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像理论分析_最蓝的眼睛_及_紫颜_中女黑人自我形象的建构_陈婧

文学界
..
摘要: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人的个体认知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该理论的核心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建立从零散走向完整,又从个体走向他人,从而逐步导致他者眼中的自我形成,也导致了心理上的异化倾向,这不仅是对佛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补充,也是精神分析学领域内含义深远的贡献。论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两部著作《最蓝的眼睛》及《紫颜》进行分析,详细了解当中女黑人的自我形象是如何建构又如何体现该理论的。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最蓝的眼睛;紫颜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6-0103-02
1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的镜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有共同点:都将人的欲望形成与人格构建追溯至婴儿时期。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主要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而拉康则把主体意识的形成归结成镜像阶段的结果。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应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其内涵。
油纸电容式套管
1.1整体性
第一,整体性。婴儿在最初对自身并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他们还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不知道何谓自我;准确说来,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是碎片式的,分离式的,只能通过一个个片段来感知身体的不同部位,在视线之内则被认为存在,视线之外则为虚无。对他们来说,既没有自我,也自然无他人,世界乃一片混沌,没有秩序及统一性。但从大概6到8个月起,婴儿进入镜像阶段,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也从这个时刻起,婴儿有了自我的概念,懂得把自己与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更有趣的是,尽管人类是到了11个月大之后才能在工具性智慧上赶上黑猩猩,但发展至镜像阶段时,与黑猩猩于镜中看到自己形象的无动于衷相比,人类婴儿却表现出欢喜雀跃的感情,从这点看出,人类与灵长类在自我认知,抽象把握能力方面拉开明显差距。
首要任务1.2幻象性
第二,幻象性。拉康把婴儿起初对自身认知的零散感到整体感的形成比作医学外科式的整形,并从根本上阐明,这一具有整体性的镜像为幻象。婴儿通过认同于镜中形象而形成了自己的主体,但当他试图触摸镜中的形象时,便马上发现让他认识自我的不是真正的自我。那只是一种映射婴儿实体存在的幻象,而且婴儿进一步发现,自身的部位于镜中完全对立,因此更有可能被理解成“他者”。婴儿通过认同于作为自己客观化的镜像而获得主体意识,这种外部的投射便逐渐发展成异化的思想,也渐渐形成了成年后“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及“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的心理倾向。
1.3类比性
第三,类比性。拉康的镜像理论深刻性表现之一是在于它具有贯穿一个基本的生物性法则的特点。正如雌性鸽子的性腺成熟是得以于雌鸽看见它的同类,蝗虫的迁徙性形成是得以于单只蝗虫看见同类的形象一样,婴儿对自身整体性和主体性的认知也可发展为对其同类整体性和主体性的认同。镜像不仅是主体的映像,也是主体受异化后形成的客体,它是独立于主体之外作为人的同类形象而存在的。婴儿通过镜像确立了自我,而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借助人类特有的抽象认知能力,在镜像与他者的等同关系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识机制。因此,对婴儿来讲,对镜像的认同意味着对镜像所代表的同类的认同,这种类比性质的认同最先涉及与婴儿最常接触的个体:母亲,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名婴儿会因另一名婴儿身体上的痛苦(譬如另一名婴儿摔了一跤)而哭泣,或者因另一名婴儿积极的情绪而同样感到开怀。在自我客体化和从个体到同类的镜像认同中,镜像成为了一种理想中的我,这种理想状态的自我不断受主体的追随,主体渴望受他者认同的程度逐步加深,异化状态也逐步加深。
狂龙传
综上所述,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由上述三方面组成,这三者的关联与互动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该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透过表面单纯的镜像活动而窥视人类内部的认知规律,并把握这种认知的虚幻性与类比性,与生物内部共性相连接。
接下来,本文将应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美国现代黑人文学的两部著作,探讨其中女黑人主角的自我形象构建是如何体现该理论的。
2《最蓝的眼睛》中佩可拉自我形象的建构
2.1《最蓝的眼睛》简介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现代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像白人一样“美丽”)为主要线索,描写了某城镇黑人社区内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通过着重刻画小女孩畸形的渴望,小说揭示了白人社会主流文化对黑人精神的迫害,表明了黑人自我身份缺失的悲哀,也鞭笞了黑人妇女儿童等弱势体在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与种族双重歧视的现实。正因深刻剖析了性别,种族,文化侵蚀等主题,该小说被看作美国现代主义经典优秀作品之一,也奠定了莫里森文学大家的地位。之前对该小说的分析大多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入手,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去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可拉自我形象的建构,对理解该角的悲剧命运有深刻意义。
2.2镜像中的佩可拉
从上述分析得知,人类从婴儿进入镜像阶段开始,便通过认同于作为自己客观化的镜像而获得主体意识,这种外部的投射逐渐发展成异化的思想,也渐渐形成了成年后“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及“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的心理倾向。自我意识的客体化与异化
作者简介:陈婧(1988-)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以镜像理论分析《最蓝的眼睛》及《紫颜》中
女黑人自我形象的建构
陈婧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700)
外国文学
103
