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述评

2021年1月第1期
January.2021
No.l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奥林匹克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
—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述评
顾明朋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以CNKI核心数据库为来源.采用VOSviewer文
献计量软件对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髙职产教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跨学科研究不足、缺少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采用多维度理论视角,增加实证研究,从内部因素出发增强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职;产教融合;途径;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将产教融合升级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制度。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表明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重视的升级,相应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发展关键期.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新时代高职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且加深内涵式发展。而产教融合因其打通教育与产业屏障的目标,正好遵循了高职的本质特征,由此有助于高职的改革发展。在过去20多年的历程中,高职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为产教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界展开的诸多研究也证实且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为了了解国内关于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已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开展提供依据。
—、文献分布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采用主题检索形式,以“高职”[文章编号]1008-8539-(2021)01-0024-06
“产教融合”为检索词,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从“不限”至2019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353篇相关文献。将会议综述等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去除后,得到有效文献336篇。在中国知网上用Endnote格式导出有效文献用于V O 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
(—)时间分布
对高职产教融合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2012年至2013年的发文数量均为个位数;二是稳步上升阶段,2014年至2016年,每年平均发文数量为32.33篇,增长缓慢;三是快速上升阶段,从2017年开始,文献数量以年平均65%的增长率快速增长,至2019年达到104篇。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可见国家发布政策后,学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增加,关于
[收稿日期]2020-06
[作者简介]顾明51(199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24
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还有很大的研 究空间。
(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智能气功
在V OSviewer 软件的聚类视图中,occurrence 表 示词频,link 表示共现词的数量,total  link 表示词频节
点,节点的颜表示聚类,连线的粗细表示关系,距
离的分布位置表示相似程度。将相近意义的关键词 进行筛选并将词频定为5次及以上,共得到32个热
点关键词,生成标签聚类视图,一共有7个聚类,如图
2所示。圆点和标签越大,表示节点越重要。可以看
出,高职产教融合研究涉及十分广泛,各关键词之 间均有联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
“工匠精神”等领域是研究热点。关键词标签聚类视图
图3展示了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权 重图谱,在VOSviewer 软件里选择叠加可视化,不同
颜代表在不同领域这个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例如 在2018年,“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产教深度融合”
是当年研究的热门领域;在2019年,“双高计划”“高 质量发展”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才培界
网院校
高职教育
育人昨
产伽昨金
专业*设
濟时代
(^, VOSviewer
供给*1改革
2016
2017 2018 2019
图3 2012-2019年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关键词权重视图
(三)来源期刊与核心作者信息分析
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中.CSSCI 来源期刊有75篇. 占总数的22.32%,北大核心期刊261篇,占77.68% □ 利用Endnote 工具统计共得到36个载文期刊.其中载 文量为1篇的期刊(18个)占期刊总数的50%,载文量
前5名的期刊如表1所示。核心作者信息方面,发文量
前5的作者是席冬梅、周建松、陈正江、马树超和程 宇,具体发文信息如表2所示。对合作者的共线图谱
研究表明,研究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关系。60后省委书记
表1发文量前5名的期刊信息
期刊 名称
《教育 与职业》
《中国职 业技术
教育》《职业技 术教育》
《职教 论坛》《中国高 校科技》
文献数 量(篇)
7367
5341
17
表2 发文量前5名的作者4士白
作者姓名席冬梅周建松陈正江马树超程宇
发文数量(篇)
7
7543
二、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内容
(一)高职产教融合内涵研究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立足于职业发
展和技术创新,通过将学习和生产、学校和工厂联结
起来,直接面市场输送高级型技术人才,而产教融合 将产业与教育两个系统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有
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产教融
合发展水平,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如果将“产教融
合”一词中的每个概念拆解开来分析,目前的研究观 点基本已达成一致,即“产”指的是产业、企业、行业
协会等;“教”指的是教育教学,其外延例如教育的实
施对象、管理主体等都可纳入当中;“融合”强调主体 关系更加紧密,合为一体、互为因果。而关于“产
教融
合”的整体界说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产教 融合是指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相互补充融合关
系。产教双方在层次上是平等的,在资源上是互补 的,例如胡昌荣概括的“人才供需融合、人才培养融
合、社会服务融合、文化育人融合”。另一种观点认为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以王祝华的观点为
代表,认为产教融合将学术和技术、素质教育和技术
教育、课堂学习和工厂生产三部分结合在一起开展 高职教育。该观点强调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传统的高 职教育形式中加入了产业元素的扶持,产教双方发
挥各自优势加强人才的有效供给。
25
(二)高职产教融合途径研究
高职经历了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演进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研究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道路已经非常明确,“产教融合作为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在于实现髙职院校源源不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的目标。”学界对高职产教融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土壤通报
1.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一是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高职由于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其教育形式跨越了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工厂,学者们将校企合作视作推进产教融合的基础条件。例如牛士华等人对校企合作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借鉴进行了介绍,为产教融合提供发展依据;张冬梅提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结合模式;也有学者研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如周萍研究发现,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校企双方合作机制不明确等原因,使得相关主体的利益缺乏合理分配和保障,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二是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研究,作为跨界的企业类型,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与学校开展资源深度融合,承担办学效能.也调动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张会丽的研究探讨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路径,并建议高职院
