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

目录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1)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定义 (1)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1 高校网络舆情 (1)
2 网络突发事件 (1)
(二)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的成因 (1)
1网络突发事件 (1)
2网络舆情的成因 (1)
(三)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2] (1)
1 突发性 (1)
2 区域传播性 (2)
3 以大学生为主。 (2)
三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2] (2)
(一)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2)
O P I1 高校信息报道不到位,缺乏与新闻媒体的有效沟通 (2)
2 网络舆情管理的缺失 (2)
(二)舆情的问题[5] (2)
1 应急准备不足,响应速度较慢。 (2)
2 处置方式被动,硬性指令过多。 (2)
四网络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的预防及处置 (2)
(一)网络突发事件的预防[5] (2)
1 优化环境,消除“激发”因素 (2)
2建设理性,抵御“诱发”影响 (3)
3掌握信息,做好“个别”工作 (3)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预防 (3)
张量分析
1事前干预,即防止议题、言论或倡议进入网络,这种控制和干预是事前性的预防性
干预机制。 (3)
2 网上干预,即在网络中形成干预制。网络干预的方式包括 (3)
(三)突发事件的处置[5] (3)
1沉着应付,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3)
2实事求是,认真处理善后 (4)
(四)新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6] (4)
五结论与建议[7] (4)
(一)快速反应,注意时效性 (4)
(二)如实报道,注意真实性 (4)
(四)深度开发,注意连续性 (4)
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深入解读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其运行特征,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前提。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不同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判。网络突发事件必须根据研判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研判和深度研判制度及网络突发事件的解决,确保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定义
1 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内部各类体在校园网空间中,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和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高校中的各类体主要有大学生、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进行了狭义化和特定化的处理,把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仅限定在大学生体上,这是由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实际运行的现状决定的。[1]
2 网络突发事件
有的学者认为:“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突然爆发的、可能或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威胁到校园安全稳定、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紧急事件。”有的笔者认为该观点不能全面概况高校或校园突发事件,将事发地局限于高校或校园内,范围过窄。 [2]
(二)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的成因
1网络突发事件
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置,首先依赖于对其形成原因的准确判断。导致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作用,也有个人和体自我意识的作用,因此,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小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从因
素对主体作用机制分析,可以归纳为激发型、诱发型、自发型三类。激发型事件,是指某种外界因素的刺激使学生或教职工产生爆发性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行为。[3]
2网络舆情的成因
网络舆情的产生有多重因素,除了社会外部环境诱因外,从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成因看来,主要有两大直接动因:第一,校园常规渠道不通畅是学生寻求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体,一方面,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有抱负并愿意为之奋斗,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心理不成熟,特别是对各种因转型时期或因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社会问题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理智的分析,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社会心理压力。一些大学生有可能在某一事件的刺激下诱发单个个人压力,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会主动寻求体的沟通。但如果得不到正常渠道(如师生有效对话交流、座谈会等)的沟通必然会寻求网络,这时也就有可能汇集成网络舆情。第二,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等过程中出现行为不当或产生各类利益冲突。[4]
(三)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2]
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涉及主体的多样性、波及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加之网络信息所呈现出传播性强、范围广等特征,为此,笔者认为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突发性。
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在令人难以预料情况下突然爆发。这源于人们事先无法控制事件
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危害结果。
2 区域传播性。
从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可以看出,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对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原因引发事件进行传播。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校园网络,具有区域性。
3 以大学生为主。
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以大学生为主。他人在高校处理事件中所披露信息不及时、缺乏透明、不重视与网络媒体的沟通的情况下,通过校园网络将信息发布。大学生出于好奇心或者其他原因纷纷跟帖、转发或者传播,进一步将信息传播范围扩大。
三网络舆情与网络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2]
(一)高校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信息报道不到位,缺乏与新闻媒体的有效沟通
