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层

第二节 地 层
  福建省地层发育,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下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较齐全,岩石类型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及火山地层出露面积,各占全省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其地层属华南地层区。
  福建省地层分区性较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南部出露有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地层,尤以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其中石炭纪至下二叠纪,为省内石灰岩、无烟煤、铁矿、锰、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政和至大埔一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广大地区,则以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地层占主导地位,岩性复杂,厚逾万米。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由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
类石墨烯一、元古界
  福建省的元古界有:前震旦系麻源及震旦系。麻源在下部,可划分四个岩性段。震旦
系在上部,与麻源呈整合关系,下震旦统有楼子坝、吴墩组、迪口组及丁屋岭组、龙北溪组;上震旦统有南岩组、黄连组及震旦上统等。
  (一)前震旦系麻源
  麻源系最古老地层,《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以下简称省地质志)中,是指震旦系之下一套巨厚的中浅变质岩系,命名地点在建阳县东北之麻源村。
  20年代多认为闽西北之变质岩系属太古界或元古界。1962年福建区测队对建瓯地区的变质岩首次提出建瓯一名,自下而上划分小桥片麻岩组、连地片岩组及龙北溪石英碳酸盐组,时代归属前寒武纪。1963年福建地质局在南平召开变质岩座谈会,正式采用建瓯一名,并划分为上、下两个亚,时代改属前震旦纪。1974年1∶20万建瓯幅进一步将建瓯按岩石组合及变质程度,自下而上新建迪口组、龙北溪组、大岭组、松源组、吴档组。1974年,福建地质三队三分队曾对龙北溪组中进一步划分出东岩组。1977年、1979年,福建省地质局1∶50万地质图说明书和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对建瓯组除同意建瓯幅所划分外,于龙北溪组上段划分为东岩组。
  1982年区调队在建瓯大岭组标准剖面中采获几丁虫,福建东部龙北溪组及大岭组亦零星发现几丁虫及微古植物,其时代多属奥陶纪或早古生代。由此,建瓯所属地层单位的层序关系及地层时代实已动摇解体。1985年《省地质志》对闽西北变质岩系,重新厘定原建瓯中各地层单位名称及时代含义(表1-2),划为上元古界麻源、震旦下统吴墩组、丁屋岭组及上震旦统;福建东部划分为下震旦统迪口组、龙北溪组及上震旦统—下古生界。1986、1987年闽北地质大队在专题研究报告和1∶5万政和等三幅区调报告中,对麻源进一步划分大金山组和南山组,下震旦统吴墩组和东岩组,上震旦统为龙北溪组,另新发现而建立稻香组(表1-3)。本文按地质志所列层序和时代含义予以阐述。
  麻源主要出露于闽西北浦城、建阳、将乐、宁化一带,德化赤涂寨至田地仅零星分布,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部分地段有不同强度的混合岩,局部夹火山岩及石墨矿层,属震旦系之下福建境内最老地层。按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性段,各段之间皆为整合关系,累计厚度大于9642米,为一套地槽型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其与上覆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共同组成闽西北扬子和加里东旋回褶皱基底。
