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赤道银行
(一) 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图兰朵故事简介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浅灰及肉红,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 下部浅灰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 为浅灰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
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 为浅灰至深灰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 底部为一层黑、灰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 1y) 下部为灰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泥岩、灰绿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 杂(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岩、与q2 其中的紫红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灰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 罗汉坡组(o2l)厚159米 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深灰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专利法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泰素帝(1) 梁山组(p1l)厚1—16米 灰,黄绿及黑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深灰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 深灰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4)峨眉山玄武岩(p2β)厚227米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铝土质泥岩。
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斑状玄武岩,暗灰绿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5)沙湾组(p2s) 厚95米 主要为暗紫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灰绿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1)飞
(1)(t1f) 厚198米 紫红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2)铜街子组(t1t)厚114米 下部:紫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白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
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上部:紫厚层白云岩,含玛瑙砾粗砂岩及薄层细---粉砂岩,属海滨沉积。
(3)嘉陵江组(t1j)厚169米 下部:黄灰薄层泥质灰岩;中部:灰至浅灰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上部:浅灰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4)雷口坡组(t2l)厚426米 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深灰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至深灰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顶部为深灰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5)须家河组(t3x)厚520~~950米 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
、3、5为砂岩含煤地层;2、4为青灰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
(1)白田坝组(j1b) 厚34~~~75米 灰褐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2)自流井组(j2z) 厚224~~~422米 灰白、浅灰、灰绿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紫灰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3)沙溪庙组(j2s) 厚500~~~900米 灰绿岩屑砂岩和紫红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黄绿页岩。其内含叶枝介化石。砂岩中可见大型斜层理、波痕
、干裂等。
(4)遂宁组)j2sn) 厚200~~~335米 棕红、砖红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5)蓬莱镇组(j3p 厚150~~~878米 底部为灰绿中厚层,透镜状泥至、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岩,粉砂质泥岩。
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1)夹关组(k1j) 厚400米 砖红、大红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2)灌口组(k1j) 厚1600米 底部以砖红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泥岩、页
岩、粉砂岩、砂岩,夹杂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泥岩、页岩夹浅灰泥灰岩及褐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及阶地上,部分分布于山麓及山坡。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qa1)、洪积物(qp1`)、坡积物(qq1)、残积物(qe1)等。
(二) 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最后一课郑振铎(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 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砂岩   峨眉山   页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