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

收稿日期:2009-09-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TQ023)连承敏
作者简介:王学东(1954-),男,湖北新洲人,教授,系主任,从事社会网络知识共享研究;易
明(1978-),男,湖北黄冈
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占旺国(1984-),男,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子商务信息管
理研究.
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
王学东,易
明,占旺国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从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个维度分析了社会网络嵌入性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然后借鉴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的结构分析思想,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网络进行结构分析,从而将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嵌入性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9)12-1761-04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 on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
WANG Xue-dong ,YI Ming ,
ZHAN Wang-guo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First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on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Secondly,a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 analysis in virtual team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network analysis ideology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which can lead to a new pro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embeddedness on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
Keywords :virtual teams ;knowledge sharing ;social network embdedendess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工作过程的不断全球化和分散化,许多组织开始引进虚拟团队这种新的组织结构来应对动态的外部环境。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虚拟团队实质上是利用“异质”主体进行协同知识创新。这种协同知识创新模式不仅能够弥
补知识缺口,有效解决知识情景嵌入和路径依赖问
题,而且还可获得多主体、多目标、多任务间的“2+
2>5”的协同效应【1】。然而,虚拟团队的组建只是为协
同知识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知识创新最终能否实现关键要取决于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过程。事实上,随着对知识共享问题的深入研究,知识共享对于高水平的知识创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而且,虚拟团队的运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专论·
情报科学
第27卷第12期2009年12月
Vol.27,No.12December,2009
1762情报科学27卷
一个知识共享过程,即虚拟团队组建者首先进行知识缺口分析,然后寻可以弥补知识缺口的合作伙伴,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交流与吸收,以建立虚拟团队的知识优势,进而为协同知识创新提供关键支撑。由此,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问题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
2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
嵌入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史学家波拉尼于1944年在《大变革》一书中引入。由于不满于市场及其自我调节的基本原理和节约行为的绝对化,波拉尼认为【2-3】,经济嵌入于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在工业革命之前的非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机制尚未占据统治地位,经济生活以互惠或再分配的方式为主,嵌入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之中;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仅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人们在这种市场上按照金钱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此时经济体制是非嵌入的,即不再受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影响。波拉尼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人们还在采用他的分析框架研究从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过渡。
1985年,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把嵌入性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指出,以往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存在着对人类行动“过度社会化”和“社会化不足”两种解释。前者过份强调社会环境结构对人们行动角的决定作用,而后者认为人们可以不受约束的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人类的经济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对经济行动的分析,并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4】。在以后的研究中,格兰诺维特又将嵌入性进一步区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是指经济行动者嵌入于个人关系之中;结构性嵌入则指许多行动者嵌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
随后,社会网络嵌入性便成为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在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经
雷锋有老婆吗济学、管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之所以被很多学者接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学大师怀特及其后继者伯曼、布里格和弗里曼等人由图形理论发展而形成了一套数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对网络结构进行测量。
3社会网络嵌入性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
虚拟团队可以看成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如果将一切经济行为都嵌入社会网络,那么社会网络就成为个体与虚拟团队之间沟通的桥梁。个体作为行动者,在某些特定的网络节点借助社会网络获取、调动稀缺资源;而虚拟团队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传导、作用到每个个体。社会网络的传导、扩散、聚集能力等基本属性决定了虚拟团队的知识管理能力。由此,社会网络嵌入性为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1关系性嵌入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
依据嵌入性的程度不同,关系性嵌入可以划分为适度关系性嵌入、过度关系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不足三种情形,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度关系性嵌入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3.1.1适度关系性嵌入
对于虚拟团队而言,其知识共享过程主要包括基于知识缺口分析的合作伙伴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的知
识交流与吸收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适度关系性嵌入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虚拟团队的组建阶段,虚拟团队组建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甄别、筛选机制。因为处于适度关系性嵌入网络的个体,彼此对各自的品质与知识能力均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在双方以往的交往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强度,为将来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奠定了基础。在第二个阶段,适度关系性嵌入将会促进虚拟团队内部信任机制的快速形成,这也是适度关系性嵌入的本质特征。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不仅是一个理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角所塑造的个体,其在经济行为过程当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扮演其所嵌入的社会关系所限定的社会角,这一认知为个体之间达成信任奠定了社会基础【5】。由于信任的存在,虚拟团队中的个体可以低成本的、高效的交换那些至关重要的,甚至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的知识。然而,关于信任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具体作用方式,学者们并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强调信任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独立作用,认为信任关系可以直接导致更多的知识共享,也有学者将信任与联系强度视为相互关联的、共同影