  第一段出露极少,未见底,岩性由灰绿风化后呈浅褐或粉红中至薄层白云石英片岩和
石英白云片岩组成,中部偶夹黑云变粒岩,建阳南山厚度大于1681米。第二段由灰白、浅灰绿中厚层细纹黑云(斜长)变粒岩夹中薄层黑云石英片组成,局部夹绿泥绿帘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及不纯大理岩透镜体,普遍见矽卡岩化。德化赤涂寨二云石英片岩产微古植物:光面小球藻、原始光面球藻等,建阳松源厚度2270米。该段变粒岩岩石坚硬,常构成高山陡坡地形,地貌特征明显,为本的一个重要标志层位。第三段分布最广,岩性为灰、灰绿—中薄层黑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夹薄层黑云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及厚层黑云(斜长)变粒岩,局部地区夹含石墨片岩及晶质石墨矿层,德化赤涂寨产裂瓣藻、穴面膜片等微古植物,顺昌洋源厚度2620米。第四段分布较少,岩性较复杂,以各类片岩为主,夹变粒岩、千枚岩,局部出现斜长角闪岩、变质凝灰质碎屑岩及熔岩,德化赤涂寨本段片岩产穴面球藻、光面小球藻、裂瓣藻等微古植物化石。
  另外,闽北地质大队对闽北前寒武系变质岩专题研究报告(1986年),从下而上将麻源第一、二段(原第一段与原第三段对调)命名为大金山组,第三、四段(原第三段为原第一段)命名为南山组,并认为南山组之岩石组合特征与迪口组岩性相近似。两组之时代为前震旦纪。
  (二)震旦系
永芳化妆品  该系分布较广,由于岩性岩相的明显差异,可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不同的地层区。西区是指建瓯、南平、华安一线直至广东大埔以西的广大地区;该区又以南平、明溪、清流、长汀一线为界,分为闽西南及闽西北两个地区。闽西南地区有:下震旦统楼子坝、丁屋岭组,上震旦统南岩组、黄连组。闽西北地区有:下震旦统吴墩组、丁屋岭组,上震旦统(未建组)。东区是指建瓯、南平、华安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下震旦统有迪口组、龙北溪组及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未进一步划分)。它整合于麻源之上。
ph值范围  以前震旦系未作进一步划分,闽西北的变质岩的时代,概称前震旦纪或太古代—元古代。闽西南出露于泥盆系不整合之下的一套巨厚的浅变质岩,1963年福建省地质局和江西省地质局合编的1∶100万福州幅(G—50)地质图说明书,将其时代归属震旦纪—志留纪,认为与龙山相当,未作进一步划分。在此基础上,福建区调队于1966年通过三明幅区调后,首先在下古生界之下确定一套以钾长变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代表震旦纪地层。直至1970~1971年间,经过1∶20万长汀、上杭幅区调,才对闽西南地区变质岩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引入湖南、湖北峡东的地层名称,自下而上划分为前震旦系板溪(包括三个亚共八个岩性段)和震旦下统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及灯影组。1977年福建省区域地层表将闽西南浅变质岩重新建立地方性地层名称,划分为前震旦系楼子坝(包括下、中、上三个组)
、震旦下统丁屋岭组、上统南岩组及黄连组。并认为楼子坝大致可与闽西北的建瓯对比,该划分对比方案,一直在省内沿用(表1-4),对闽西北和闽东地区的变质岩系,在元古界麻源中已有叙及,不再赘述。
  1.闽西南地区
  划分为震旦系楼子坝和丁屋岭组,上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
分词系统  楼子坝,创名于长汀县西南30公里楼子坝村,划分三个岩性段,上下段以含较多硅质岩为特征,中段普遍含钙质。上段为灰绿、灰变质细砂岩、粉砂岩与千枚岩互层组成,夹灰白、紫薄层硅质岩,顶部含磷,偶见炭质千枚岩,厚1824米;中段为灰绿变质粉—细砂岩夹钙质砂岩及千枚岩、板岩、硅质岩,局部偶夹泥灰岩透镜体,厚2647米;下段灰绿变质细砂岩,夹千枚岩及变质粉砂岩、硅质岩,未见底,厚大于1846米。该总厚大于6137米。在长汀南之武平、上杭、永定一带,该岩石变质较深,形成变粒岩、片岩及混合岩,地层划分及研究程度较低。