逐步塑造出一个理想的我,也就是他者眼中的我。这表明,主体最终是借助于他者来建构其自我形象的。佩可拉想要一双蓝眼睛是为了让外界认为她更美,与此同时,也想通过这双蓝眼睛看到一个更美的世界(她认为通过黑人的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没有通过白人的蓝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那么美),这正是上述所说的对“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及“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的心理关注。由于白人审美文化的侵蚀,黑人自我身份受摧残,处于一种虚无与迷失的状态,就如佩可拉透过镜子,看到的尽是自己的丑陋,黑人文化观受压抑与贬低的现实让她深入内化了白人的审美准则,主体需借助他者来建构自我形象的原理在她身上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镜像理论中提及的他者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指代白人的审美文化外,还指代和佩可拉一样来自黑人文化的坡琳(佩可拉的母亲)。个体生命中遇到的第一面“镜子
”应该是母亲,来自母亲的认同能对自我形象认知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很悲哀的是,佩可拉的母亲像白人一样嫌弃她,她从母亲这面影响最深的镜子前只看到厌恶与憎恨,所以很自然,客体化镜像投射到她内心的就是对自我的厌恶与憎恨。在这部小说中,他者除了指代最深层的白人审美观,最明显的来自母亲的厌恶之外,还指代这社区中一系列对佩可拉自我形象建构起扭曲作用的人物,例如糖果店的老板,他甚至不愿意拿起一枚佩可拉碰过的硬币,觉得上面沾满了可恨的黑汗;又如新来到社区的黑白混血宠儿莫润,从她身上佩可拉看到自身纯种黑人血统的低贱;再如佩可拉班上的男同学及老师,他们都对佩可拉施加不同程度的侮辱,种种行为反射给佩可拉一个信息:她极丑而不值得被爱。从最初的分析得知,在自我客体化和从个体到同类的镜像认同中,镜像成为了一种理想中的我,这种理想状态的自我不断受主体的追随,主体渴望受他者认同的程度逐步加深,异化状态也逐步加深。正因过度沉迷于追随理想的自我,即他者眼中的我,佩可拉落下了精神失常的悲剧结局。她的例子直接地证明了客体化镜像对自我认知的重要影响。
3《紫颜》中西利自我形象的建构
3.1《紫颜》简介
《紫颜》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阿利丝沃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新颖的书信体方式及黑人文化特有的语言形式讲述了一名名为西利的女黑人精神解放与身份蜕变的故事。西利在故事开始时以受迫害者
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她饱受家庭暴力,男权欺压,性侵犯等痛苦,通过信仰上帝寻求“解脱”。随着故事的发展,西利遇到了三位对她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黑人女性:风流女歌手舒格,受过知识的洗礼思想开明的纳蒂,英勇的女权战士苏菲亚。这三位人物身上分别代表了不同方面的女性觉醒,在西利自我形象的蜕变与自我心理的重建中发挥深沉的作用,阿利丝沃克也凭此部作品被誉为最优秀的女黑人作家之一。本文把握拉康镜像理论中主体意识最终借助他者来建构及客体化镜像催生对理想自我的追求等要点对西利的自我形象建构作进一步剖析。
窦娥冤电影3.2镜像中的西利
尽管西利在开始的时候受男权思想的压制,她客体化的自我在三位他者的积极作用下逐步提升。让西利对理想自我迈出第一步追求的是舒格,她给西利反射的信息是对人身自由的大胆追求,舒格打扮出众,个性张扬,从不理会任何形式的循规蹈矩,尽管最后得了疾病,她潇洒自如的个性给西利留下深刻的印象。西利对舒格有着难以言喻的崇拜,为了与舒格等同起来,为了成为以舒格为模型而雕刻成的理想形象,西利也开始认识到爱惜自我的重要性,懂得肯定自我的特。西利欲成为另一位他者眼中理想自我的动力来自她的妹妹:纳蒂。小时候西利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妹妹,希望她通过知识的力量挣脱压抑的男权环境,纳蒂没有让她失望,在西利结婚后,纳蒂不断通过书信来启发西利,更在一次见面中激励西利为自身权利作斗争。她作为一面镜子让西利看到女性智慧与开明的力量,西利借助她思想上的点发重新理解了自我的状况,呼吁更理想的自我形象的到来。最后一位帮助西利自我形象
建构的他者是女战士苏菲亚,她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者,认为不仅要承认女性权利的存在,甚至坚信女性权利应与男性权利平起平坐。她对西利一番妻子就该受丈夫管教的言论大为震惊,痛心疾首地指出西利的愚昧,西利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来自一个女人的激烈反抗深感震撼,对苏菲亚的认同让她完成最终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到故事结尾,读者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西利,她与佩可拉悲剧命运的不同在于,她所追寻的他者眼中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富有积极和正面意义的,三位他者无意识地通过镜像理论深切地影响了西利自我形象的建构。
4结束语
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心理学,认识论及文学研究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影响深远及涉及面之广是备受肯定的。本文通过阐释该理论的内部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把握理论要点,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中两位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作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作出分析,从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上述两部小说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
丁学强
注释:
①刘宏,周宁.虚幻的自我--论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J].红河学院学报,2006(6)
②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③张法.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J].社会科学,2011(4)
④郑玉萍.欲望的缺失与佩科拉的命运[J].文学评论,2007(11)
参考文献:
[1]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2][德]格尔达帕格尔著李朝晖译.拉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张法.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J].社会科学2011(4)
[5]刘宏,周宁.虚幻的自我--论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J].红河学院学2006(6)
[6]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郑玉萍.“欲望的缺失”与佩科拉的命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剖析《最蓝的眼睛》[J].文学评论2007(11)
外国文学104
霍献育
文学界..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3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镜像   理论   西利   形象   婴儿   黑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