问题;四是苏联共产党明确地提出了要
—3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反对宣 传 工 作 中 的 教 条 主 义 。这 些 情
况 ,从其一出现 ,就引起了的高度 关注 ,促使他开始重新认识苏联经验中 的一些问题 。
1954 年 6 月 ,在关于宪法草
文章 ,但对苏共二十大在解放思想方面 的意义还是充分肯定的 。1956 年 9 月 , 他在中共八大会议期间会见南斯拉夫共 产主义联盟代表团时说 “:  对斯大林的批 评是好的 ,它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
曲靖地震
情不舒畅 。”可见 , 始终有独立走 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思想基础 : 对建国 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照抄苏联模式做 法的不满 ,试图突破 ,对苏联经验教训进 行反思 ,希望引以为戒 。
在中共和苏共数十年的交住和新中 国建立后两个主权国家关系的交住中 , 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对中国共产 党的独立自主及中国国家主权进行过伤 害 。对 此 , 毛 泽 东 后 来 曾 忿 忿 地 说 道 : “我两次去莫斯科 ,头一次去就不是以帄 等待遇 待 我 , 那 是 什 么 兄 弟 党 , 是 父 子 党 。”因此 ,就与斯大林的关系来 看 ,表面上是尊重的 ,内心深处是不舒畅 的 。在对斯 大 林 的 个 人 崇 拜 被 批 判 以 前 ,虽然他一直想把对斯大林的意见向 其提出 ,但一直没有机会 ,同时作为国际 共运和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中 重 要 国 家 的 领 袖 ,从大局出发对领袖的权威加以维护 ,
案的讲活中 ,就提出了破除迷信的问题 。  子 . 这是一种解放 , 一场解放战争 , 大家 他说 “:  我们除了科学以外 , 什么都不要 相信 ,就是说 ,不要迷信 。中国人也好 , 外国人也好 . 死人也好 , 活人也好. 对的 就是对的 ,不对的就是不对的 ,不然就叫 做迷信 。要破除迷信 ,不论古代的也好 , 现代的也好 。正确的就信 , 不正确的就 不信 ,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 。这才是 科学的 态 度 。”毛 泽 东 这 段 话 是 有 感 而 发 ,表明他已在重新考虑如何评价斯大
林和苏联经验问题 。此后不久 , 在 1955 年末 ,在中央领导集体的小范围 内 ,即明确地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 。 1956 年 2 月 ,苏共召开“二十大”,赫 鲁晓夫作的秘密报告批评了对斯大林的
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揭露了苏联社会 主义建 设 中 的 许 多 缺 点 和 错 误 。如 果 说 ,1956 年以前苏联建设所走的弯路 、东 欧国家的实践教训和我国建设中发现的 问题 ,造成“以苏为鉴”这颗思想 的种子 ,那么 ,此时就是这颗思想种子长 成的重大机遇 。认为赫鲁晓夫的 报告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子 ,这是 一种解放 ,是一场“解放战争”“,  大家都 敢讲话了 ,使人能想问题了”。
苏共二十大为人们打破对斯大林和 苏联模式的迷信 ,解放思想 ,重新认识和 思考建 设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问 题 提 供 了 契
机 ,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公开地系统地总 结历史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 , 帝 国主义阵营此时乘机掀起了反共反苏大 合唱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产生了极大 震动 ,东欧各国反响强烈 ,并发生了以波 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
风波 。对苏共二十大暴露出的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错误 ,各国共产党开 始了认真的反思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迫 切要求突破苏联钳制和干涉 , 改革从苏 联照搬的政治 、经济 、文化体制 , 克服党 和政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错误 , 从而 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 义建设 。虽然对赫鲁晓夫全盘否 定斯大林持有不同看法 ,并就如何全面 评价斯大林等问题 ,主持起草和发表了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及《再 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重要 都敢讲活了 ,使人
能想问题了 ,可以自由 思考 ,独立思考了 。” 正是由于在苏共二十大上 , 赫鲁晓 夫秘密报告的出台 ,这一偶然因素 ,酿成 1956 年一系列的东欧风波 ,造成社会主 义阵营的动荡 ,推动在如何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明确地提出了 要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
三 、对照抄苏联模式的不满 , 是他提出
“以苏为鉴”的思想基础 如果说 ,苏联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 题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造成
提出“以苏为鉴”的客观条件 ,那么 ,希望 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独立自主 、  又是必需的 。这就构成了十分矛 属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是的主 观思想基础 。 弗雷德里克说 , 从来没 有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 。这是精辟透彻 的 。1949 年以前 ,将马列主义同 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制定了符合中 国实际需要的革命纲领 ,并最终取得了 革命的胜利 。1949 年建国后 , 中国共产 党在自己有能力 、有经验的领域 (例如农
村政策方面) ,普遍采用有中国特的方 法 ———虽然在这些领域中 ,苏联的 模 式 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 , 合作化被计 划成逐步的 ,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过 程 ,而不是苏联所采用的突然和混乱的 形式 。其次 ,中国采取限制而不是消灭 富农的政策 。第三 , 中国共产党避免了 斯大林一心一意地强调抽调剩余的农产 品去支持工业化的做法 。在整个第一个 五年计划中 ,中共的政策着眼于增加农 业产量 ,这样既满足了国家工业发展计 划的需要 ,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帄 。 然而 ,由于建国初
期特定的历史条 件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 ,尤其是现代化 经济方面 ,基本上照抄苏联模式 。当时 流行的那句话 :苏联的今天 ,就是我们的 明天 。指出 “: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 要的 ,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 ,缺 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
久之计 。
”对于照抄苏联的做法 , 虽是不 得己 ,却违背了一贯倡导的独立
自主的精神 ,所以他总觉得不满意 “,
心 盾和内心的抑郁感 。 苏共二十大反对个人迷信的重大事
件及由此掀起的思想解放令欣喜 不已 。谈到的“思想解放”, 对于 他本人来说 ,是长期以来对斯大林形成
的十分矛盾和“心情不舒畅”的心态终于 得到解脱 “,  紧箍咒”终被去掉 。这位具 有不愿受拘束 ,敢于抗争性格的领袖终 于可以独立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事业 , 不
必再有所顾虑被认为是“第二个铁托”或
“半个铁托”,终于可以秉持自己一贯提 倡的实事求是作风 ,不向任何模式经验 顶礼膜拜 ,排除了各种顾虑和忌讳 “,  以 苏为鉴”,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 前进道路 。 值得注意的是 ,1956 年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一五计划正在顺利进行 ,计 划体制的弊端并未充分展现 , 正是在这 种历史条件下 ,我们没有感受到苏联模
式给国家建设带来的切肤之痛 。因此 , “以苏为鉴”思想的提出 ,也只是 希望在政策及操作的层面上 , 对苏联模 式进行修补和完善 。有基于此 ,他认为 , 苏联没 能 够 处 理 好 建 设 中 各 方 面 的 关 系 ,因而《,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基本方针 是 “,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由于未能 深刻洞 悉 苏 联 模 式 更 深 层 次 的 体 制 问 题 ,最终导致我国在后来建设中出现了 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错误 。
— 36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2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联   建设   企业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