高校面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略显被动,所披露的信息不到位。主要体现:一是信息报道滞后,缺乏时效性;二是信息报道欠缺真实性。为了避免影响校方的声誉,高校将事件予以隐瞒,甚至虚构信息内容。三是信息报道欠缺透明性。与此同时,高校缺乏与新闻媒体的有效沟通,未意识新闻媒体的重要性,过度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利于己。于是,高校采取不予理睬、拒绝、威胁等不正当方式逃避新闻媒体。
2 网络舆情管理的缺失
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停留在事后处理模式,不够重视事前信息的收集,所收集信息不够全面、及时或缺乏真实性,以至于分析信息缺乏准确性,无法客观评估信息。常见网络舆情管理者在尚未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的情况下,通过删帖、屏蔽信息等方式来处理,不善于通过疏导舆论将网民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加之通常网络舆情管理者素质不高,网络技术水平有限,未能利用网络技术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信息。
(二)舆情的问题[5]
1 应急准备不足,响应速度较慢。
钙盐
对待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关键是要快速响应,迅速启动各自职责内的工作程序,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与控制体系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这种管理方式处在理非紧急事件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网络舆情爆发时难以实行快速有效的响应,在处理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2 处置方式被动,硬性指令过多。
过去在对一些高校热点问题的处理中,通常采取回避、封堵或冷处理的办法,试图淡化处理高校网络舆情,避免其扩散后增添工作麻烦,扮演的是控制者角,而不是引导者角。但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表现特点,采取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的效果常常会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四网络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的预防及处置
(一)网络突发事件的预防[5]
1 优化环境,消除“激发”因素
尽管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一种结果,但如果没有外部条件的作用便有可能延缓或避免发生。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多数是因为治安间题或学生生活问题所激发。高校周围饮食业、旅店业和娱乐性等经营活动,导致大量成份复杂的社会人员主要是社会青年与高校学生频
繁接触,他们同属于易冲动型社会体,相互间容易发生冲突。加上个别学生也偶有不文明行为,所以高校周围及校内的店、摊、点是突发事件的重要“激发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类别增多人数增加,伴之而来
的是办学条件趋紧,管理难度增大。在这方面也存在激发事件的隐患。要消除各种激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必须优化高校环境。高校自身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内部活力强化校园管理,提高以食堂为中心的后勤工作服务质量,坚决杜绝乱收费等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学校要切实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困难,调适学校和学生之间、各类别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改善教学、学习、生活条件。
2建设理性,抵御“诱发”影响
由于高校的特殊社会功能,知识分子集中和大学生体的特殊社会角,高校历来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前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沿着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势必引起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仇恨和恐慌,它们会千方百计进行渗透,企图在高校制造动乱,干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充分肯定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和教职工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满腔热情地支持改革开放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
3掌握信息,做好“个别”工作
突发事件的“突发”是相对的,从“激发”因素的刺激或“诱发”条件的作用到发生体性突发事件,其中有一个或短或长的信息传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组织发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蛛丝马迹,据此作出准确判断,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一个或几个人受到“激发”或“诱发”的作用后必须作出反映,这种反映如果是强烈的一般会寻求支持。第一的直接的被作用者不一定就是后来体事件的组织者,也不一定能左右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但第一被作用者的意愿和态度对事件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消除“激发”或“诱发”作用,防止重大事件发生,首先必须准确地掌握第一被作用者并做好其疏导工作,态度要鲜明,方法要得当。一般情况下对信息传导者也是客观上的发动者和联络者,学校要根据他们的思想倾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使其主动停止传播影响稳定的信息。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预防
对高校网络舆情实施干预的方法按时间段和活动场所划分主要有3种,分别是事前干预、网上干预和网下干预。
1事前干预,即防止议题、言论或倡议进入网络,这种控制和干预是事前性的预防性干预机制。
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研究表明,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80%以上来自基层,是能够在基层解决的。在某些动员行为进入网络
之前,其影响或范围还比较有限,因而较容易予以控制和规制。为了使预防性机制发挥效应,现实中需要学工组织、学生社团、班级学生干部、学业导师等机构或人员构造现实网络化的监控和预防体系,让学生的诉求、情感、不满等能够通过以上机构得到释放、共振和放大。
2 网上干预,即在网络中形成干预制。网络干预的方式包括
一是删除敏感信息。网络主管部门可以就一些可能形成突发事件的言论、倡议或信息直接删除,防止其传播或扩散。不过这种方式虽然一时有效,但长期却无效,也无法真正化解诱致突发事件的因素。网络通常只是学生发泄不满、发出诉求或进行动员的渠道或途径,如果封闭这一途径,大学生则可能会寻求其他渠道或途径进行发泄和表达,导致矛盾深化。(三)突发事件的处置[5]
法希文
如果信息不灵或者预防工作力度不够措施失当,突发事件即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须果断正确地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弱事件的规模和影响,尽快平息事件。
冯 诺依曼1沉着应付,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决策指挥机关既不能惊慌失措,草率处置,也不能忧柔寡断坐失良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1: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3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高校   舆情   突发事件   信息   学生   事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