校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为建设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基础;李国杰采用实证法对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现状进行了调研,为企业建设提供指导意见。三是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由于产教融合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岀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些学者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关于“双师型”的定义,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的学者把“双师型”理解为“双证书”,有的学者把“双师型”定义为“双职称”,还有的学者把“双师型”定义为“双能力”。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顾志祥认为将会发展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制度;桂文龙则认为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此外,还有部分研究采用实证调查,从具体案例入手,介绍不同学校引入“双师型”教师的路径和成果0
2.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模式方面,学者们针对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途径等问题开展研究,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等。一是对课程建设的研究。有的学者从宏观角度对课程建设进行探讨,表明课程标准要对接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要对接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体系。如胡昌荣“充分吸收区域产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及一线工作任务等充实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逮铮认为要根据产业企业的特点、未来发展要求和人才的培养规律来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编排。二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的学者研究教学模式,比如吴显蝶阐述了产业学院的内涵、组织特征、建设机理和意义;刘桓等人调研了7所职业院校的产教园建设现状,对其内在动力和未来实践进行探索;熊英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背景下提出“企业微课程”,构建微课平台,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通过教学视频向学生授课;项缨提出建
立“双师工作室”促进技能实训。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部分研究继续对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进行探索,部分研究紧跟时代发展,开始进行人才素质培育研究。已有研究对“工学交替”、“2+1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详细的介绍,体现了我国高职在人才培养道路上的不断探索。近年研究显示,学界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开始与时俱进,关于产教融合视域下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相关文章层出不穷,这是由于我国正步入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促使高职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正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分为思辨和实证两种方法,理论思辨类的研究主要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内涵层面上,学者们将古代工匠精神赋予新时代意义,并从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品质追求等方面加以定义;意义层面上,主要分为对国家的意义和对个人的意义,比如李适、尹秋花等人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制造强国迈进;肖波等人认为工匠精神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另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具体院校的研究介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三)高职产教融合制度保障研究
产教融合已被确立为教育界和产业界融合的制度。从人才培养模式演进到办学方式,再升级开办高职的一项制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学者们目前在高职产教融合的动力制度、组织制度、人事制
度、财政制度和行企参与制度等方面有不少研究。
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有必要构建配套的动力制
26
度。周丹认为需要从创新教学理念、推动校企合作、加强监督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由内而外的动力机制。卢美圆分析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系统的特点,指出为了整合系统内外动因、激发各主体活力,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信息沟通渠道、扩大对外开放范围,促使产业界和教育界的目标认同度提升,激发融合动力。戴素江等人提出要建立需求对接机制、平台共建机制、要素融合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和信息传播机制,加强高职院校和产业集间的互动。第二,产教融合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等,构建适宜的组织制度十分重要。胡林凤、刘根厚研究了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指出为了达到政府、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统筹兼顾,未来要着力完善评价制度和仲裁制度,以便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朱爱青从宏观的角度提岀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自上而下保障产教融合各主体的交流、落实职责和监督等。第三,对于人事制度的研究主要关注行企人员和高职教师权益与终身学习的保障。王兴认为各级人事制度都要改革,尤其要优化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把政策支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这也有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人才水平。基于对技术迁移和创新的重视,为了促进学校人才和产业对接、产业人才和企业对接,蔡泽寰提出了学分银行、学分互换制
度和人员互兼互聘制度。第四,财政制度方面。王清强指出政府要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保障。第五,行企参与管理制度方面。牛士华提岀构建相关机制使行业来承接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预警,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丁传安对科研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提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徐公芳提出行业协会要优化激励性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等。
(四)高职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职产教融合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政府权力失衡。在高职产教融合领域,政府的作用、权力、边界一直是学者聚焦的重点,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干预过度,遏制院校发展动力,比如对于高职专业设置的硬性规定导致院校不能根据产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或强制院校和企业合作而不考虑其对接可能性,导致合作浮于表面;有的学者认为政府行政职能缺失导致产教融合乱象,比如忽视校企合作间发生的纠纷而导致项目中断,对院校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损害学生权益的现象不知情等。其次,政策法律缺失。从具体落实情况上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导致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可靠依据,而已有政策在操作层面又存在不足之处。如行企参与指导中,行企实际参与办学情况达不到政策的预期,责任划分、利益保障等问题亟需正视;此外还有财税政策不健全、评价制度待优化等问题。最后,资源互通薄弱。产教融合需要整合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高职院校由于教育传统偏向自身发展,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轨的现象,企业在没有实际利益的前提下,很少主动
