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前后期比较
李松竹
【摘要】南衙北司之争以德宗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后两期在朝宦攻守态势、斗争形势、皇帝态度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这与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过程有很大关系,是对宦官集团势力膨胀的过程的折射。
关键词:南衙北司之争、前后期、宦官势力
南衙北司之争是指唐朝时,宦官专权,引起朝臣与皇帝的不满,朝臣和宦官之间因此不断发生斗争。当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城中,称为“北司”,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故称“南衙北司之争”。
一、唐代历次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最为激烈的两次南衙北司之争是顺宗朝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朝的“甘露之变”,实际上自“安史之乱”直到唐亡,南衙与北司之间的矛盾斗争几乎从未停止过。现将中唐以来南衙北司间的几次重要争斗罗列如下。
张茹雅
肃宗时,李辅国“求为宰臣……讽仆射崔冕联章荐己”朝臣崔冕、萧华不以合作。
代宗朝宦官陈元振诬陷兵部尚书来瑱,至其冤死,促代宗贬宰相崔冕,最后,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代宗,陈元振被流放而死。
代宗朝鱼朝恩“谋将易执政者以震朝廷”,被礼部郎中相里造驳退。之后又“执《易》升坐……言鼎有覆餗象,以侵宰相。……(元)载衔之,未发”,后来,宰相元载在代宗支持诛除鱼朝恩。   
顺宗朝时则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变,王叔文、王伾谋夺宦官军权,被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所败。
宪宗时,“诏(吐突)成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以左右神策及河中、河南、浙西、宣歙兵从之。”朝官独孤郁、段平仲、白居易等以“自古无中人为大帅,恐为四方笑”为由谏阻。吐突成璀出师经年无功,段平仲上疏要求斩成璀以谢天下,宪宗不得已将其贬为军器庄宅使,但不久又升为左卫上将军,知内侍省。后来成璀因贪污获罪贬,宪宗还想宽恕他,但由于宰相李绛“苦论其过”舞弊三角理论,因此作罢。元和八年,宪宗召回成璀,为此,竟然罢李绛相位,再次任命成璀为神策军中尉。
文宗朝,朝官宋申锡谋诛王守澄失败,后来李训、郑注联合仇士良诛杀王守澄。李训、郑注之后又想将仇士良为首的宦官悉数诛杀,结果“甘露之变”中,宦官对朝官打开杀戒,公卿半空。
昭宗时,宦官杨复恭专权,“宰相韦昭度、张濬、杜让能等为帝言太中故事,抑宦官不假借,帝亦稍怨复恭横恣”,“大顺二年,罢复恭兵,出为凤翔监军,不肯行,因丐致仕,诏可”,之后杨复恭勾结藩镇,有废立之心,昭宗引藩镇将领李茂贞、王行瑜攻灭杨复恭。
昭宗朝,宰相崔胤先后促使昭宗赐死中官景务修、宋道弼,排摈宦官,崔胤、宦官各自联接藩镇,最终崔胤引朱全忠入朝,将宦官诛杀殆尽。
二、唐代南衙北司之争的前后分期
实际上,始于肃宗朝的南衙北司之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德宗朝正式以宦官为神策军中尉,以德宗朝为界,可将南衙北司之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德宗朝之前的肃宗、代宗朝,虽然宦官也掌禁军,但并未形成制度,李辅国、陈元振先后以“判元帅行军司马”掌管北衙六军,鱼朝恩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神策军兵马使,掌禁军。但鱼朝恩被诛杀后,代宗即将兵权收回,内官不复典禁军。
可见,在德宗朝之前,虽然也有宦官掌禁军,但并未形成定制,皇帝对兵权的归属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禁军大权随皇帝的好恶在宦官与朝官之间辗转;而自从德宗朝“泾原兵变”之后,置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专任,自此直到唐亡,禁军大权始终控制在宦官集团手中。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导致朝宦关系、帝宦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南衙、北司相争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南衙北司之争也因此可以德宗朝为界,换分为前后两期。
