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机遇展望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最严重时,有165个国家的学校被迫关闭,影响了近15亿学习者。[1]疫情使学校教育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变革潜能和发展机遇。如何应对、把握乃至引领新常态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是课程研究者需要去思考和探究的新议题。
2020年11月7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通过录播视频、线上会议和线下汇报的融合形式,举办了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论坛在一日之内横跨欧美亚不同时区,汇聚了诸如被誉为“当今课程研究领域最重要学者之一”的理论大家艾沃·古德森(Ivor Goodson)教
新常态新机遇:展望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侯滟斯  李悦*
摘 要: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着重讨论后疫情时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新方向、新路径。本文通过梳理论坛中专家的主要观点,提炼了疫情转变中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通过探寻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聚焦新路径和新经验,勾画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推手的未来教育新图景。
关键词: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教育新常态  课程与教学  核心素养  信息化技术
*侯滟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李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本期关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课程(四)
视  点
授、TPACK概念框架创立者庞亚·米什拉(Punya Mishra)教授、芬兰“现象学习”创始人基尔斯蒂·郎迦(Kirsti Lonka)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等十八位国内外学者做主题报告。此外,论坛还首创研究生专场分论坛,围绕“课程与教学新常态的理论回应”“课程与教学新常态的实践智慧”“后疫情时代的课程转型与实践反思”,遴选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课程与教学专业的博士生展开深度讨论。
围绕“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的主题,本文梳理了疫情影响下的现实挑战,点明了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新方向,介绍了新常态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路径与实践经验,尝试描绘未来教育新样态。一、现实转变:疫情下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
疫情之下,为了尽力减轻学校关闭所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世界各国纷纷选择了“远程居家学习”以保障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实现“停课不停学”。在此次国际课程论坛中,香港教育大学李子建教授、美国
雪城大学雷静教授以及宁波大学郑东辉教授分别介绍了西班牙、芬兰、美国和中国应对疫情影响的经验。通过对比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展示出同中有异的多元教育模式。与此同时,通过分析各国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挑战,又能发现一些异中有同的共性问题,为
新常态下的教育变革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一)同中有异的全球教育实践
虽然“远程居家学习”成为几乎所有国家教育系统的共同选择,但不同国家并非囿于一种固定模式,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在美国,根据美国重塑公共教育中心(The center on reinventing public education)对124个学区秋季开学计划的分析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学区都准备了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学习方案,并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关于在线/混合教学以及在家学习的培训和指导。同时,不少学区为学生配备了电子设备和免费的网络服务,还为残障学生和特殊学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帮助。
作为首先提出“停课不停学”的人口大国,中国有近1.8亿中小学生在家中学习[2]。国家教育部要求“坚持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特课程方案”,避免“一刀切”和“强制”[3],同时,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通力合作,部署了特定通信网络,整合了全国教育资源,并分层次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有关线上学习资源选择和使用的个性化培训。根据郑东辉教授开展的疫情中浙苏鲁豫四省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情况的大规模网络调查显示,“停课不停学”期间的教学实践以“资源包+线上答疑+直播(中学)/录播(小学)”的形式最为常见。与美国学区所准备的多形式教学方案不同的是,大部分中国教师都直接采取了将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的方法,保留了传统“做作业”和“对答案”等评价手段。
(二)异中有同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各国实践中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尽力规避疫情对教育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可陈道学
即使如此,仍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在西班牙,由于网络发展不足、生师比高而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外加日常教学观念相对保守陈旧,以及教师日常协作意识和经验欠缺等原因,导致西班牙教育系统在疫情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中国,数字化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以及师生互动与社会临场感不足是疫情期间暴露出的最主要问题。在芬兰奥卢市,虽然已有的教育技术变革以及教师良好的数字化素养能够迅速应对疫情冲击,并顺利开展线上教学。但是,疫情加深了原有的数字化分裂,放大了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的学生和需要教师支援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这让教师因应付个体差异而压力倍增。在美国,雷静教授对662位家长的调查得出家长对开展居家在线学习的五大需要,即明确的学习结构、对预期的清楚沟通、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善、交流互动的增加,以及教师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以提升其学习动机并改善学习习惯等。
显然,世界各国的课程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都在疫情之中遇到了不少共性问题。对于课程研究者而言,原有课程设计与取向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斟酌;对于教师而言,数字化素养、线上教学能力以及应对个性