投入人力物力,对接主动性不强,影响实际成效。
学者们针对高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明晰政府权力边界,提高院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清单管理”、问责机构来划分政府权力范围。其次,健全法律法规,优化政策岀台,细化资金补助,强化法律支持。最后,更新理念、保障企业主体地位。院校要更新产教融合理念,专业设置、科研需求要与企业人才需求和产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企业可以出台激励制度和资金扶持等方式保障其合作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宣传,使企业意识到双赢性。
三、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
进展与展望
(一)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取得的进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将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根基。一方面,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热点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根据V OSviewer生成的关键词权重视图可见,在不同时代阶段,国家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和要求不同,相关的政策、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教融合研究的热点内容,比如在2019年,“双高计划”的研究频率明显高于前几年。另一方面,学界对于产教融合的核心概念理解已趋近成熟,达到本土
性的研究范式并走向内涵式发展。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态势,积极探索可实行的路径,本土性试验远远高于外国经验借鉴,这有助于我国高职产教融合快速、良好的发展前行。而且,最新研究开始有机融入我国特“工匠精神”,追求时代赋予的使命,体现了对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的追求,有助于构建中国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研究力量分布不均,缺少跨学科研究。从
27
作者发文情况来看,各作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关系,说明高职产教融合还没有形成系统化、高影响力的研究节点。从发文期刊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的期刊占多数,具有稳定的代表性期刊,说明在教育学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仍然不够,并且缺乏跨学科研究。深究产教融合的本质在于多主体协同,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子系统的运作,因此研究视角也需要跨越教育学的元界限。
第二,缺少实证研究,观点外部效度较差。高职产教融合研究仍以思辨居多,缺少实证依据支撑,容易陷入宏观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很多来自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文献,是为了介绍学校经验和推广模式,对高职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等问题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证研究,即使有一些学者
进行了调研,但数据是否客观、抽查范围是否具有代表性.都存在一定问题,不能真实反映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的现状,难以具有说服力。
全后汉文第三,对策研究不够深入,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研究针对我国高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大多从外部因素去考虑,对深层次的内部因素挖掘不够。影响高职产教融合实施的元素涵盖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多数研究虽然提出要多方协同开展产教融合,但还是没能解决协同不力的现状。例如在动力机制方面,学者们提出了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构建制度等方案,但仅限于国家单方面的宏观推动,在地方层面上也没有很好的落实,另外对于政府给予行业协会话语权的研究还比较浅薄。因此还需从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内部因素去考虑,考虑各方的动力来源,诸如学校办学与企业利益的冲突、企业对于投资回报的担心等问题都值得深入考察。
(三)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第一,运用多学科、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高职自开办以来经历了由单一主体办学向多主体合作办学的模式转变,为了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产教融合的新方向,需要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等的多方系统支持,因此不仅要从教育学角度开展研究,还可以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增强研究力量。
第二,加强关于高职产教融合的实证分析研究。实证研究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方面的探究格外典型,虽然一直在推进,但局限于院校作为办学主体的传统观念,导致进展不快。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行业同样承担办学和育人责任,未来的实证分析可以探究激励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因素,探究行企作为办学主体的实施路径,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另外为了提升研究的效度,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要确保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使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真正推广。
第三,从内部因素出发增强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新时代高职正走向内涵式发展,产教融合也亟需突破口,因此未来研究要深入挖掘产教融合的内在因素,只有切中各主体的真正利益、激发各主体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改革凸显成效。笔者建议对策研究应该首先到高职产教融合现存问题的矛盾点,然后针对矛盾点进行深入聚焦的调查研究,使解决办法具体化、可操作。此外还可以有目的地借鉴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地区的先进经验,将经验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
[2]胡昌荣.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J].职教论坛,2017,(12).
[3]王祝华.产教融合从内涵深化到载体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
[4]周建松,陈正江.基于学校发展系统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5).
[5]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⑷.
我型我秀2007[6]张冬梅,罗诗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35).
[7]周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耳教育与职业.
2015,(13).
[8]张会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
(9).
28[9]李国杰.产教融合型企业评价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
[10]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⑵.
[11]桂文龙,胡新岗,袁华根.平台+双师:高职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4).[12]胡昌荣.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口职教论坛,2017,(12).
[13]逮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5).
[14]吴显蝶.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
[15]刘桓,陈福明,程艳红.基于产教园的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16]熊英.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推进企业微课程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2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22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融合   研究   产教   高职   教育   企业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