三、南衙北司之争前后期不同特点
总体而言,前后两期的南衙北司之争在争斗的攻防形势、斗争方式、皇帝的态度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
(一)攻防形势
攻防形势方面,前期时,宦官是处于主动的,往往是宦官先挑起争斗,朝官奋起反抗。肃宗时,先有李辅国“求为宰臣”,公然侵夺朝官首领宰相职权,然后方有崔冕的“吾臂可截,宰相不可得也”,极力阻止李辅国入相;代宗时,先有陈元振诬杀来瑱、贬斥崔冕,方才有柳伉上疏请诛元振;代宗朝先有鱼朝恩“谋将易执政者以震朝廷”及“言鼎有覆餗象,以侵宰
相”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方才有元载对之心生怨愤,并最终诛除鱼朝恩。由此可见,在肃、代两朝,历次大的南衙北司相争,多半是由北司宦官先挑起的,宦官在相争之中处于主动进攻的态势,而朝官则往往是奋起反抗。
三十二 纪录片
但是德宗朝以后,攻防形势逆转,南衙北司之相争往往是朝官主动,朝官首先挑起,而宦官则疯狂反扑。顺宗朝“二王八司马事件”首先是王叔文、王伾等朝官集团试图削夺宦官兵权,以朝官宿将领神策军,其意图为宦官识破,俱文珍极力抵制,并逼顺宗内禅;宪宗宠幸吐突成璀,朝官不满,先是谏阻以成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后又要求斩成璀以谢天下,宪宗想宽恕成璀贪污之罪,也是因为宰相李绛“苦论其过”方才作罢,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未见,吐突成璀主动出击,而朝官则步步紧逼;文宗时先有宰相宋申锡试图诛杀王守澄,之后方有王守澄诬陷宋申锡,置其遭贬,旋被赐死;文宗朝的“甘露之变”作为南衙北司之争的高峰,朝官在其中主动进攻的态势更是明显,先有李训、郑注等人试图尽诛宦官,才有后来宦官集团对朝官集团的大开杀戒;昭宗朝,先有宰相韦昭度等人劝皇帝抑宦官,使得宦官头目杨复恭兵权被夺,并与藩镇相勾结,试图废黜昭宗;而昭宗晚年,也是先有宰相崔胤杀中官景务修、宋弼道,排摈宦官,后来才有双方相互援引强藩相攻。可见,自德宗朝后,特别是从宪宗朝起,在南衙北司的斗争中,朝官基本上是处于主动进攻
态势的,而宦官集团则以守势为主。
  (二)斗争方式
在斗争方式方面,前期双方的斗争主要是通过上疏等形式,争取皇帝的支持,皇帝的向背对双方胜负有着绝对性的影响。崔冕、萧华等人之所以能阻止李辅国入相,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得到了肃宗的支持,李辅国向肃宗请求拜相,肃宗以“未允朝望”为由拖延,并且在探得崔冕等人不支持李辅国入相后大喜,可见肃宗不愿李辅国入相,君臣相扶,共同阻止了李辅国入相。应该说,在这次斗争中,肃宗是取了决定性作用的。而代宗时陈元振的倒台也是在柳伉上疏的情况下由代宗作出的裁决,鱼朝恩被元载扳倒,也是因为元载背后有代宗支持。可见在南衙北司之争的前期,皇帝的支持对于朝宦双方都极为重要,双方极力争取皇帝,由皇帝通过人事任免等政治斗争的方式来压服对方。
2012高考理综全国卷但是,自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后,双方的斗争形式则多以、兵变等形势为主,发展到最后,双方甚至不惜借藩镇之武力铲除对方,武力斗争成为双方重要的斗争形式。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虽然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是对于禁军的争夺却始终是双方的斗争重点;文宗朝“甘露之变”在武装斗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李训、郑注
完全是在采用冒险的方式,试图以极少的武装力量将宦官一网打尽,结果朝官反遭神策军屠戮;昭宗朝,杨复恭兵权被夺,勾结藩镇图谋废立,朝廷以禁军讨伐杨复恭,结果禁军大败,昭宗被迫引李茂贞、王行瑜等藩镇势力进讨杨复恭;至昭宗朝末期,宰相崔胤与宦官集团分别援引朱全忠、李茂贞,最终朱全忠以强藩之武力尽诛宦官。可见,南衙北司之争发展到后期,斗争形式已经转为武力相争,其中又分为三种形式,即争夺禁军领导权、军事、援引强藩,不管是采取哪一种形式,总之双方的斗争都是充斥着刀光剑影的血腥。
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
  (三)皇帝的态度
皇帝对于朝宦斗争的态度在前期和后期也是不同。总体而言,前期时,虽然皇帝在某些权阉气焰过盛的时候会有意进行抑制,甚至是断然诛除,但是就宦官集团而言,皇帝还是极为信任的。从长期来看,肃宗直到德宗朝皇帝均在不断加强宦官的权力,虽然权阉李辅国、陈元振、鱼朝恩等或贬或诛,但是随着某个权阉的倒台,皇帝又会马上提拔新的宦官头目接替其职权。另外宦官集团的势力也日渐膨胀,兵权方面,由临时性的掌兵转为制度性的专任;行政方面,枢密使也由最初的临时性使职变为定制,两枢密使与两护军中尉最
