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质
中华家教
1.20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答案】D
【解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BICYCLOLA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TIMEARC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D项错误。
2.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判断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C的表述符合题意。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是赫鲁晓夫改革,1965年到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排除ABD。故选C。
3.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
光,蜜蜂在瓶底寻出路,最后死在瓶中。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爱迪生发明电灯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蜜蜂效应指蜜蜂顽固的向着光明的方向飞,遇到问题也不知变通和改变方向,最终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而苍蝇却能变通发展,最终摆脱困境取得成功,寓指面临问题和困境时要进行变通,不能固执不懂变通。结合选项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是没有也不敢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终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结构畸形的状况,也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伏笔,故C不符合蜜蜂效应。ABD所反映的史实是在遇到困境时进行变通发展,所以选C。
4.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
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答案】C
【解析】1990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的领导地位,出现反对:“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
5.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知赫鲁晓夫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改,用统一收购办法实际上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废除了”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巩固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6.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题目中未涉及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故排除A项;由题目中的信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可知,马林科夫肯定了农业改革。该言论与当时的苏联农业渐趋陷入困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D两项。故选C。
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
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分析与理解的能力,题干中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现象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苏两国农业的发展落后,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A符合题意;结合“1953年”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苏联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而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BC均不合题意;D在时间上不合中苏史实,故选A。
8.赫鲁晓夫曾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他说“苏联青年不需要这种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称:“从萨克斯管到仅有一步之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良知复兴”运动在苏联受挫
明光市教育局B.政治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C.经济结构决定苏联的消费水平
D.苏联拒绝无用、堕落的音乐形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赫鲁晓夫把甲壳虫乐队看成“垃圾”“到仅有一步之遥”,会对
苏联人造成不良影响,说明在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影响文化传播,选D项。
9.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 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紫金线鲃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表述不准确,应该是改良,在 20 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苏联工业为主,故 A 项错误;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的巨 大的
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在材料中“1961—1964”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是以农业 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1964—1985 年”改革重点是工业,故 C 项错误;片面发展工 业, 导致轻工业、 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阻碍苏联经济发展, 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故 D 项正确。
10.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B.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故选A。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只是个人因素,排除B;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C表述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只是原因之一,排除D。
11.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适用于排除法较好。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故③不符合史实,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④不符合史实,排除。综上,排除ABC。故选D。
12.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期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比较雄厚
B.建立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D.加强了对东欧的经济控制
【答案】B
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联   改革   发展   农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