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排球在线论坛
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者:***
来源:《理论探索》2012年第02期
        〔摘要〕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不到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用网的意识还很淡薄;在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的观念陈旧、行动迟缓;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媒体。
        〔关键词〕 网络舆情,互联网,政府部门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116-03
        变频器论文
2013年5月10日        网络舆情工作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网络社情民意,为掌握社情民意和科学决策提
供支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因互联网影响日益扩大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习惯于自上而下垂直行使权力的政府部门来说,网络的交互性、偶发性、平面化、碎片化对传统执政方式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当前在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积极主动用网的意识还很淡薄
        目前,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没有将网络看成是新的执政领域,积极主动用网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一)无视或轻视网络舆情。一是部分政府官员平时疏于学习,对互联网不感兴趣,不了解互联网,甚至不会上网,即使上网也不会应用网络与网民主动交流。在一些地区,相当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在这些地区,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更有甚者,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尽管目前我国微博用户超过3亿,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领域,但不少官员对微博要么完全不懂,要么一知半解。近年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虽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大多还处在“菜鸟
”水平。重庆市2010年的调查表明,尽管干部整体上网率已超过90%,但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81%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达42.7%,对微博等社交网站完全不了解的达81.3%。 〔1 〕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由此导致在这样的干部主政的地方,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结果是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二是部分政府官员片面认为,网上信息不可靠,网民意见不可信,网络只是一些无聊之人发些牢骚的地方,网络热点事件大多是炒作。他们认为网络舆情不是民意,既无价值,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愿重视网络舆情。这实际上是不具有现代执政意识、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其结果只会导致网络舆情越来越恶化,最终丧失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
        (二)惧怕网络舆情,采取逃避行为。面对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一些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很害怕,认为网络舆情是“洪水猛兽”,不仅害怕网络曝光,更担心因自己回应的不当言行而引起更严重的事态,因此,在应对网络舆情变化时畏首畏尾,采取逃避行为。2011年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肉鸭论坛
        (三)获取信息及信息发布的方式多依赖传统媒体。直至目前,一些政府官员仍然满足于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他们认为互联网的影响力远不如传统媒体,只要传统媒体不介入报道就可以置之不理,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由于过分注重舆论导向,在宣传报道方面总是慎之又慎,对社情民意一般都有个加工、筛选的程序,由此导致一些更真实的舆论、呼声得不到及时传达,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官方的权威观点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尽管从理论上讲,媒体应该代表公众,应成为公众的代言人,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传统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政府官员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到网络上汲取民智、体察民情、倾听民声。〔2 〕
        二、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的理念和方法比较陈旧
        面对网络舆情,一些政府官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的观念陈旧、行动迟缓,不仅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的观念落后。一些政府官员将网络简单等同于传统媒体,依然抱着“媒体完全可控”的传统观念,靠堵、闭、封等手段来管理互联网。在一些地方,
网上舆情爆发后,一些政府官员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并动用行政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这种做法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如2009年曝出的“王帅案”。网络传播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政府与媒体之间已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政府官员不能简单地把媒体定位为“党的喉舌”而忽视其能动性。遇到新闻事件,政府官员若还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媒体,在社会高度发展、公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很可能会使事态急剧恶化,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二)对网络的特点、规律及其对舆论导向的影响把握不足。从众多网络引发的体性事件可以看出,一些政府官员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网络舆情建设重视不够,在引导网上舆论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缺乏主动把控能力,缺少坦诚沟通的态度,对网络和社会舆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或不愿把握或不能把握。与此形成显明对照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已非常关心如何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网络公民关心公共事务,在网上匿名发表意见,其实只是行使公民权利的一种方式,政府官员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从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场出发,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有效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场,由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