视  点
化学习的能力等是开展有效远程教学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匮乏等成为了重要制约条件。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陈霜叶教授从规训的视角出发,对频频提及的学生自律问题以及师生互
中国药理学通报动问题进行了反思。她将远程居家学习视为剥离了常态化学校制度与教学过程的“学生”“教师”与“课程教学”之间的互动,并借此透视了学校中基于规训的师生关系,重新审视了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规训与监督制度。
二、危中有机:探寻教育新常态的变革
“新常态”意指“原有的正常状态被突破后,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正常状态”。[4]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教育系统史无前例地展开了一次全球性线上教育实验。疫情之后,这场实验又该何去何从?面对全球形势的复杂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教育应该朝向怎样一种“与以往不同”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为了厘清教育改革新方向,准未来发展路径,与会学者纷纷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一)疫情中旧常态的变革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样态,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也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之下,学校实体的关闭加速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不同教育形式的边界融合,导致了原有教育常态的改变。
1.全球化基本样态的转变
全球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王涛副教授指出,在疫情之前,全球化显露出新自由主义的弊端,比如资本和跨国公司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以及由少数国家和企业主导的技术和文化壁垒。在疫情之中,逆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出现,展现出一种基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国家管控的回收与脱钩状态。当疫情结束后,全球化仍将继续,但将演化成一种新的形态。对此,东北师范大学吕立杰教授认为,疫情的出现让原本互联互通的国际社会承受了时间滞后性、发作突发性和超越常规性的全球化风险,对我们应对冲突和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加速
巴洛克音乐下载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新常态到来的根本原因,而疫情的大规模传播则加速了对在线教学的尝试。正如雷静教授所言,疫情改变了混合教学的实践范围,使其从高等教育拓展到了K12教育中,从单独课程形式转向了学校课程和学区课程。对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的发展,郑东辉教授的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疫情后放弃了已积累的在线资源数据库。而这也需要课程研究者予以反思:线上教学仍能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常态化吗?我们应该如何突破线上教学的原有桎梏?对此,美国堪萨斯大学赵勇教授表示,当谈论未来时,我
们需要知道信息化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便利,也有新的压力。
3.教育边界的模糊
疫情中的远程居家学习引发了一场“去学校化”实验,促使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都转移到家庭场域中。华东师范大学张薇教授指出,学校教育、影子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赫尔辛基大学基尔斯蒂·郎迦教授也提到,学习可以在任何地点发生。疫情之后,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愈发紧密,促使传统的“学校化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转变[5],而这也为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二)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常态
当后疫情时代来临,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新状态来开展教育实践,以回应当今世界的高度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呢?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勾勒出一幅教育新图景。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站在已知课程的基础上去培养面对未知的能力。这需要设计适用于全球化情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学习力和迁移力、信息审辨能力和沟通理解力等核心素养的独立个体。对此,吕立杰教授指出,疫情中所暴露出的诸如自律以及自主学习等问题恰好证明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赵勇教授也认为,疫情展现了未来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也要求课程与教学不仅要顾及短期教育目标,更应该着眼于长期教育目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新常态下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设计者需要意识到学生成为教育变革主体及自身学习主导者的必要性,并制定能够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我决策和自我激励的策略。除此之外,学
习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变得愈发重要。对此,赵勇教授指出,传统“一刀切”的学校教育将学生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培养和比较,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人经验的不同。现在,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兼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
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崔允漷教授指出,传统线下学习过于陈旧,而大规模线上学习又受限于学习动能以及社会情感方面的问题。因此,混合教学是一个必然趋势。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如何借助技术集成个体学习数据,提升教师运用技术服务学生学习的素养,加强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之间的协同互促,从而真正创造出超时空的个性化教学,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数字化终身学习的目标。
术语翻译三、展望新常态下课程与教学的新路径自动润滑系统
面向教育新常态,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2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5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课程   疫情   教学   学习   学生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