  丁屋岭组得名于长汀县西南14公里之丁屋岭村,主要由灰绿变质(石英)细砂岩、变质粉
砂岩夹千枚岩及薄层硅质岩组成,底部常为变质含砾砂岩和砾岩,与下伏楼子坝呈假整合关系(或不整合),厚1531米。
  南岩组,得名于长汀县西南15公里之南岩村,上部为灰绿变质细砂岩夹千枚岩和硅质岩,硅质岩顶底常见极薄层磷块岩条带,下部为灰黑、灰绿千枚岩、变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硅质和变质含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丁屋岭组呈整合关系,厚1120~1082米。在南岩村东之大埔、横坑一带,南岩组上部夹两个含磷层位,单层厚仅数厘米,最厚达10厘米,下部夹2~3层黄铁矿。
  黄连组,得名于长汀县西南约11公里之黄连村,以灰、灰白、灰绿硅质岩发育为其特征,其中夹变质细砂岩、千枚岩,与下伏南岩组呈整合关系,厚356米;这种以浅硅质岩发育的细碎屑岩组合,构成与寒武系区分的显著标志。
  2.闽西北地区飘舞的碎布
  划分有下震旦统吴墩组和丁屋岭组,及上震旦统未分。
  吴墩组,得名于顺昌县东南9公里之吴墩村,原称吴档组。上部为灰绿厚层变质中细粒
杂砂岩及(含砾)凝灰质砂岩夹变质泥岩及薄层硅泥岩,下部以灰、深灰厚层变质石英砂岩为主,偶夹千枚状(凝灰质)粉砂岩、石英片岩及硅质岩,底部偶见复成分砾岩,与下伏麻源呈整合接触,厚大于2218米。至建阳长坪一带变质较深,多为斜长变粒岩及绿泥黑云片岩,地层厚大于3615米。
非诚勿扰18期  丁屋岭组,岩性变化较大,北部邵武、建阳等地变质较深,为深灰、浅肉红厚层黑云斜长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底部为含砾变粒岩,与下伏吴墩组呈假整合或微角不整合(?)关系,厚1947米;中部泰宁、明溪一带变质稍浅,岩性单一,几乎全由深灰、肉红厚层钾长变粒岩,原岩部分为角斑岩及石英角斑岩,上部偶夹薄层黑云石英片岩,厚850~1306米;西南部宁化方田、长汀张地一带,变质更浅,为灰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变质粉砂岩,夹硅质(泥)岩及含砾砂质泥岩,偶见粉晶白云岩及石煤透镜体,下部产较多微古植物化石,厚1394米。
  上震旦统,北部邵武—泰宁一带,以千枚状粉砂岩为主,夹变质砂岩、石英岩及大理岩,下部偶夹黄铁矿层;建阳、邵武等地,大部分已混合岩化,形成混合质黑云石英片岩夹黑云变粒岩,厚1282米;南部明溪、清流、长汀一带,上部为绢云石英片岩,夹硅质岩,局部夹变质火山碎屑岩,下部含钙变粒岩和钾长变粒岩。
  3.东 区
  研究程度较低,划分有下震旦统迪口组和龙北溪组,上震旦统—下古生界未分。
  迪口组,得名于建瓯县东南35.5公里迪口村,各地岩性单一稳定,主要由灰、浅灰黑云斜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组成,上部夹少量黑云(二云)片岩及石英岩薄层,下部变粒岩多已混合岩化,其变粒岩之原岩主要为长石砂岩,未见底,为闽东地区最老地层,厚度大于5880米。
  龙北溪组,命名于建瓯县东南35公里龙北溪村,岩性分为三部分:上部为绿片岩,有绿泥绿帘片岩、阳起片岩、阳起钠长片岩和阳起钠长绿帘片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及含磁铁石英岩;中部为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夹石英岩;下部为石英岩,夹白云岩、大理岩、黑云石英片岩及绿帘斜长变粒岩,偶见薄层磷块层,地层厚度2743~2230米,其下与迪口组多呈断层接触或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其绿片岩原岩属细碧岩及细角岩,部分变粒岩原岩为角斑岩或石英角斑岩,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为铜及多金属矿产提供矿线索。此外,在政和富竹庄、南平北山、安溪华地等处,龙北溪组含有微古植物及几丁虫化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层   变质   变质岩   砂岩   划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