12期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1763
响知识共享的前因变量,还有学者认为信任可以调节关系强度进而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6】。
3.1.2过度关系性嵌入
依据乌兹对纽约制衣工厂网络的实证研究,过度关系性嵌入会引发人格化交易和认知嵌入【7-8】。交
易双方的社会理性超越经济理性的时候,嵌入性关系便会制约交易者的伙伴选择和交易行为的变更,使得交易关系成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交易。比如,虚拟团队组建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由于过度关系性嵌入的影响,可能不是依据知识缺口分析的结果来选择合作伙伴,从而导致合作伙伴无法共享其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协同知识创新。同时,过度关系性嵌入将导致人格化社会网络的形成,使得个体处于一个日益紧密的社会关系中,而日益紧密的社会关系将导致各方的共同认知。虽然这种共同认知有利于虚拟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但是它会导致内部成员有选择的接受外界知识,从而最终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协同知识创新。
3.1.3关系性嵌入不足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关系性嵌入不足的情形讨论得较少。事实上,由于虚拟团队的跨时空、跨文化、临时性等特征,使得关系性嵌入不足更容易出现。这样,不仅仅是阻碍了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同时还会引发知识共享“负效应”,进而深层次制约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具体来说,知识共享“负效应”主要表现为“搭便车”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搭便车”现象是指虚拟团队中的某些成员出于利己的目的,保留自己的专有知识,而在知识共享的旗号下,借其他成员贡献各自专有知识之机,学习并掌握对己有用的关键性知识,减少自身知识创新的投资,谋求私利的行为【9】。而知识产权问题在虚拟团队运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虚拟团队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处于关系性嵌入不足情形下发生的知识共享行为很可能造成相关知识的外流,从而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3.2结构性嵌入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
结构性嵌入视角重在强调知识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由此,学者们利用一系列的社会网络结构指标围绕知识共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借鉴学者们的分析思路,以网络密度指标为例,针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问题,可以作出如下分析。网络密度,即在该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线与可能数量的连线的比率,它描述了社会网络中结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当网络密度越大(越来越接近1)时,就趋向于一个“稠密网络”。所谓“稠密网络”是指网络中个体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强关系,每个个体均在其他个体的“视线”之内【10】。具有这种结构特征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在虚拟团队内部快速形成信任机制,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与“稠密网络”对应的是“稀疏网络”,显然这种网络结构不利于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行为。而且,网络密度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的变化会引起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等指标的变化,从而给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当网络密度上升时,社会网络中个体间的程度中心性差异会下降,而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也会越来越少,在网络路径中居于媒介位置的结点也会减少。
然而应当认识到,虚拟团队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这种生命周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队生命周期,因为虚拟团队基于任务而生,任务的终止也意味着团队的解散。由此,虚拟团队在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将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组织结构。显然,这种动态的组织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虚拟团队中的社会网络结构。这样就使得结构性嵌入对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将更为复杂,而不能直接
置换已有的研究。
4虚拟团队中基于结构分析思想的知识共享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嵌入性对于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不仅仅停留于理论本身的直接影响。因为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必将形成知识共享网络,对其可以借鉴社会网络嵌入性的结构分析思想进行研究,即: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网络,利用图形理论与矩阵法进行知识共享网络分析。这种知识共享网络分析,不仅能够揭示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动态过程所体现的相关规律,更有助于监测和优化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的运行状态,以发挥知识共享的最大功效。
4.1点、线、密度分析
点、线、密度是知识共享网络分析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对于虚拟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网络而言,结点依然是虚拟团队中的个体,只不过这些个体已被视为知识的载体。同时,知识共享网络中结点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知
识共享关系。对于这种知识共享关系,可以从向度和强度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其中,向度就是关系的方向,强度意味着关系的权重。由于本文讨论的知识共享是一种知识的双向流动,所以知识共享网络中结点间的关系都是双向的,而结点间关系的强度就是彼此知识共享的次数。
知识共享网络的密度,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线与可能数量的连线的比率,它描述了知识共享网络中结点之间知识共享的总体状况。如果知识共享网络的密度越大,那么就说明虚拟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结点对就越多,知识的协同效应就发挥得越好。但是,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问题,即过度的知识共享也会影响虚拟团队的协同知识创新能力。由此,需要引入知识共享频率这个指标来监测虚拟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频率指的是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次数与知识共享网络结点数的比率。依据Leenders等人的研究【11】,知识共享频率过高会降低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过度知识共享可能是一种干扰,会使团队成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认识能力,而且也会导致观念趋同,从而影响了知识创新能力。当然,知识共享频率过低同样也会限制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
webmax
4.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分析是知识共享网络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程度中心性分析和中介中心性分析。其中,程度中心性来自于社会计量学中“明星”这个概念,主要用于衡量结点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地位。程度中心性越高的结点,它与网络中其它结点有着更广泛的联系,它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地位也就越高。程度中心性最简单的测量方法就是计算结点的度数,即与该结点直接相连的其他结点的个数,那些度数较高的结点便是知识共享网络中的“明星”结点。显然,程度中心性较高的结点在知识共享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需要对这些结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维护策略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