终成为所谓“四贵”。因此在前期,皇帝在朝宦斗争上,多是倾向于宦官集团的,除非某些宦官头目权力过度膨胀,一般而言,对于宦官集团势力的扩张是纵容甚至鼓励的。
但发展到后期,宦官集团已经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皇帝不可能再给予宦官集团更高的权力。同时宦官集团势力的极度膨胀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宦官废立弑君之事自顺宗起,不断发生。德宗之后的历代皇帝,只要不是特别昏庸之辈,对于宦官都是心存芥蒂的。因此在这一时期,皇帝一般是倾向于朝官集团的,试图借朝官之力,恢复皇权权威。
四、前后期特点不同的原因
事实上,前后期南衙北司相争的不同特点正好是宦官集团势力膨胀的折射。
就攻防态势而言,一般认为实力强者或者实力已经巩固者一般都会采取进攻的态势,反之则会采取守势,但在南衙北司的斗争中,情况恰好相反。前期处于攻势的宦官集团在当时实力并未达于鼎盛,而是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它的势力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宦官要扩充势力,只有从朝官集团手中夺权,宦官集团势力每上升一个台阶都意味着朝官权利的被侵夺,这不仅造成了朝政的腐败,更是对于朝官集团乃至整个士大夫阶层利
益的侵夺,朝官理所当然要起而反抗。而自宦官专任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之后,宦官集团的权力已经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不可能进一步的去扩张权力,因为以护军中尉为代表的宦官头目此时已经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而作为刑余之人,他们不可能像王莽、杨坚等人行禅代之事,所以在权力至于顶峰之后,他们要做的就是固守已经获得的权位,势力的膨胀也就基本停止了。而朝官集团此时正好相反,原本属于他们的诸多军政大权现在均掌握在宦官之手,要恢复朝官集团权力,也只能从宦官手中夺权,于是南衙北司之争在后期便出现了朝官进攻,而宦官防守的形势。
就斗争方式而言,前期之所以以争取皇帝支持为主,主要是因为当时,皇帝对于朝宦双方都尚有较强的控制,朝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支持自不待言,宦官集团同样也得依靠皇帝的信任方能扩张势力,皇帝的向背就成为了双方斗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所以争取皇帝的支持成为斗争的主要形式。但是,到后期,宦官几乎垄断了军政大权,皇帝基本上已沦为宦官集团的傀儡,此时,争取皇帝除了舆论上可占有一定优势外,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另一方面,宦官又掌有兵权,政治斗争在宦官强大的武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朝官也只能采用与武装斗争相关的形式来与宦官集团斗争,或是密谋夺取禁军领导权;或以军事冒险诛尽宦官;或是依靠强藩消灭宦官,总之,宦官集团牢牢控制了禁军,使得朝
官集团也不得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就皇帝的态度而言,前期时皇帝对宦官集团扩张势力采取放纵鼓励的态度,其原因就在于,此时宦官集团还处于皇权的卵翼之下,皇帝对于宦官是“习则不疑”,势力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宦官集团还是皇权的支柱力量,因此,对于支柱力量皇帝当然是要采取偏袒的态度的。当然朝官同样也是皇权的支柱力量,但相比而言,他们先天就没有宦官让皇帝放心,因为宦官出身低贱,没有后代,社会关系远较士大夫简单,并且是刑余之人,即便权倾朝野,照样为士民所不齿,再加上当时安史叛逆、强藩林立的局面,使得皇帝对于朝官更是缺少信任感,因此,在南衙北司相争的前期,皇帝总体上是偏向于宦官集团的。然而德宗朝之后,形势逆转,宦官集团垄断禁军大权,之后,宦官又专任枢密使,宦官集团掌握了朝廷大权,宦官屡行废立、频繁弑君,宦官集团从起初的皇权支柱,转变为皇权的威胁,于是皇帝转而支持朝官,试图借朝官之力,恢复皇权威严。
综合以上三点,不论是攻守形势的不同;还是斗争方式的不同;抑或是皇帝态度的不同,实际上都源于一点,即前后期宦官集团的实力不同,前期宦官集团实力处于发展期,后期实力至于巅峰,前后期不同的特点源于宦官实力膨胀过程造成的前后期实力不同,同时前后的不同特点也从侧面折射出了宦官集团势力膨胀的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64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宦官   集团   皇帝   朝官   斗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