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体制及其对当时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体制及其对当时苏联的影响
苏联的历史兴衰,很大程度上是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兴衰。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巨变,尖锐地提出了如何重新认识斯大林体制的问题。它是历史上的错误的选择,还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斯大林体制究竟在历史上起着什么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一,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斯大林体制,是指在斯大林执政时期(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在苏联简历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问他话体制,它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传统的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各国学者有过很多不同的概述,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1有些学者把斯大林体制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2
关于斯大林体制的特征,无疑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表述。然而,不管是“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还是“极权主义社会”,我认为其本质的特点都可以概括为“高度集中”、“高度集权”,即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学事业的所有决策权统统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形成一种僵化的体制,使社会生活缺少生机和活力。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p764。
2[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p19、p29。
我是农民的儿子
1,社会生活的高度国家化。在这种体制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无一不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
2,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在这种体制下,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直接战友生产资料,决定生产,分配产品,规划流通,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主要方法是行政手段。这是实行排斥市场调节的、限制并逐步消灭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
3,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这种体制下,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往往集中于斯大林个人;以党代政,党组织直接插手管理国家事务,国家政权机关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相对独立地位;党和国家民主生活机制很不健全,执行机关的权力实际上大于权力机关。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和实际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缺乏有效而灵活的监督机制是它的一大特。
4,严格控制的思想文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舆论高度一致,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尝尝上升为政治斗争,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论著,均被贴上政治标签,开展政治批判。
斯大林体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这个模式的基础;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体制,是适应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要求,并担负着维护这个体制的职能。总之,斯大林体制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体系。
二,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背景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3列宁也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毫无疑问,斯大林体制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斯大林体制的产生受到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认为,共产主义不仅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而且以旧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国家、商品货币关系、阶级对立等一切旧的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732。
4《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512。
社会关系被消灭或消亡为前提。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1917年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将社会主义看成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低级阶段)。斯大林未能充分考虑当时苏维埃俄国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认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把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内容如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消灭阶级对立等直接用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晚年列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用“迂回”方法向资本主义进攻的新经济政策只是当成缓和当时社会矛盾的一种临时政策,并没有把它当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举措并引起足够重视。所以,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苏联的国情而直接套用马恩理论的结果。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从国际形势来看,十月革命之后,新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一度被寄予厚望的世界革命被扼杀在了摇篮中。国际援助之手并未从幻想中的西欧国家伸来,取而代之的是列强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政权在死亡线上挣扎。纵观十月革命后的十年,苏联从未获得过一个和平的正常的国际环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俄共所领导的仍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全体的落后农业国,大工业基础极端薄弱,科学技术水平
低下。对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来讲,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任务,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面临帝国主义的反苏阵线联盟,俄共党内长期存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战思维,甚至连党内反对派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政策。斯大林体制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从国内时局来看,列宁去世以后,联共(布)党内围绕着一国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斯大林针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把它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区别开来。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斯大林和布哈林集团在如何估价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现状、如何看待市场关系的作用、如何引导非无产阶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及如何认识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尖锐对立,斯大林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思维为基本出发点,排斥市场关系而反对“市场常态化”,主张采用政治的、暴力的手段而反对“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来使城乡小资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几
场集理论和政治斗争于一体的争论中,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派战胜了反对派。同时这些思想也迎合了农民小生产者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盛行的那种寻进入社会主义的捷径的思想又重新抬头,使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了稳固的众基础。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受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由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所以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斯大林一度认识到了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性,但
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存有很大担忧。他提出,苏联的经济方针应当是“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使我国不致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中去而成为它的附属企业,使我国经济不是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辅助企业发展起来,而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发展起来,这种独立的经济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依靠我国工业和我国农民经济的结合”。5所以,他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把经济活动中的对外开放仅仅局限于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单方面开放。对认为具有资本主义属性的商品经济、市场完全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采取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体制和方式方法,使苏联的发展在后期长期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
此外俄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也是斯大林体制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俄国是一个带有东方型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俄国农民、俄国境内各民族的皇权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民主传统和民族的闭塞性使得“干部委任制”、家长制、个人崇拜等等很容易泛滥起来,成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农民思想、农民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生活。自然经济的思想易于被社会所接受,而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则往往被看作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予以否定。由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比较低,凭主观愿望、长官意志和政治热情办事的情况在政治生活、执行经济计划以及社会主义的其他方面,都十分强烈地表现出来。
同时,斯大林个人品性中的缺陷面,如妒忌贤能、粗暴任性、主观片面、强烈的权利欲等也对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斯大林体制对当时苏联的影响补子
5《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斯大林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P246。
汽化潜热斯大林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出现引起了举世瞩目,不仅对苏联历史,而且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世纪的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如历史已经证明的那样,在30-40年代斯大林体制曾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
精密合金首先,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以建设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获得相当迅速的发展,创造了震动世界的“工业化奇迹“。在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生产衰退,百叶凋敝,失业者成,而苏联工业却以每年平均16.5%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其工业总产值一跃而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其次,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在战前迅速建立起备战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在战争爆发时迅速使全国转上战时轨道,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打败法西斯势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体制,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过必要的集中限度的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权利过于集中,民主太少,领导易于脱离众,
yy公司
在一定的条件下,势必产生破坏法制、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这些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现象。30-4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受迫害的人数达百万之众就是这种体制酿成的难以补救的历史悲剧。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2,在经济上缺乏内部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在众为救亡图存,爱国热忱压倒一切的时候,在实施某种重大的发展战略目标而需要集中全力的时候,在经济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的时候,这种体制是有效的,然而它的特点是高速度,低效益。30年代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是世界最高的,而经济效益恐怕也属于世界最低的。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后,到1935年才有第一个新建的重工业企业获得盈利。后来的苏联经济学家把这种体制下的经济称为“浪费型经济”。而且即使是这种低效益的高速度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一旦经济的客观发展要求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的时候,这种体制就完全不适应了,高速度就会渐渐降下来。实际上在40年代初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就出现下降的征兆。
3,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产生官僚主义,从而难于防止国家机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31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经济   体制   苏联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