中介中心性衡量了知识共享网络中结点作为媒介者的能力。如果一个结点处于许多交往网络路径上,可以认为此结点居于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控制知识在其他结点之间的流动。占据这样的位置越多,就越表明该结点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在此意义上说,中介中心性较高的结点在知识共享网络中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此外,与中介中心性密切关联的一个指标就是“结构洞”。在知识共享网络中,某些结点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而将无直接联系的两者连接起来的第三者拥有知识优势和控制优势。虽然处于“结构洞”位置的结点能够通过连接到不同结点而获得异质的知识,但是对于知识共享网络来说,较多的“结构洞”意味着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广度还有待提高。
4.3凝聚子分析
凝聚子分析可以发现知识共享网络中的知识共同体,也就是网络中的一小人知识共享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结合成一个知识共同体。事实上,在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中,比较容易出现知识共同体。比如,来自同一企业、地域的成员,或者属于同一时区的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可能会更频繁一些,他们之间的知识相似度和内聚力会越来越强。知识共同体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比如以结点程度来计算,一相连的节点视为一个共同体,或者是以距离计算,在一定距离内可以达到的结点视为一个共同体【12】。一般来说,属于某个知识共同体的结点的知识共享行为主要局限于共同体内部。在这种情形之下,虚拟团队需要考虑在这些封闭的知识共同体之间建立各种类型的“知识桥”,并通过
8663部队张扣扣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促进知识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5结语
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及其数学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渗透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并为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学者们在已有的研究中,将社会网络嵌入性视为一种固化的工具,忽视了这种工具本身所蕴含的结构分析思想。对于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过程,可以借鉴这种结构分析思想,利用图形理论和矩阵法进行知识共享网络分析,不仅能够揭示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特征,而且还有助于监测、优化知识共享过程的运行状态,从而将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Anklam,P.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llaboration thread [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28(6):8-11.
2Polanyi,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下转第1796页)
根据搜集范围与深度的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临界数值,超过该数值的博客全部收录,低于该数值的则
不予收录。公式中的A
i
是指加权值,因为每一项因素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不一样,所以相应的权值
也不一样。X
i
陈大启是图书馆所选定的不同评估因素,比如:博文的数量、有效回帖数、点击次数等因素。为了保证博客质量不降低,应该间隔一定时间对收录范围进行更新【6】。
②加强博客监管:每个博客作者都是把关人,是对博客信息真伪进行审查和过滤的第一道关卡。博客作者必须加强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保证博客图文内容的真实可信,同时做好评论跟贴管理,删除违法或粗俗无聊的跟贴评论。同时还需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智能化管理:美国管理博客以技术管理为主,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广泛使用"cookie"的跟踪软件,记录下网民上网浏览习性和博客行为等信息。建议通过技术手段,做好智能化管理,将敏感词过滤;针对视频、音频等内容以及移动博客等新方式,要及时关注,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③博客的即时性与流动性要求馆员必须注重其内容的更新,必须对自己的博客实行"24*7"小时的关注,不断更新内容,对院系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回复和解答,这样才能使博客与使用者形成多重互动与交流沟通的积极状态,真正发挥其作用。在维护、管理博客的同时,必须随时听取对口院系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寻求他们的帮助,让他们自觉自愿把最新的观点、方法、成果及研究心得、工作体会等发布到学科馆员的博客上,以此来充实、扩展自己的博客内容;同时也要深入到普通学生读者中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为他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文献资源服务,以期营造一个更加浓厚和谐的学习氛围。
5结语
博客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和利用博客的优势和潜能,针对图书馆特,开发出适合图书馆实际应用的博客,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发展服务,使得图书馆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地位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wwwnic/html/Dir/2009/01/ 12/5447.htm,2009-3-25.
2顺风.博客中国将发表新的《中国博客宣言》?[EB/OL].
research.bokee/2296421.html,2009-3-25.
3王锡瑜,王丁.Blog的特点及其图书馆应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80-82.
4邱均平,徐蓓,李江.Blog Rank算法及其在图书馆博客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08,(1):68-71,77
5张素芳,李书宁.国外高校图书馆博客站点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7,(1):33-37.
6朱小香.高校图书馆博客服务的理念构成和实施模型[J].图书情报知识,2007,(11):57-60.
7杨倩.Blog知识服务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49-52.
8宋海莲.博客与党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J].实事求是, 2008,(5):79-80.
9赵玉芳.浅谈博客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7):103-104.
10李建庄.博客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存在的隐患.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2006,(4):20-22.
(上接第1764页)
Boston:Beaeon Press,1944:67-79.
c型卡环
3Polanyi,K·Prmitive.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es:Essays of Karl Polanyi[M].Boston:Beacon Press,1968:45-57.
4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191):481-510.
5顾慧君.基于社会网络演化分析的产业集升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周密,赵文红,姚小涛.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科研管理,2007,28(3):78-85.
7Brian Uzzi.The source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the network effec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674-698.8Brian Uzzi.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67.
9郭新宝.企业技术创新“搭便车”现象分析[J].改革与创新,2006,(4):146-147.
10Coleman,James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11Leenders,R.,Jo,M.L.,and Kratzer,J.Virtuality, communication,and new
product team creativity: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69-92.
12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4-140.(责任编辑:赵立军)
(责任编辑:孙晓明)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5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   共享   网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