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项城二高2012—2013学年下期高一选拔考试
历史试题(重点班)
命题人:孙前进      时间:2013-6-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B.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D.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
2.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3.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4.(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材料表明(  )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B.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6.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7. 1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
A.专业化商业城市大量出现        B.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C.地处水陆交通要冲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8.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  )
A.航路中心的改变                    B.贸易范围的扩大
C.商业资本的发展                    D.商品种类的增加
9.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主题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0.有人说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A.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1.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氘气
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    )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自由经济        D.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政策
12.下表为各民族工业营业额(假定1930年营业额为100),造成表中数据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
C.国共内战的爆发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是(  )
①洋务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近代民用工业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4.“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5.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曲面评价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16.“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落,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17.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上述数据说明(  )
公平理论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②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③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作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
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
19.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多年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2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西方化
21.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2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23.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为给“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新政 (  )
A.发展非政府的慈善组织            B.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24.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2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斑蟊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7.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黄天道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8.“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 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酶联法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1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1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中国   发展   资本主义   政策   出现   开始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