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误差测量理论例题和习题(专题复习)

测量误差理论
一、中误差估值(也称中误差):
   
n
m
]
[
∆∆
±
=
          Δii=12n                  6-8
【例】 设有两组同精度观测值,其真误差分别为:
第一组      -3″、+3″、-1″、-3″、+4″、+2″、-1″、-4″;
第二组      +1″、-5″、-1″、+6″、-4″、0″、+3″、-1″。
试比较这两组观测值的精度,即求中误差。
解:
由于m1<m2,可见第一组观测值的精度比第二组高。同时,通过第二组观测误差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其误差值的波动幅度较大,因而也可判断出第二组观测值的稳定性较差,则精度较低。另外,由以上分析可知,中误差仅代表了一组观测值的精度,并不表示某个观测值的真误差。
二、相对误差:观测值中误差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S相比,并化为分子为1、分母为整数的形式,即
                                6-10
三、误差传播定律
【例】 丈量某段斜距S耐热钢焊接=106.28 m,斜距的竖角,斜距和竖角的中误差分别为,求斜距对应的平距D及其中误差
解:平距  
    由于是一个非线性函数,所以,对等式两边取全微分,化成线性函数,并用代替d
再根据(6-29)式,可以直接写出平距方差计算公式,并求出平距方差值
因此,平距的中误差为:mD=±5 cm。则最终平距可表示为:D=105.113±0.050 m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时,由于参与计算的观测值的类型不同,则计算单位也可能不同,如角
度单位和长度单位,所以,应注意各项单位要统一。例如,上例中的角值需要化为弧度。
综上所述,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求任意函数中误差的步骤如下:
列独立观测值函数式
对函数式进行全微分
写出中误差关系式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应特别注意两点:正确列出函数式;函数式中的各个观测值必须是独立观测值
【例】 用长度为l=30 m的钢尺丈量了10个尺段,若每尺段的中误差m5 mm,求全长D及其中误差mD
    解:列独立观测值函数式     
对函数式进行全微分     
写出中误差关系式       
    则,全长的中误差为            mD =±
        。误10      如果采用下面方法计算该题,考虑错误之处:先列出函数式D=10l,写出全长D中误差关系式并计算中误差mD=10·m=10·5=±50mm。答案错误,原因在于错误地列出了函数式。
【例】设有函数式Z=y1+2y2+1,而y1=3x,y2=2x+2,已知x的中误差为mxZ的中误差。
七星之旅
      解:若直接利用式(6-16)和(6-23)计算,则
    函数Z的中误差 
上面答案是错误的!这是因为y1y2均是x的函数,它们不是互相独立的观测值,因此,不能直接应用误差传播定律进行计算。正确的做法是先将y1y2代入函数式Z,合并同类项后即为独立观测值,再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即
       
【例】 对某段距离进行了5次等精度观测,观测结果列于表6-3,试计算该段距离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计算见表6-3
6-3 利用观测值的改正数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序号
观测值 L
m
改正数Vcm
VV
cm
精度评定
1
251.52
-3
9
最或是值:  m
观测值中误差:  cm
最或是值中误差:  cm
观测成果:x=251.494±0.01  m
2
251.46
+3
9
3
251.49
0
0
4
251.48
-1
1
5
251.50
+1
1
Σ
[L]=1打破银行垄断257.47
[V]=0
[VV]=20
四、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例】 已知观测值分别为L1L2L3,其中误差分别为m1=±1″、m2=±2″、m3=±3″,则它们的权分别为:
μ=1时,
μ=4时,
μ=36时,
【例】 水准测量中按测站数和水准测量距离定权。设在AB两点间进行水准测量,共设置了n个测站,各测站的高差分别为h1h2hn则AB点间的高差hAB
hAB=h1+h2++hn                                          6-38
若每个测站的高差中误差为m,则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hAB的中误差为
                                              6-39
若设每测站的水准距离相等,均为s,则AB间的水准测量距离SAB=n·s,由式(6-39)可得hAB的中误差
                                  6-40
,则式(6-40)变为。当SAB=1 km时,=m公里=μ,可见μ为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因此,式(6-40)变为
                                       6-41低调奋进)
由式(6-39)和(6-41)可得: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与测站数的平方根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可见,在水准测量中,测站数越少或距离越短,则观测高差的精度越高。
若取c个测站的观测高差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μ,根据权定义式6-37)和式(6-39),可得观测高差hAB的权为
                              6-42
若取c公里观测高差的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m公里根据定义权公式6-37)和式(6-41),可得观测高差hAB的权为
                          (6-43
由(6-42)和(6-43)式可知:水准测量高差的权与测站数成反比,与水准路线的长度成反比。所以,通过测站数和水准测量距离就可以确定观测高差的权,而不需要利用中误差来定权。
【例】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分别用不同的次数n1n2、┅、nn进行n观测,得相应的算术平均值为L1L2、┅、Ln,求 L1L2 、┅、Ln的权。
解:设各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n,且观测一次的中误差均为m,则
因此,相应的权为,再令,则,若取c=1,则
                                                6-44
可见,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算术平均值的权与观测次数成正比(或相等)。
n个不等精度观测值L1L2、…、L刀之歌n,相应的权分别为P1P2、…、Pn,则最或然值(称为加权平均值)为
                    6-45
可以看出,当各观测值为等精度时,则权P1=P2==Pn=1,上式就与算术平均值计算式(6-31)相同。
下面根据式(6-45)推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设观测值L1L2、…、Ln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n,则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6-46
由权定义式(6-37),有代入式(6-46)可得
6-47
实际计算时,上式中的单位权中误差μ可用观测值的改正数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6-48
将式(6-48)代入式(6-47),可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公式
                            6-50
【例】 如图6-3所示,从已知水准点ABC经三条水准路线,测得E点的观测高程Hi及水准路线长度Si(见表6-4),求E点的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各条水准路线权:      (由式6-43可得)
加权平均值:     
加权平均值中误差:
E点高程:      HE=527.469±0.009 m
                                                          6-3 不等精度水准路线
6-4 不等精度高程计算表
观测路线
E直线加速器点观测高程
Hi  (m)
观测路线长度
Si (km)
观测高程
观测值的改正数  (mm)
PVV
1
527.459
4.5
0.22
10
22.00
2
527.484
3.2
0.31
-15
69.75
3
527.458
4.0
0.25
11
30.25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8:2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8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观测   误差   计算   函数   平均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