兴舆论场具有易聚合、易爆发、难控制等特点。在网络社会,体性事件不仅可以发生在现实世界,在网络上也照样会发生。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一呼百万应”,一些“网上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党和政府在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网络管理调节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目前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行政命令和使用行政管理的办法。一些政府部门通常通过落实网站管理制度,对网站论坛类、交互式栏目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严格审核发帖内容,采取先审后发的办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合法性、与主流思想的一致性。这种管理方式,体现了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其存在的问题在于对网络信息判断和把握的尺度不好掌握,一些正常表达网民心声、正确表达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被过多删除,导致网络无法反映网络舆情的全貌,甚至会导致对网络舆情的误判。在这种过于刚性的管理体制下,网络的声音也呈现出单一性的趋势,与网络舆情的属性相违背。〔3 〕
        三、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一些政府官员抓经济建设和运作行政资源的能力强,但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相对较弱,对其采取防范、消极、被动的态度,不懂得用现代的积极的方式善待和运用网
络媒体,这已成为一些政府官员工作中的短板。
寻幸福 作文        (一)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意识。一些政府官员对网络媒体了解不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各种偏见和误解,尤其是对网络媒体与政治的关系认识不清,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意识。有的政府官员对网络媒体还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对网络媒体抱有排斥、防范的心理,对他们而言,“不发言”、“少发言”可能更合适。有的政府官员对网络媒体采取敷衍应付的办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提供第一手真实情况,这种做法被媒体识破,一经网络媒体曝光,势必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出现突发事件后,本来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准确及时快速地传达政府的意图,说服公众、动员公众与政府合作,共同解决危机,但一些政府官员却总是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害怕被网络新闻媒体报道,不向其通报有关情况,致使众和网民得不到真实信息,一些谣言在众中肆意传播,在网络中“满天飞舞”,突发事件逐步演变为大规模体性事件,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社会财产损失。〔4 〕 有的政府官员把网络新闻媒体视为“洪水猛兽”,一旦出现“负面情况”,怕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不敢正面接触记者,回避记者的采访,出现了所谓的“防火防盗防记者”。有的政府官员认为与网络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关系不大,他们不必也不便参与,只要抓好经济建设工作就可以了。
因此,在部署工作时不考虑宣传工作的位置,推动工作时不重视宣传部门的作用,工作动态也不向新闻单位发布。
       
        (二)网络媒介素养和能力欠缺。“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5 〕 政府官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懂得媒体运作规律,掌握舆论引导策略,才能有效利用媒体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面对网络媒体这一全新的媒体环境,许多政府官员缺乏应有的网络媒介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地应对网络媒体,表现出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被各种网络信息和媒介包围的政府官员,亟须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由于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就会降低行政能力,损耗政府的“无形资产”。
        (三)不懂网络媒体报道规律却反而干涉网络媒体的正常工作。一些政府官员缺乏了解和把握网络媒体报道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不了解网络媒体。对网络媒体的职能、
运作流程很陌生,对网络媒体监督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缺乏充分认识和估计。二是不掌握网络媒体语言。有的政府官员应对网络媒体技巧欠缺,面对记者采访,不知道如何针对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面对记者的提问,不会使用准确的语言陈述事件的性质和进展;在回答记者所提问题时表达失当,或者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三是没有专门的网络媒体接待预案。记者来到之后,一些政府官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弄不清记者的来意,或者生硬拒绝避而不答,或者不负责任地敷衍一通,甚至表现出敌对情绪,造成工作被动。
        一些不懂网络媒体报道规律的政府官员却反而干涉网络媒体的正常工作,对网络媒体仍存在管制思维和实用态度,认为网络媒体应当服从政府的命令。在具体工作中,有的政府官员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媒体的批评和监督,不喜欢网络媒体为揭露问题而作的,对有利于自己形象的报道大加支持,而对于则严厉制止。为封杀负面消息,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手段阻挠记者的采访报道;有的直接到上级新闻主管部门,要求其制止报道;有的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严密监控,对于有可能被采访的众提前打“预防针”;有的甚至作出毁坏摄像器材、殴打记者等恶劣行为。〔6 〕 近几年,频频曝出政府通过公安机关“抓捕记者”、“扣押记者”、“殴打记者”,甚至出现“跨省追捕”、“网上通缉”等“雷人行为”,这些都是一些政府官员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媒体监督所导致
的恶果。要消除诸如此类不正常现象,就必须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使其努力做好网络舆情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 豁,季 明,李 舒.基层干部执“网”能力多面观〔J〕.瞭望,2011,(40).
        〔2〕吴洪凯.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3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政府   舆情   官员   网络媒体   工作   记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